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盛夏,到10月金秋;从长江之尾,到金沙之源。
“寻美中国旅拍大赛”在上海启动以来,数百名参与者沿着母亲河一路向北,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双眼领略秀美山河,用镜头记录人生百态……
在祖国大西南,他们邂逅了一种美如“云南”的生活;在西南边陲丽江,他们看到了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带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
10月27日至29日,“寻美中国旅拍大赛”总结大会在丽江举行。期间,参会嘉宾开展调研采风活动。(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民族团结是丽江的“精神基因”
可以说,民族团结是印刻在丽江历史长河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丽江位于滇川藏三省交汇处,目前居住有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傣、苗、回等48个民族,少数民族47个,占总人口的55.8%。
在传统节日,丽江各族群众一起观看文艺展演。(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丽江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演进史”。据《世界记忆名录》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记载,藏、纳西、白等民族祖先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唐宋以来,丽江古城作为“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重镇,孕育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精神。民族团结在丽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也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
白沙壁画。(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在玉龙雪山脚下的白沙壁画博物馆,至今仍珍藏着数百年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烙印。博物馆内现存的45幅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时期诞生的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壁画作品。它的绘制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300多年。据有关方志和文献记载,白沙壁画由汉族画家马啸仙团队、藏族画家古宗古昌与弟子,以及纳西族东巴画家和画师、道士张仙师和一些纳西族东巴弟子共同绘制而成。
“白沙壁画是古纳西人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生动写照,更是丽江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白沙壁画博物馆馆长杨志坚说。
游客正在白沙壁画博物馆门前拍照留念。(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丽江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禀赋,利用自身多民族文化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这不仅铸就了丽江旅游的辉煌,也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1994年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召开以来,丽江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又进一步推动了丽江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丽江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世界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诸多殊荣,续写了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篇章。
旅游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每年农历6月,丽江都会迎来一个“火力全开”的节日——火把节。
这个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节日里,在大研古城、束河古镇,在玉龙县的村村寨寨,在宁蒗县的街头巷尾,纳西族、白族、彝族等各民族兄弟姊妹燃起火把,载歌载舞,庆祝古老的节日。
一直以来,丽江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坚持突出主线、旅游为民,让丽江各民族之间语言、服饰、饮食、节日等展示和交流变得更频繁,共同性元素不断增多。在相互了解、欣赏、尊重、借鉴过程中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互动与交融,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火把节、三多节、端午节等节日也逐渐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民族长街宴、民族服饰展、民族歌舞秀等节目,赋予了传统节日更丰富的内涵,让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古城区文林村,市民和游客共聚长街宴,沉浸式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丽江融媒记者 张丽瑶 摄)
截至目前,丽江市、古城区、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古城区大研街道义尚社区文林村、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丽江师范学院、丽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等8家单位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市一区四县全部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旅游拓宽“三交”深度广度
“丽江太美好了!这次时间太仓促,很多地方都没有逛到,我一定还要再来一次。”在一年之中最美的秋季,马来西亚洲知名电视主播叶剑锋带着一个旅行团来到了丽江。
逛古城、登雪山、看演出,品美食,两天的行程显得非常短暂。离开丽江之前,全团成员依依不舍。
