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不入耳开放式耳机、运动耳机两个赛道,韶音均获全球销量第一。
编者按
我国经济正在从追赶型经济模式发展成拥有技术与产品定价权的创新型经济模式。在转换经济发展动能、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构筑新质生产力。
中国的3C(计算机类、通讯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行业曾被国外认为是 China(中国)、Copy(抄袭)、Cheap(廉价)三个单词的代表,而如今中国智造开始走向全球。
韶音科技(Voxtech)创立于2004年,既是一家专注于电、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营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旗下专业运动耳机品牌韶音(Shokz)成立于2011年,品牌深耕开放式声学及佩戴技术,深入洞察运动爱好者需求,不断推出适用于多种运动场景的耳机产品。2023年,韶音全球销售额突破35亿元。如今,韶音已成为全球开放式耳机赛道的领跑者,在售区域覆盖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入驻超过3万家线下门店,全球用户超过1500万人。
全球权威咨询机构沙利文报告显示,2023年在不入耳开放式耳机、运动耳机两个赛道,韶音均获全球销量第一。其中,韶音运动耳机全球销售435万台,韶音不入耳开放式耳机全球销售520万台。
在消费电子品类中,韶音与安克创新、荣耀、石头科技等新锐品牌一并入选《财富》杂志“2024年中国全球化未来新星”。《财富》杂志表示,未来10年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甚至有望跻身《财富》世界500强行列。
从代工起家的小公司,如何成为拥有中高端自主品牌和全球市场营销渠道的全价值链企业?如何在运动耳机这一垂直细分赛道里遥遥领先?如何构筑新质生产力,将创新变为自身领先的基因?
韶音的经验对于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市场红海,走出一条中国智造的新质生产力之路,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韶音耳机的“大江湖”与“小池塘”
耳机最早用于军事用途,20世纪末日本引领耳机消费电子市场,随后耳机传入中国。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耳机制造中心,中国企业更是几乎占据全部中低端市场份额,但耳机的高端市场仍为欧美、日本品牌所占据。
“大江湖”
2016年以来,蓝牙 5.0技术、MESH(新无线局域网类型)技术的成熟,给整个耳机市场包括 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立体声,包括蓝牙耳机、红外耳机等)、OWS(Open Wearable Stereo,开放式可穿戴立体声,包括骨传导耳机、气传导耳机等)等无线运动耳机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2019年,随着运动健康市场的高速发展,耳机市场高速增长,相关产品迎来量价齐升。不过近年由于受到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整个 3C市场增量下滑。2023 年,TWS耳机市场复苏,而行业也迎来洗牌期,耳机品牌逐步集中,行业鱼龙混杂的现象逐渐得到改善。
耳机和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换机周期高度一致,随着国潮、中国智造的崛起,长期稳坐市场头把交椅的苹果耳机产品和其手机一样在2022年至今受到冲击,市场占有率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漫步者等品牌的耳机销售额迅速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IDC)《2023年第12月中国无线耳机市场月度销量跟踪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蓝牙耳机市场销量约8552万台,同比增长 7.5%。其 中,TWS耳机市场销量6090万台,同比增长 5.1%,预计全球 TWS耳机市场规模将达到270亿美元。这是韶音所在耳机市场的“大江湖”(见图1)。
“小池塘”
近年来,运动耳机、降噪耳机、智能耳机等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消费场景也呈现多元化,除了听音乐,还有工作、运动、旅行等垂直场景下的耳机产品需求,这也是市场越来越成熟的表现。
随着传统入耳式 TWS耳机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有向 OWS耳机转移的趋势。不入耳开放式耳机在音质、佩戴舒适度和听力健康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有待解决,比如佩戴的稳定性问题、漏音问题、续航问题、受外界环境音干扰问题等。相对于整个耳机市场,目前 TWS耳机仍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Canalys统计数据显示,TWS占整体个人智能音频设备出货量的73%,而骨传导耳机等其他形式的可穿戴设备在2023年第三季度的出货量占比不足2%,这些设备仍属于小众产品。可以说,相对于入耳式耳机市场,不入耳开放式耳机仍是其中的小市场。
但在开放式耳机概念提出后,华为、小米、荣耀、OPPO等主流厂商都有所布局,包括韶音、南卡等骨传导耳机品牌也都处于 OWS市场的竞争行列。沙利文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全球不入耳开放式耳机产品整体市场规模几乎翻了10倍,处于产品早中期,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75.5%。预计至2028年能达到544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2.6%。
作为不入耳开放式耳机的骨传导耳机,也被称作骨导耳机、骨感耳机、骨传耳机或骨传感耳机,是利用骨传导技术制造的耳机。从2019年到2023年,骨传导耳机市场增速达到112.9%,2023年骨传导耳机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韶音连续3年蝉联中国骨传导耳机市场出货量与销售额双冠王,更是取得了71.4%的市场占有率。这一市场的崛起也为技术创新和产品溢价带来更大的空间。这就是韶音所在的“小池塘”。
图1 中国蓝牙耳机市场主要形态出货量(2022—2023年)
韶音科技战略发展路标
