11月8日
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今天,是记者节
何为记者?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
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
风里雨里节日里
记者不在新闻现场就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
没有四季,只有两季,发现美好
书写真相,你关注就是旺季,你略过就是淡季
今天,我们留些镜头给自己
一起走近甘孜州的记者们
来感受他们心中的那份光芒
又一个记者节来临,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25个记者节,在1到25的记者之路,我用文字和镜头,将甘孜故事传递给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力量。
从收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就与新闻结缘,踏上岗位,奔赴新闻一线,初为记者时,我怀揣着对新闻的无限憧憬与热情。那时的我如同一张白纸,渴望用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去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第一次采访,紧张与兴奋交织,担心自己无法捕捉到关键的画面,又期待能挖掘出感人的故事。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渐渐学会了如何与不同人交流,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与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不断积累,自己也从青涩的新人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老记者。学会了在复杂的事件中迅速找到核心,学会了用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回首过往,那些奔波在新闻一线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从2003年4月的非典型肺炎疫情、“7·11”丹巴特大泥石流灾害到2019年的新冠疫情、2022年“9·5”泸定地震。我经历过多次灾情报道,有的是亲历现场,有的是坚守在后方。每一次记录,让我见证了悲欢离合,感受了人性的善恶美丑。那些震撼心灵的故事,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记忆中,最艰难的一次报道是,康定县吉居乡发生地震后,我们骑马深入震中,行走在随时有会落石的狭窄碎石路上,我们骑在马上,还不仅要保护好摄像机,还要面临马蹄打滑,一不小心就会滚下深渊的危险。
这样相似的情况,在20年前,我们经历过很多很多,每一次大家都用生命保护好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下珍贵的资料,及时报道真实的现场。
在记者之路上,我们也用笔和摄像机记录下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从专题片《高原的跨越》到《甘孜不远》,让我们见证了甘孜州交通的巨大变化。还记得当年参与交通建设专题片《高原的跨越》制作时,我们从成都出发,到康定,穿越二郎山老隧道,到达康定时,路程用时5至6个小时;2020年参与宣传片《甘孜不远》的制作时,我们从成都出发,穿越二郎山新隧道,到达康定时,路程用时3个小时。这短短的2个小时的差距是无数甘孜人和建设者们的努力和期盼。通过我们的拍摄记录,让大家看到了甘孜州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有过疲惫,有过迷茫,有过挫折,但从未有过放弃。因为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如今,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份新闻人的情怀却从未改变。看着新一代的记者们朝气蓬勃地踏上征程,心中充满欣慰与期待。愿他们能传承记者的精神,用青春和热血续写新闻事业的辉煌,作为一名老记者,也将继续肩负起责任,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为这个时代留下最真实的印记。
在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向所有奋战在新闻一线的同行们致敬。愿我们永远保持那份初心与热情,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传。
我叫毛莉泓,自2019年入行记者以来,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了。每年一到记者节,我便会回顾一年来自己都做了什么,是否比去年成长了。一年又一年,新闻“小毛头”也逐渐褪去青涩与浮躁,真正地去反思自己每一年的工作是否能继续配得上记者这二字的使命担当,不断用做好记者的目标鞭笞自己努力成长。
六年来,我参与5238篇新媒体稿件的编辑,13个视频栏目的策划、24场理论宣讲。10余次活动主持。这一个个数据见证了我的成长,每每想起就像电影一样从眼前一闪而过……
初入行业,记者是永不熄灭的灯
2019年,入行第一年,我进入甘孜日报社康巴传媒中心,兴奋与骄傲鼓动着年轻的心。在平均年龄最小的科室,同事们不断碰撞火花,开启头脑风暴,做出了阅读量很高的稿子时、获得受众点赞与认可时,都会振臂高呼,而这一次次高阅读量的背后,是每一位新媒体人用披星戴月的加班换来的。办公楼二楼永不熄灭的灯光见证着每一个脑洞的诞生,也成了后来同事间调侃的玩笑。由此奠定了我对新媒体记者的印象,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光芒的背后,承载着一群人的默默付出。
灾害现场,记者是无惧无畏的勇士
疫情暴发、地震、山火,灾难现场最考验忠诚。
疫情暴发那年,我正在同春节值班同事值班。本计划着将节前策划有序完成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席卷而来。我们留守的同志们立即组成新闻组去到现场,书写一个个战“疫”故事。
“9·5”泸定地震发生时,我跟随第一批报道组直抵现场,频发的余震,暖心的故事以及徒步翻山过桥累到呕吐才能抵达的现场,让我亲身感受到灾害的恐惧与万众一心的团结。
雅江“3·15”森林火灾,我跟随后勤人员将饭菜送往打火队砍伐隔离带现场。那近乎垂直75度的山路让汗水一遍遍打湿衣服。体力和毅力不断在争夺身体的控制权。