马来西亚洲知名电视主播叶剑锋着迷于丽江多元的民族文化。(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近年来,丽江以“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为契机搭建综合交通网络,逐渐从一个封闭落后的边陲小镇,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目的地,进而发展为滇西北旅游环线上的游客集散地。
今年7月,丽江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来,丽江过境游持续升温。据丽江边检站统计数据,截至10月24日18时,丽江三义国际机场口岸年出入境流量首次突破10万人次。
在丽江三义国际机场,民警为入境旅客办理边防检查手续。(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今年9月28日,随着第一辆汽车驶入华丽高速公路程海湖1号隧道,历时近8年艰苦建设的华丽高速实现全线通车。国庆假期,市民潘先生带着一家自驾去了华坪,从丽江南收费站上高速,仅仅2小时就到达了华坪果子山万亩芒果种植基地,实现了“芒果自由”。
交通是接连各民族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截至目前,丽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高速公路建成6条、在建4条、规划5条,通车里程达434公里,实现了“县县高速、乡乡油路、村村硬化、组组通达”;已接入全国铁路网,丽香铁路建成通车,丽江从终点站逐步成为枢纽站;拥有2座支线机场,通航城市接近100 个,航线覆盖曼谷、吉隆坡及新加坡等;丽江还开通了全省第一个5G实验基站,成为率先步入5G时代的城市。
旅游催生民族互嵌式社区
10月5日,在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村民们一早就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整整齐齐地站在街道两边。
这一天,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旺盛就要从北京回来了,村民们为他准备了简单而又热烈的欢迎仪式。当穿着纳西服装的“大胡子”书记和旺盛从村口远远走来时,大家伙儿一拥而上,簇拥着他一步步朝村庄走去。
10月5日,玉湖村村民欢迎和旺盛载誉归来。(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玉湖村是丽江最先探索村集体发展旅游的村庄,随着旅游业的火热发展,不少外地客商进入这里投资兴业。面对各民族杂居的现状和庞大的客流量,和旺盛带领村“两委”班子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工作中,积极对商户以及游客开展各类宣教活动,用心用情讲好传统古村落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玉湖村只是丽江旅游促进民族交往的一个缩影。
玉湖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显成效。(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近年来,丽江一直坚守“丽江只有一个景区,景区共筑一家亲”理念,仅丽江古城景区,省外户籍商户就占总商户的65%。发展旅游以来,丽江族别已经从过去的汉、纳西、彝、傈僳、普米等11种民族增加到现有的48种。旅游让丽江人和“新丽江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感情越来越浓厚,新冠疫情期间,丽江各族房屋业主主动减租上亿元,与外地商户共渡难关。
新老丽江人一家亲,各民族亲如兄弟的真实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旅游带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秋末的玉龙雪山层林尽染、白雪皑皑,蓝月湖如同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静卧在山谷,清澈的冰川融水淙淙流过。在如画的风景中,摄影师们忙着给一对对新人拍下美美的婚纱照。
秋日的玉龙雪山景区层林尽染,风景如画。游客漫步其间,赏美景、赞美景。(供图)
玉龙雪山景区所在地聚居着藏、彝、纳西、汉、苗等各民族村落,因为交通闭塞,世世代代都守着美丽的贫困。直到玉龙雪山开始开发旅游,甲子村成立了以村集体经济为主要运营模式的丽江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有限公司,为游客提供旅拍服务,村里很多年轻人就在公司打工。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和红光介绍,近年来,玉龙雪山景区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数万对新人前来旅拍。7年来,公司总计为15万新人提供旅拍服务,实现1个亿的销售额,纳税2600万元,村民人均累计分红22000元。
10月28日,“寻美中国旅拍大赛”总结大会参会嘉宾团120多名嘉宾前往玉龙雪山景区调研采风,和红光向嘉宾团介绍景区相关情况。(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长期以来,丽江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主体地位,各民族共同参与发展,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目前,丽江市涉旅从业人员近30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旅游产业带动下,丽江市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4.43万户17.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个贫困县高质量摘帽,2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市域内直过民族傈僳族、人口较少民族普米族整族脱贫,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10月18日,丽江古城航拍图。(丽江融媒记者 廖浚宏 摄)
旅游业还引领带动了全市整体发展,从1995年至2023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8.39亿元增加到620.1亿元,增长33.3倍。其中,三产增加值从5.81亿元增加到309.16亿元,增长53.2倍,旅游业占三产的比重超过70%;城镇居民收入从3295元增加到41473元,增长12.5倍;农村居民收入从560元增加到14753元,增长26.3倍;全市游客接待量从84.5万人次增加到5402.35万人次,增长63倍;旅游业总收入从3.3亿元增加到1078.26亿元,增长326倍。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丽江市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写照,也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融,各民族血脉相连、经济相依、文化相融、守望相助、和睦共存的美好生活真实写照。
记者:张小秋
海报设计:李耀瑭
来源:丽江融媒 丽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