韶音科技以做军品代工起家,主要面向军警行业提供产品,这些行业对产品品质要求极高。2007年,韶音科技开启了骨传导声学民用课题;2009年,韶音科技将自身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加持到民用耳机领域;2011年,韶音品牌成立,凭借其在声学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对运动市场和人群的深度洞察,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陆续推出“小而美”的10余款产品,业绩快速增长。
韶音10多年来持续进行底层原创科技创新投入,自主研发骨传导、定向声场等声学技术,实现核心技术综合性能的大幅提升,打造“开放聆听不入耳”的舒适佩戴耳机的产品战略定位。秉承“用科技创新推动世界进步,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企业使命,韶音的目标是成为不断做出原创科技创新的平台型、生态型企业。
精准定位,不负初心,坚持战略长期主义
韶音的主产品线一直定位运动人群,致力于让用户提升运动表现,享受运动过程。韶音也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找准了定位,坚持了方向”。
韶音在2011年开始自主研发时就选择了不入耳开放式耳机赛道,而不是当时长期霸占市场的入耳式耳机和有线耳机。在声学科技层面,韶音坚持“开放聆听不入耳”是伴随人类百万年进化而来的最自然的听音方式。
韶音坚持长期主义,在骨传导耳机领域持续投入10多年,凭借技术优势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品类优势,并抓住了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的心理需求,包括运动健康、用耳健康等,骨传导耳机使用场景不断增加,实现逆势增长。
不畏技术风险,技术战略路线采用骨传导
骨传导是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即通过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柯蒂氏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传递声波,随听觉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给听觉中枢,大脑皮层综合分析后,最终“听到”声音。
因为是与骨骼直接接触,所以在堵住双耳的情况下或者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下也可以清晰地听到声音;骨传导耳机的佩戴方式无须入耳,能够减少耳道内的细菌滋生,从而保护耳道;骨传导耳机的振动单元直接作用于颅骨,可以有效减轻因长期使用传统耳机对耳朵鼓膜造成的伤害。
但是,由于骨传导的原理特性,相比于同价位的气传导产品,骨传导产品的传音音质效果较差;骨传导技术对设备与使用者的贴合程度要求比较高,这会造成用户贴合压力的不舒适感,而如果贴合程度不太好又将大大影响音质;可能存在漏音的情况,即戴在耳边,周围人会听到发出的声音,泄露隐私;骨传导产品的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
在韶音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骨传导技术一般用于医疗产品上(如听力障碍人群),因为其很难达到消费级别产品的佩戴舒适、音质良好等要求。韶音选择以骨传导的技术路线来开发不入耳开放式耳机,难度大、投资大、耗时长,直到2014年发展到第五代产品,才真正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让骨传导耳机实现商品化、3C化。
定义品类,定位高端,错位竞争
韶音定位为“巨头产业中的小而美企业”,运动耳机产品以骨传导技术为基础。凭借在声学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对运动市场及人群的深度洞察,韶音用科技创新重新定义了运动耳机。
韶音通过对耳机形态、器件位置、重力分布等方面进行优化,有效地解决了耳机市场的使用痛点,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获得了市场认可。比如,韶音通过定向声场技术创新设计出全场景应用的 OpenFit耳机,突破了 TWS类型耳机在舒适、音质、佩戴体验上的极限,树立了不入耳开放式耳机行业新的产品类别。
韶音与全球知名的环法自行车赛、世界级专业路跑俱乐部 NN Running Team、铁人三项赛事品牌IRONMAN中国区赛事、集体健身管理品牌 LesMil s莱美中国、中国职业马拉松俱乐部易居等专业赛事、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更加适用于运动人群的高性能运动耳机产品。
韶音耳机的定价远超其他一些品牌(比如小米、苹果、华为、漫步者和 OPPO)的 TWS耳机产品。可以说,韶音凭借一己之力打破了耳机行业的高毛利、低技术门槛的刻板印象,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过程中的代表性企业。
战略升级:从骨传导耳机到不入耳开放式耳机,更加强调舒适的核心价值
韶音认为,佩戴更舒适的不入耳开放式耳机将会是音频市场非常大的需求,未来不入耳开放式耳机市场足够大、增速足够快,所以要坚持在主航道上持续投入。
不过,TWS耳机市场虽然增长放缓,但依然是一个超过1亿台存量的庞大市场,只是面临升级。韶音选择的是将自身的不入耳技术优势和 TWS类型产品特点结合起来,开发出更舒适的不入耳产品,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除了聚焦运动场景,非运动场景以及一般剧烈运动程度的使用场景也越来越重要。于是,2023年韶音推出了不采用骨传导技术的OpenFit产品,因其可以很好地平衡舒适、音质和运动的要求,一经推出大获成功。
从2023年开始,韶音推动自身骨传导耳机品牌的定位从专业运动耳机品牌变成高品质不入耳开放式耳机品牌。从骨传导耳机到不入耳开放式耳机,更加强调舒适、全场景使用对于消费者的核心价值。
从最早基于骨传导技术提出“开放聆听不入耳”的概念,到 OpenRun Pro以强悍的产品力,造就“专业运动耳机就选韶音”的品类认知,再到 OpenFit舒适圈“不入耳,更舒适”的专业舒适耳机的呈现,这既是韶音深耕专业运动场景,进行创新技术积累的持续创新爆发,也是将产品应用从极致运动场景向全场景延展的不断尝试。
这也成功地拓展了韶音耳机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韶音不只是骨传导耳机领域的顶流。韶音调整了品牌的技术标签,以更为自信的心态,从产品体验、使用场景上给自己打上了更易理解的“舒适不入耳”标签。韶音将产品和市场领域从专业运动领域扩展到开放不入耳的全场景使用领域,从高端切入 TWS红海市场,打开了属于自己的新的蓝海市场。
三条产品增长曲线