面对灾难,恐惧肯定是有的。但看见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救援人员时,那一刻,自己也变得勇敢起来,虽然那一刻我只是一名记录者,但我为能把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记录下来感到自豪。
常学常新,记者是学无止境的重塑
10月16日,甘孜州传媒中心揭牌仪式暨干部大会在康定举行,标志着甘孜州在塑造主流媒体舆论新格局上迈出了里程碑式的关键一步。报台相融、同气连枝,作为甘孜州传媒中心的一员,有幸见证到这一历史时刻,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学无止境,永远不要停止学习的步伐。
今年在川报新媒体交流学习,让我感悟颇多。从团队配置,到选题用题;从严格的三审三校机制到编辑的能动力。学习中,让我颠覆了对新媒体编辑的看法:深厚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新闻点搜寻、精练的短视频文案。上级媒体的专业性、严谨性以及编辑的全能性,给了我很大的冲击,自己还需要不断提升才能适应媒体更新迭代的浪潮。
很喜欢网上流行的这句话:“过去,我们用手中的笔和相机,去发现美好,鞭挞不公,记录真相。现在,当键盘和鼠标,取代了柔软的墨香,当移动的屏幕,连接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依然坚守,为了那些传播大爱的正能量,为了灾难关头无助的目光,为了那些弱小无力的肩膀。”改变的是我们采编新闻的方式,不变的是我们坚守职业使命的初心。展望未来,我将努力提升专业技能,继续深入学习新闻理论,提高自己的写作、采访、编辑等技能,以更加专业的态度服务于读者,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四川日报甘孜全媒体中心 洛绒尼玛
我是一名记者,一名生长在甘孜的 记者。 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康巴大地上,我用镜头捕捉瞬间,用文字记录变迁,不断书写这里的坚韧与希望。
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一次考验。从丹巴“1·12”水电站厂房透水事故到泸定“9·5”地震,从雅江“3·15”森林火灾到康定姑咱“8·0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我都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定格惊险万分的抢险救援画面,讲述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坚守着这样的新闻理想,传递信息,传递温情,让更多人看到生命的坚韧。
每一次基层走访,都是一次走心。 这些年,我的足迹踏遍了甘孜州的各个县(市),深入田间地头和高山草原,走进园区企业和群众家里。 从雪山下的牧场到峡谷中的村落,从传统的农耕生活到现代的产业体系,我见证了甘孜州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见证了甘孜百姓在党的政策引领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每一次采访,都是对心灵的触动; 每一次报道,都饱含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意、美好的希望。
作为一名记者,我将继续扎根康巴大地,书写坚韧与希望, 坚持深入一线,用心灵感受每一次突发事件中的温情与力量,记录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变化、每一次成长 ,让更多人了解甘孜、爱上甘孜; 我将坚持讲好甘孜发展故事,用镜头捕捉各族群众绽放的笑脸。
甘孜州传媒中心 黄星洁
2018年,我正式跨入了记者行列。岁月过于匆忙,只有时间留下几许沉淀、增添几许感触——“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贴近生活、深入群众,及时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反映出来;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我想,这是一名合格新闻工作者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一个个故事像是一颗思想的种子,播撒在心田。”从雅叶高速雅康段通车、格萨尔机场试飞到我州最后一条通乡硬化路竣工通车,我见证了甘孜州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从金沙江断流形成白格堰塞湖、新冠肺炎疫情、丹巴县“6·17”山洪泥石流到“9·5”泸定地震、雅江县呷拉镇白孜村“3·15”森林火灾、康定姑咱“8·03”特大山洪泥石流,我感动于勇毅前行的甘孜精神、速战速决的甘孜速度和踔厉奋发的甘孜力量。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我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亲近群众,收获颇丰。从第一次采访时的沟通不当,与被采访者面面相觑的尴尬,到后来的问答自如;从开始把自己的初稿与播发出的稿件一字一句对比标记出来的红字满篇,到后来几乎再没有标记;从第一次上传稿件、剪辑视频的迷茫和无从下手到现在的得心应手……
都说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时代给了我们青年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施展才华的舞台,抓住时代赋予的新机遇、努力适应新时代对媒体传播提出的新要求、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勇立时代潮头浪尖、不忘初心向前走,这是我作为一名记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7年从事新闻工作历练,不算太长,但我从心底珍视这7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责任握在手中,使命流淌在笔尖下,为了那份新闻理想,为了讲好甘孜故事,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康定市融媒体中心 彭杰
记者,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职业,它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还需要有坚定的责任心和不断学习的精神。从我踏入新闻行业的第一天起,便深知这份职业的不易与伟大。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融媒体建设已成为新闻传媒行业的重要趋势。作为一名有十三年记者工作经历的我,有幸参与了融媒体发展的历程,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通过这一年来,面临的工作挑战和身份的转变,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传媒工作者,必须具备跨界融合的思维和能力。