韶音在发展过程中,以骨传导技术为核心,聚焦不入耳技术主航道、不入耳开放式耳机行业主赛道,依据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变化,陆续形成了三大产品族(见图2):
一是韶音独创并且领先的骨传导耳机系列,这是韶音的第一个创新品类。骨传导技术被韶音引入消费级耳机市场,这既是韶音的主营业务,也是现金流业务。
二是韶音于2023年发布的定向声场不入耳开放式耳机——OpenFit系列。它并没有采用骨传导技术,而是采用独特的定向声场技术,一上市便迅速在耳挂式开放耳机品类销售额中占据36%。这是韶音在骨传导耳机之外,向更大的 TWS市场开拓的第二增长曲线。
三是韶音于2022年发布的骨传导助听器,是全球唯一外置式一体化骨传导助听器,拿到了二类医疗认证,对于轻度和中度听力损失有非常好的效果,尤其适合传导性和混合性听力损失人群。这是韶音基于骨传导核心技术培育的未来第三条增长曲线。
图2 韶音的三条产品族增长曲线
从骨传导耳机到开放式耳机,再到与 TWS耳机融合,显示出韶音围绕核心技术的关联面,追求更多元的消费者受众,期望伟大的科技创新能够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和使用。让产品覆盖更多生活场景,这与其最新提出的“让伟大的科技创新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的战略愿景相一致。
事实上,除了骨传导技术,韶音还在推进并投资其他方向,比如对健康大数据等领域的研发,这些也是在为其新产品做布局。韶音在包括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骨传导技术有很多应用机会。正是基于在骨传导等相关声学领域的持续技术投资和积累,韶音才能逐步深入运动、通信等行业领域,形成技术产业化的战略布局,打造更多的业务增长点。
韶音极致产品体验打造之路
韶音的原创式创新源自需求拉动和技术驱动。
韶音产品研发路线图
韶音的产品发展路线遵循从专业运动耳机到大众运动耳机、从运动场景到多应用场景、从骨传导到TWS系列、从强调技术到强调佩戴体验的发展路线。伴随消费升级、运动健康理念的增强,韶音发布了匹配多场景(游泳、路跑、户外、运动、办公、商务)的耳机产品,打造不同价位、不同性能、不同颜色款式的耳机供消费者选择。(见图3)
用底层原创技术构建知识产权护城河
韶音致力于底层原创科技创新,自主研发骨传导、定向声场等声学技术,先后攻克核心器件的体积、功耗、音质、漏音、防水等一系列问题,以实现核心技术、综合性能的大幅提升,从而有能力打造“开放聆听不入耳”的极致体验产品。
好产品容易被抄袭,尤其是中小企业,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作为护城河,一旦大企业利用资源优势投资中小企业所在的某块优势市场,很容易直接颠覆中小企业的先发优势。韶音深耕声学、算法、助听、大健康等技术方向,截至2023年,韶音坐拥3800多项骨传导等声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行业地位。
图3 韶音产品定位与发展路线图
韶音在骨传导领域建立了全栈知识产权,有完整的专利布局,其专利分为三类:一是技术类专利,即硬专利;二是设计外观类专利;三是在技术类专利中又构筑了“杀手级专利”,即潜在的竞争者无论如何都无法绕过去的专利。
韶音的创新与研发部门也在持续关注耳机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新需求,不断进行底层声学技术的研发,以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用核心技术赋能产品力
骨传导技术。拥有专利技术的韶音骨传导扬声器可以很好地把音乐转换成振动信号。戴上耳机,把扬声器放置在耳朵前方合适位置,音乐的振动就会通过面部骨骼传递。这一革命性的双耳开放体验,让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保持环境警觉,更加安全,并且不用塞入耳朵,佩戴更加舒适。
定向声场等技术。DirectPitch?定向声场技术优化了声源相对人耳的距离和角度(利用声音叠加原理),这使得聆听者可以在耳机不入耳的前提下也能听到声音,同时也有减少漏音、保证私密性的优势。荣获中国专利金奖的 LeakSlayer?漏音屠龙技术,可以通过在扬声器上设置引声孔模块,将产生于扬声器内部与漏音相位相反的气导声引出,实现引出声波与漏音声波的反相相消,达到削减漏音的目的,保证听音私密。
音质增强技术。为了让小巧轻盈的 OpenFit表现出音质与听感,韶音自研了 Shokz OpenBass?低频增强算法以及 PremiumPitch?专利技术。材料技术。材料科技也是韶音深度布局不入耳开放式耳机行业的重要一环,主要包括硅胶和钛合金工艺科技等。比如 OpenRun Pro运动耳机采用硅胶材质包裹全机身,硅胶的质地柔软、防滑、有弹性,为佩戴的舒适性再添一层保障;OpenFit不入耳蓝牙耳机的耳挂采用柔性钛合金细丝,富有弹性,能够通过灵活形变适配不同耳形,同时提供适宜的、稳定的夹紧力,带来舒适稳固的佩戴体验。
产品设计方面不断追求极致体验
2012年韶音做出第一款名为 Sportz M1的耳机后,所采用的骨传导技术获得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好评,韶音也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主流渠道的认可,但却并没有转换成用户的实际口碑和购买。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早期的韶音是工程师思维,认为消费者一定会为“黑科技”买单,而缺乏对用户需求的认知,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和实际体验。
为了弄明白运动人群在使用耳机时的需求和痛点,韶音经过用户调研和持续讨论,发现了运动人群的三大痛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是不舒适感,传统入耳式耳机佩戴后与耳道挤压导致耳道疼痛甚至发胀,长期佩戴甚至有损听力,还会明显地感受到“脑袋嗡嗡的”。对此,韶音的骨传导耳机在技术方面解决了听得到、听得好的问题。
二是运动时动作大,耳机容易脱落,耳机和皮肤摩擦会产生不适感,并且如果出汗流入耳道也会很不舒服。韶音不断调试产品,使耳机轻量化,采用后挂式设计以及亲肤材质,佩戴时贴合皮肤,而全系防水防尘也让使用者无须担心汗水的侵蚀,运动后还可以用水冲洗。
三是运动时戴耳机听不到环境声音,不安全。韶音耳机不塞入耳道,环境声音可以风传到使用者,使其保持对环境的警觉。
经过2014年 Bluez 2代产品的历练,直到2015年里程碑产品 Titanium上市,韶音产品才终于实现了产品力的一次大飞跃,用户的使用体验上了新台阶。这款产品在当时拿下了包括德国红点奖、日本优良设计奖以及美国 CES消费电子展优秀产品奖。韶音专业运动耳机的概念和定位初具雏形。韶音从舒适性、轻量化、兼容性、可靠性四个角度打造真正符合运动人群、运动场景的产品。
从此,韶音开启了不断追求极致体验的产品迭代之路:
2015—2016年,中国马拉松跑步市场开始井喷,人们在跑步时佩戴运动耳机的需求也开始井喷,韶音的不入耳开放式运动耳机由此迎来了高速增长。
2019年,韶音推出了最为成功的产品之一 Aeropex。这款产品是韶音骨传导技术的集大成者,它全机重26克,采用整机钛合金机身,磁吸触点充电,支持 IP67防水防尘等级标准,韶音的产品体验达到了新的高度。
2020年,韶音推出了一款大众入门级产品OpenMove,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做到了较好的体验。这款产品成为韶音在低端市场抵抗竞争对手的护城河,同时也是极速扩展韶音产品体验人群的神器。
2021年, OpenSwim推出,被誉为“游泳神器”,因为它支持 IP68防护等级,可以支持水下畅游2个小时,并解决了蓝牙信号在水下无法传递的问题。
2023年,爆款 OpenFit推出。
韶音还通过3D扫描技术建立了人耳结构大数据模型,基于对全球用户的大量调研,进行产品研发设计。
正是不断推出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产品,才让韶音在面对越来越多的行业同质化竞争时敢于保持高价,并且在面对华为、小米等行业巨头竞争时能够靠穿戴体验、功能取胜,开创了品牌的高质、高价、高口碑的产品竞争舒适区。
韶音品牌与营销力打造之路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韶音曾试图模仿学习其他知名3C品牌之路,但经过多年摸索最终选择放弃,因为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路径可以借鉴,韶音开始打造自身以运动元素为核心的“高端、专业、健康、舒适”的产品和品牌内涵。
韶音品牌建设路线图
韶音的品牌建设一直很低调,从小众的专业运动装备领域扩展到大众消费品,韶音的品牌更多地借助消费者的拉力,靠口碑和圈层内外传播,而推力主要靠产品力带来的极致产品体验,通过专业媒体进行线上传播,依靠用户的正向反馈,带动更多群体主动了解和进行购买(见图4)。
图4 韶音品牌与营销建设路线图
目前韶音的品牌建设也正在向适合大众消费品需求方向进行转换,但是过程非常谨慎,因为高端品牌的维护本身非常困难,很容易因为质量、竞争、产品力等问题跌下神坛,在这方面韶音仍在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
韶音品牌与营销渠道特色
特色1:首先打入欧美高端市场,线上线下全域渠道建设
韶音多年来深度布局全球市场,目前已经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销售渠道包括 BestBuy(百思买)、Costoco(开市客)、Amazon(亚马逊)、京东、天猫、顺电、三夫户外等,既有直营专卖店,也入驻了超过3万家线下门店。在相对较少的 SKU(最小存货单位)情况下,韶音将线上和线下市场维持得比较平衡。
不同于很多代工厂品牌从低端市场做起的方法,韶音耳机从一开始就从海外高端市场做起,在2012年进入北美市场,采用“双高”模式,即高质高价。之所以先做北美市场,一是为了做好高端产品定位,优质优价,管理主流价格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二是通过占领北美市场高地,迅速辐射中国等其他区域市场。
韶音之所以敢于将产品定价拉高,甚至对标知名大品牌,就是因为自身产品力经得起市场检验,产品体验优于知名竞争对手。2022年以来,随着不入耳开放式耳机,尤其是骨传导耳机保持逆势增长,小米、漫步者等一众品牌也都推出了各自的骨传导耳机,定价远低于韶音的同类产品,这一度引发韶音是否要推出低价产品的内部讨论。但由于韶音已经在2020年推出了相对高性价比的骨传导耳机产品 OpenMove,其成功地拓展了韶音原有的运动型受众,再加上韶音自身产品体验和品质优异,经过一段时间后,韶音发现耳机销售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这更加坚定了韶音坚持走高端定位的信心和决心。
特色2:以运动领域为中心,做精做透主赛道市场
2015年,随着里程碑产品 Titanium大获成功,韶音产品开始获得越来越多跑友的喜爱,韶音专业运动耳机的品牌概念和定位初步定型。在聚焦运动领域之后,除了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韶音还从各个维度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进一步塑造专业运动耳机的品牌形象。
一方面,韶音要构筑自身更好的产品体验,争取一击即中;另一方面,靠做运动人群这个相对小众的市场,也容易形成专业形象和小圈子意见领袖向圈外发散的传播效应。随着运动市场的逐步扩大,韶音做精做透产品和运动人群的策略收获了很好的市场回报。这也为其在后续推出平衡音质、舒适和运动的舒适圈系列非骨传导耳机打下了良好的大盘基础。
特色3:让运动员代言,打造专业运动装备形象
韶音一直突出自身国际高端品牌形象,代言人也突出是大中华区。韶音选择的品牌伙伴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类是整体品牌代言人,比如目前是肯尼亚马拉松运动员埃鲁德·基普乔格,他被全球体坛广泛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马拉松运动员之一,跑出了历史上最快的10个马拉松中的4个,并获得了11次世界马拉松大赛的冠军、2届奥运会马拉松冠军,他还是世界上首位2小时内完成马拉松的运动员。
第二类是产品代言人,由环法自行车赛事运动员作为产品代言人,比如环法四冠王克里斯·弗鲁姆。
第三类是精英运动员,主要是国内一些接地气专项运动员,比如《户外探险》年度越野跑人物、专业铁人三项运动员。比如在2021年签约女子50米仰泳世界纪录保持者刘湘。
第四类是合作机构,比如路跑俱乐部、铁人三项赛中国赛区、环法自行车赛大中华区、Keep官方等。
特色4:积极参与建设运动生态圈
韶音自正式确立专业运动耳机品牌的定位,就专注于运动赛事合作和运动场景宣传,通过不断升级产品,深化和顶级职业运动员和体育赛事的合作,树立了“专业运动耳机就选韶音”这一稳定且持续的品牌认知。
韶音也紧密配合运动爱好者的步伐,积极参与社区、社团和校园活动,推广“享受户外运动的快乐”。仅在2022年,韶音就开展了354场线下活动,运动足迹遍布63个城市,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了佩戴韶音耳机进行运动的乐趣与成就。
特色5:坚持打磨精品而不是速生爆品形象
骨传导耳机赛道被韶音率先开拓并取得成功,随之而来是很多号称拥有同等功能的低价耳机的竞争,包括小米等新入局者也进入了这一细分赛道。内卷竞争之下,耳机产品的迭代速度也变得更快了,但所谓新版本更多的是一些漏洞修复式的升级,同时由于推新过快,还容易导致产品迅速贬值,伤及品牌。
韶音的出品速度并不快,其品牌营销理念立足长期主义,不会为了一时的销售驱动推出有损品牌定位的问题产品,而是要通过对声学、材料学等底层科技的原创式创新,依靠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来创造一款款口碑和销量爆棚的产品。
特色6:丰富多生活场景产品线,拓展更广泛的消费品领域