这一年,我从一名记者转变为一名管理者,是我从未设想过的挑战与机遇。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工作职责的调整,更代表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往,我的工作核心是挖掘事实、追求真相。现在,我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从“发现问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种转变要求我具备更强的全局观和系统性思维,不再仅仅关注单一事件,而是要从整体出发,权衡各方利益,做出最有利于团队发展的决策。当康定姑咱“8·0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和“战友们”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一线。沿途所见,满目疮痍,灾情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看到如此场景,这不仅是对我们职业素养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到达灾区后,我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报道工作中,与时间赛跑,与灾情抗争,是我们当时唯一的信念。灾情画面搜集、受灾群众转移、救灾队伍的驰援、上级媒体的约稿投稿、路况信息及时发布,整个救灾报道中,每一名“战友”,不分昼夜奋战,一组组最及时的救援现场画面,一条条党委政府最新的救援安置讯息,一声声受灾群众的感谢声,通过大家的努力在电视、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上被看到。国道318线日地村段恢复通车的视频信息,在我们以最短的时间编辑发送的那一刻,我深知,我身边有一个团结和可爱的团队,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叫无冕之王。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继续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不断学习,勇于实践,为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记者这份职业,带给我无尽的挑战,也让我收获了宝贵的成长经历。我深感荣幸能够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也将珍惜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继续在新闻道路上砥砺前行。
丹巴县融媒体中心 汪清吓姆
我现在依旧记得,刚踏入记者这个行业时,特别自豪能成为别人口中的“记者小妹妹”!每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被认可的喜悦,是对记者这个身份纯粹的热爱。
在那个青涩的年纪,记者于我而言,充满了无尽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我仍清晰地记得我过第一个记者节,那时的我怀揣着紧张与激动,站在台上演讲,题目是《我是一名记者》。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演讲结尾的那句话:“记者——船头的瞭望者,我想我今后会用更多的时间去更加深入地认识你,走近你,了解你,愿你乘万里风,破万里浪,奔向更高更远的前方!”那是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最初告白,也是我许下的庄重誓言。从那之后,我便真正踏上了这条探寻之路。
今年是我当记者的第六年。六年时间里,我走遍了家乡的所有乡镇,村村寨寨,采访了很多家乡群众,听了很多家乡人的故事。我以记者的身份,走进了无数人的生活,聆听了无数的心声,真实看到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小康社会画卷徐徐展开的美丽篇章。
每一次采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而是一次未知的探索和发现之旅,我珍惜遇到的每一名采访对象,认真记录和聆听他们鲜活的过往和经历。他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普通人,他们做了我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让我敬佩不已。能够在采访路上遇见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梦想与坚持,然后把这些宝贵的经历铭刻在心中,带着这些温暖的故事继续前行,于我而言是无比幸运且幸福的事。
而这一路,我无比庆幸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他们是真正的新闻战士,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我们一起见证过无数家乡群众开启幸福生活的瞬间,那是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希望,是脱贫致富后的欢颜。他们穿梭于每一个角落,从每一处藏寨,再到每一名群众脸上解读出的生活的酸甜苦辣,那或是收获的喜悦,或是奋斗的坚韧,每一种表情都是社会的生动写照。再到自然灾害的现场,他们始终奔赴在一线,以笔为剑、以镜头为眼,为大众展现世界的真实模样,在这伟大的时代里留下属于我们的深刻印记。
在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想对每一名同行说,你们是时代的瞭望者,是真相的守护者。愿你们的镜头永远清晰,记录世间冷暖;愿你们的笔触永远有力,书写人间百态;愿你们在追求新闻理想的道路上,永远怀揣热情,无畏前行,节日快乐!
记者节
致敬新闻工作者
中国记者节
不仅是新闻工作者们的节日
更是对新闻事业的礼赞
让我们携手前行
继续把甘孜故事讲得更加生动精彩
把甘孜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甘孜篇章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杨雪
校对:马俪伲
责编:黄星洁
审核:白马
监制: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