经过多年对运动和骨传导的宣传,韶音的技术和专业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品牌依然小众。在意识到舒适、多场景是消费者佩戴耳机的两个核心价值诉求后,韶音也在自我突破核心技术应用的思维局限,推出了没有采用骨传导技术的 OpenFit舒适圈系列耳机,并逐步培育了新的产品线,这也成为韶音新的增长点。韶音开始逐步破圈,突破传统体育营销、运动场景的范畴,让更多的人了解韶音的品牌理念和产品。
“小而美”的韶音构筑新质生产力之道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企业环境时曾说,华为要“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为什么方向只能大致正确?因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企业包括企业家能做的只是通过组织建设、从战略到执行的体系建设保证方向大体正确,而不是战略方向完全错误,一发不可收。
为什么要保证组织充满活力?因为只有整个组织体系、个体具有奋斗精神,不断向上,组织才能有自我批判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才能最终保证企业方向大致正确。
每个企业都希望规模越来越大,殊不知华为近10年的管理与组织变革却是让企业“越变越小”,即让组织上下层级越来越少,人均效能越来越高,让组织成为“倒三角形”——让一线业务作战部队做大做厚,能迅速调用后方的研发、产品、专家等资源,而后方的智能等支持平台也能随着一线的“龙头”起舞。
韶音“小而美”的理想并不是一直做小规模企业,而是希望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能保持行动迅速、对用户和科技有敏锐的触觉。韶音正在从战略管理、产品创新、研发组织机制创新、人才使用与管理创新等方面,构建能持续产生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以确保能在主赛道持续领先。
韶音的战略管理方法论
好的战略必然要有好的战略管理体系和方法,韶音的战略管理坚守三点:专注垂直领域深挖“大油田”;复盘关键成功因素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从战略到执行的管理体系。
韶音的愿景是“始终专注对声学科技的创新,坚守并践行让伟大的科技创新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中多少可以看出华为的影子。这也是 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很多企业的心声:向华为看齐,做细分领域的华为。
专注垂直领域深挖“大油田”
任正非认为,决胜取决于坚如磐石的信念,信念来自专注。唯有专注才能构筑企业的专业壁垒和对行业的核心控制能力。
韶音把自身定位在骨传导、不入耳开放式耳机领域,要在这个细分市场挖一口1米宽、1公里深的油井,构建一个“小而美”的企业。韶音也由此构筑了对手无法轻易绕过、超越的核心竞争壁垒,包括知识产权、研究与开放理念与方法、人才管理的理念等。
韶音用了10多年时间,迭代了5代技术,才彻底解决骨传导耳机体积大、漏音、音质差等问题,最终做到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并且仍在不断创新迭代。每一款有极致体验的产品从创意到商用的转化周期都非常长,需要企业长期坚守。
复盘关键成功因素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企业关键成功因素 C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是企业为达成战略目标,需重点管理的以确保竞争优势的差别化的核心要素。战略是由对现状的不满意激发的,不满意是对现状和期望业绩之间差距的一种感知,而差距分析是从企业对过往经营的复盘和迭代总结而来的。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华为认为,企业中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浪费。
韶音曾梳理出自身发展的六大关键成功因素:
一是原创科技。韶音在声学领域有多年的技术积累,比如原创骨传导、定向声场、音质增强等技术,并初步构建了产品研发与创新的机制体系。韶音立足于骨传导等声学技术的底层研究,积累了大量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产品创新。韶音基于原创技术和对运动市场及人群的深度洞察,陆续迭代多款运动耳机产品,定义了开放式聆听的新品类,并将其应用于户外运动、游泳等多系列产品中。
三是机会点把握。韶音拥有独到的市场机会洞察力,对市场及行业发展具有较准确的判断,对机会点的把握果断迅速。
四是企业文化及人才管理。韶音崇尚奋斗文化,尊重人才,注重人才的引进及培养,重视持续学习,鼓励创新。团队整体积极向上,有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五是平衡了技术和客户需求的关系。以客户为中心,同时坚持技术型公司定位,这样很好地形成了市场和技术的均衡发展。
六是企业家精神。除了创始人团队,还包括核心干部、员工群体,他们做到了对技术路线、产品发展方向、研发投入、公司价值观和文化等的持续坚守。
同时,韶音也总结了一些教训:战略共识不足,战略目标实现没有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缺乏量化的指标和预算,各部门之间缺少对战略目标在解码和承接上的协同等。这些也是韶音这类具有技术基因、快速发展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韶音引入专门的咨询公司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升级。
建立科学的从战略到执行的管理体系
韶音通过学习华为战略管理的 DSTE(Develop Strategy To Execution,从战略到执行)管理流程,最终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经营系统“SOPK+”体系:S-Strategy战略规划,从战略澄清到战略目标O-Objective,然后是目标澄清,之后是策略和计划P-Plot&Plan,最后到关键绩效指标 KPI,“+”是战略执行的各类保障机制和措施。
韶音逐步建成的科学经营的管理体系,保证了企业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用机会牵引成长,聚焦不入耳开放式耳机主航道,构建了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能力,既“打粮食”又能增强“土壤肥力”;通过不断解决认知差距和业绩差距,完成了企业高层从想法到干法到干成的经营闭环。韶音逐步走上了一条全流程、大质量的经营管理质量提升之路。
韶音的产品创新逻辑与方法论
境界决定眼界,产品创新需要方法论指导,要通过认知升级驾驭创新的不确定性,从改变对创新的认知态度开始。韶音产品创新的方法论包括:极致的产品体验是创新的目标,原创的硬核科技是产品创新的基础,创新要走出“死亡之谷”需要企业家的判断力和执着坚守。
产品创新总体原则:极致体验+原创硬核科技+产品美学
韶音的产品创新的逻辑和方法论是通过聚焦使用场景、用户体验以及使用人群,实现技术、产品、体验的全方位升级,以更先进的声学技术提供更多的产品形态,打造具有“极致体验、硬核科技、产品美学”三位一体的专业产品,以匹配更多的用户使用场景。
不胡乱创新,研发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展开
韶音所在的声学科技领域,有很多不同的技术路线,但韶音专注于骨传导、定向声场等技术领域,构建了强大的专利护城河。韶音和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样,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多资源,只能选择某个产品和技术方向投入,而韶音选择围绕“开放聆听”这个对耳机用户最有价值的体验点展开产品研发。因为韶音笃信人的耳朵天生没有被塞入耳机,开放式听到声音是人感觉最好、最舒服的状态。
企业家科技素养保证研发创新走出“死亡之谷”
学者吴寿仁在《创新知识基础》一书中提出科技成果转化的“魔川—死谷—达尔文海”理论模型来描述科技成果转化所经历的困难:技术创新成果从走出实验室,到技术熟化、产品落地,中间往往要经历从研究到开发的“魔川”、从小试到中试的“死谷”、从中试到产业化的“达尔文海”等一系列攻坚克难的过程。(见图5)
原创硬科技的创新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定力和耐力才能走出死亡之谷,而走出死亡之谷后的创新生命周期又可以分为产品阶段、渠道阶段、信息阶段、规模效应阶段。可谓处处都是坑,“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
韶音对技术人员的尊重和放权程度是罕见的,基础研究的技术人员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不需要打卡,没有 KPI指标,这创造了宽松的研究环境,反而更容易出成果。此外,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韶音的创始人也相当有定力,始终坚持投入,这与其自身的技术素养和技术背景是分不开的。
产品体验优秀还不够,还要极致
在2014年韶音推出了 Bluez 2代产品,基本解决了75%的漏音问题,在当时已经是全球领先了,不过产品在进入苹果直营店销售时,表现不佳,因为漏音依然存在,最终被渠道退回。产品体验就是这样,优秀和极致是两码事,而要做到完全不漏音,就要突破底层技术。韶音通过不断听取用户意见,专门建立了“漏音屠龙”项目组,对降低与消除漏音进行了深入研发,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并从结构、声学等多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2021年韶音的漏音屠龙技术LeakSlayer获得了第22届中国专利金奖。
为了让佩戴舒适,韶音还针对不同脸型,设计不同尺码的产品,突破了过去耳机没有尺码的概念。
韶音最初也不懂用户思维,后来经常做调研,并且遵循华为“工程商人”的概念,即便调研也要从商业化的角度出发,询问某项设计是否会有人买单,不被用户买单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
为了追求极致的产品体验,韶音产品精益求精,对于达不到预期的产品会选择雪藏。比如韶音曾经动用很多资源做了骨传导运动眼镜,在上市前小范围测试,效果不好便无限期推迟上市了。因为市场教育过韶音,只有极致的产品才配得上高端高价的定位,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但也会更加挑剔,所以产品体验必须极致。
图5 科技成果转化的“魔川—死谷—达尔文海”
在产品美学设计方面定位高端
韶音无论是产品包装设计,还是产品本身外观、所用材料、宣传物料均对准高端。韶音的产品设计同时拿到了全球四大设计奖,包括德国 IF奖、德国红点奖、日本优良设计奖、美国 IDEA奖。但与其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相比,韶音在美学与工艺设计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华为的终端产品在追求极致产品体验之外,也非常强调产品的外观,科技与美学相结合成为华为终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个构筑过程也经历了相当的资源投入和时间沉淀。
韶音的科技创新机制与方法论
在技术层面,韶音投资一切可以提升开放聆听体验的技术,也不断引入更多的先进声学技术,但有一个原则,即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原创技术,防止工程师自娱自乐而不顾市场需求。但对于基础材料、基础声学理论的研究,韶音则不以产品开发应用上市为导向,这样的“拧麻花”机制,保证企业当期围绕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创造打下的“打粮食”绩效(财务指标),也避免了研发过度短视,不能前瞻性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从而对远期才能产生绩效的“土壤肥力”投入不足。
韶音非常清楚一点:对于任何细分行业的领军科技企业来说,打败自身的往往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不确定性的技术发展以及失去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为了保证韶音科研创新的原创性、体验性、商品性的平衡,更好地进行产品研发,协作团队进行高效价值创造,韶音采用了“铁三角”的研发组织机制和“双螺旋”的双轮驱动机制进行研发创新。
“铁三角”研发组织机制
韶音提出了自己的“铁三角”研发组织机制,即基础技术、产品创新和产品开发构成创新“铁三角”。其中产品创新是面向市场最核心的部门,决定了产品的设计和走向。(见图6)
韶音科技研发板块内设有基础研究部门、产品创新部门、产品开发部门:
基础研究部门(技术中心)定位:研究声学科技、材料科技;做声学科技底层技术创新;类似一个韶音内部的小型贝尔实验室,具体做传感器、算法、芯片等。随着新材料的发展,韶音认为骨传导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产品创新部门定位:包括不入耳开放式耳机、分体式耳机、骨传导耳机等领域的产品创新;做用户研究、工业设计等工作。
产品开发部门(研发中心)的定位:解决产品的外形、佩戴舒适感、佩戴科技等问题,包括项目管理、电子、结构、声学等方面的工程师。
韶音认为产品创新首先要有正确的研发认知,韶音的底层逻辑是对于数学、科学、技术的认知,即基础理论和技术,它们是构成产品开发的工程学和系统工程的基础。如任正非所言,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战略包括研发战略。所以韶音非常重视基础技术的突破,韶音还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成立科教创新中心,共同推进声学领域基础研究。
韶音很早就将研发部门从产品开发部门中独立出来,产品开发做应用产品的开发,而基础技术的研究需要基础技术研究部门来承担,这个部门拥有韶音最多的博士、专家,韶音要求产品开发部门不能影响基础研究部门人员的研究,为基础研究保留了一片净土,让其能着眼解决核心最基础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韶音在骨传导耳机领域做到领先后,也在向华为学习突入无人区技术领先之道。韶音的基础研究部门面对的是技术不确定性,要把技术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掌图6 韶音的“铁三角”研发组织机制握的技术。
韶音的产品创新部门面对的是市场和用户的不确定性,要把需求的不确定性转变成确定可商业化、可实现的功能需求。产品开发部门则负责根据其他两个部门确定的功能需求和成熟技术,将产品落地实现。落地实现采用的流程是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流程,这是学习华为的成熟研发流程,并根据韶音企业规模和特点做了适配。
“双螺旋”创新驱动机制
创新需要技术突破和用户思维的双重驱动,技术突破尤其是底层技术突破对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尤其重要。韶音也有自己的“基本法”——技术创新叠加用户思维的双螺旋结构,驱动产品创新(见图7)。
事实上,优秀的企业创新理念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的,比如华为研发创新的“双轮驱动”: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需求和技术领先持续创新。
韶音的创新人才使用与企业管理方法论
基于对华为“人才不是最重要的,对人才的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理念的认可,韶音一方面十分尊重人才,另一方面也建立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人才的机制。
创新的企业文化与人才管理理念
不同于一般的研产销一体,特别是有生产单元的企业呈现的流程与规则明显而活力不足的特点,韶音内部年轻群体居多,企业非常有活力,内部的氛围也比较轻松,但这并不影响韶音倡导奋斗者精神。这和华为“以奋斗者为本,坚持长期艰苦奋斗”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很多中小企业说“华为看起来很好,但是学不会”,韶音学到了华为的人才管理理念,这才是华为的精髓。
韶音所采用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方式如下:
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企业员工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人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认知能力,只有认知升级才能做好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人要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个人价值;
问题导向,也是结果导向,通过解决问题体现价值;
研发团队由创始人之一亲自管理。
韶音科技的企业文化是“健康、学习、奋斗、创新”。比如韶音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把“健康”放在企业文化第一位,企业氛围轻松,低调务实,不强制加班,基础研究人员甚至可以不打卡,这在以加班著称的科技公司中显得非常独特。韶音还执行“双百计划”,即要求员工每月运动100公里里程、每年输出100篇学习笔记。“双百计划”在早期还帮助韶音连接到了更大的运动市场和运动人群,但现在更多是一种自我锤炼、自我提升、保持健康、强化用户思维的活动。
持续管理变革,创新管理方式
韶音在高速发展之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并做出了变革:
针对韶音人才结构偏单兵式个体英雄,缺少综合管理和经营型人才的情况,韶音加大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
针对个人绩效管理过“软”,且存在“一刀切”“佛系”管理的情况,根据业务类型,人员特点、层次,加强了组织绩效考察和个人绩效的分层分级分类考核。
图7 韶音创新的“双螺旋”结构
为应对企业业务快速扩张、人员规模扩张,对人员能力要求提升的情况,加强了组织的内部流程和规范,加大了对人员的赋能和引进力度。
为了推动前后台部门形成组织合力,进行薪酬绩效改革,以激发前中后台各个类型员工“利出一孔,力出一孔”,联动“打粮食”。
由于历史原因,韶音存在有些部门责任不清、缺乏横向联动、品牌承接部门不承压、组织资源运作效率不高等情况。韶音优化了部门组织的功能和定位,建立了内部的组织协调机制,整合国际国内业务部门,以及销售和研发部门,真正应用 IPD进行整合开发,保证产品研发符合市场需求。
韶音推动建立了“球队型组织”,即队员们能为了明确的目标和自己的发展聚在一起,相互赋能,彼此成就,保持开放,善于借用外部条件来推动组织目标实现,组织成员之间彼此支持,良性竞争。
韶音也在加大对供应链的管理,包括自建工厂、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韶音还在持续进行内部管理变革,比如提高公司创新资源方面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激活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的积极性,提高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以增强企业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如同华为,也是持续变革型组织。
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和意义
坚持专业主义,追求极致科技美学及用户体验
企业无论大小,尤其是从事2C(面向消费者)业务的企业,如果要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取得较为舒适的市场生态位,就必须通过追求极致的科技感、美学感、体验感来构筑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
如今,华为在操作系统、芯片、外观设计、功能等全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体验,这源自华为在每个体验点上都做到极致,而极致源自专业,企业需要培育从员工到管理流程,到产品创新设计,到研发机制等方方面面的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唯有专业才能极致,唯有极致才能超出用户期望,才能为消费者带来震撼,才能让产品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坚持长期主义,技术与管理“深淘滩”
韶音在不入耳开放式耳机这条路上持续深耕,将自己的主流赛道定位为声学系统和可穿戴系统,不断加深对用户、技术边界、产品的理解,持续实现技术、产品、体验的全方位升级,构筑了其他对手难以逾越的核心竞争力。
韶音是一家秉承长期主义的公司,做任何决策都会看其是否符合品牌定位和企业主赛道的长期发展。韶音对产品上市要求非常苛刻,如果产品体验无法达到极致,就会中止产品上市计划。韶音也不随意投资其他领域,只在骨传导耳机、不入耳开放式耳机领域进行深层、持续投资。
敢于定义产品、定义行业
消费品要做到品牌区隔,甚至开创品类非常难,因为如果没有硬核实力,很多企业的微创新就会被迅速模仿,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非常快,如果没有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认知和持续追踪,企业也很容易在产品火爆一阵后青黄不接。而要构建企业自己的品类舒适圈,非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不可,无论是直面消费者的品牌,还是作为产业链一环配套的品牌,企业家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华为30多年前还是一家小公司的时候就提出要进入通信行业前七,后来稍微大一些就提出要成为世界前三,当时任正非的豪言壮语被员工传为茶余饭后的笑话,然而如同军事专家金一南所言,没有心胜,哪有必胜,打仗首先要敢于胜利,才能取得胜利。企业也一样,首先要敢于定义与众不同的产品,敢于像华为一样“慢慢地经过几十年的划船,把企业划到了无人区的位置”,才有可能坚持长期主义,逐步构建企业不可取代的生态位。
企业创新研发有定力,企业家是关键
创新投入需要企业家精神护航
企业家首先要保证自己不是企业发展的天花板、绊脚石。
企业家精神有很多内涵,但最核心的是使命感、决断力、韧性、自我批判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企业家要善于自我批判,迅速学习,特别是要通过系统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比如任正非和其他企业家最不同的一点就在于自我批判能力极强,其坚持开放、坚持不断学习,极具危机主义意识,而这些优秀品质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企业家只有具有危机意识,有“惶恐”的生存哲学,才能具有反躬自省的能力,意识到自身和企业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才能持续不断地学习。
在“剩者为王”的内卷时代,企业家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心,没有试错、容错的机制,没有韧性,企业的创新将无从谈起。
企业家需要掌握科学的研发管理之道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走出死亡之谷的原则和方法很多,比如创新机制、人才管理、激励措施等,但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企业家本人的科技素养。很多企业家是市场出身,并不具备很好的技术知识背景,对新技术往往道听途说,结果匆匆投入,踩各种坑导致创新失败。有些企业家本人倒是技术出身,却往往过于固执,没有开放和聚拢高级研发人才的格局和心态,往往陷入技术主义,忘记了市场和用户导向。
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家本人具有科学素养,真正尊重人才,而非工具化思维过重,还需要设计科学的激励制度,通过不断求索才能真正设计好一套符合公司发展阶段需要、行业特点的研发体系。比如如何真正地抓住研发人员的需求,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创新能力;如何对研发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如何真正理解研发、创新的规律;如何对技术路线的商业化进行针对性的把握;等等。
掌握研发管理之道并不容易,甚至统一基本的认知都不容易,比如华为就花了几十年才真正理解科学、技术、工程、研发、研究、创新、开发等各个名词之间的内涵和区别,华为在2021年还专门发布《关于研究创新几个常见概念的澄清》的征求意见稿以统一内部对常用研发概念的认识。不要小看了这些概念的区别,没有准确的概念定义,内部沟通往往“鸡同鸭讲”,政策设定往往对不齐思路,认知不对齐、不清晰,必然导致实际研发管理动作变形。
品牌塑造也要专注主赛道
品牌最忌讳“稀释”,即不专注。品牌必须有鲜明的形象,否则会稀释品牌资产,难以在消费者的心智模式和选择中占据牢固的位置。韶音定位于专业运动耳机的细分赛道,用专业高端的运动品牌形象带动专业运动和大众运动类产品的销售就是专注塑造品牌的成功实践。
对专业运动员来说,韶音致力于提升其运动表现;对大众运动爱好者来说,韶音致力于让其享受运动过程。韶音对这两类人群进行产品体验和品牌推广的聚焦,比如通过体育营销,长期签约顶级马拉松运动员、赞助相应的体育赛事,吸引大众对运动员产生品牌崇拜,并通过不同运动场景的产品设计来满足不同运动场景下运动人群的需求。
和研发、战略的长期主义导向一样,能否保持品牌定位的专注取决于企业家创立企业、创立品牌的初心。比如华为将自己定位为“员工资本主义”,而不是为了企业主个人,不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这才是一切管理动作的初心。
企业内部要构筑以奋斗者为底座的创新文化
要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构筑企业的新质生产力,依靠的是企业的劳动者。依照华为的定义,劳动者包括企业家本人和奋斗着的干部员工。越是创新的企业越是强调奋斗者文化,但奋斗不以是否加班为标志。比如华为倡导“思想上的奋斗”,即企业的科学家、研发人员既可以是开着豪车过着应有的富足生活来公司奋斗,也可以是穿着拖鞋在家里通过网络与团队连线来奋斗。
构建适合年轻人的奋斗氛围和工作机制
很多企业家虽然认为年轻人是创新的主体,但是往往处理不好企业老员工与新员工的结合问题。老员工忠诚,有经验优势;新员工年轻,有激情和思维优势。但很多企业的这两类员工往往是零和博弈,企业主夹在中间搞平衡,最后双方都受到伤害:要么组织僵化,新鲜血液无法流入和存活;要么企业流动率过高,研发队伍和方向经常变化。其实年轻人奋斗的组织氛围并不难培育,核心是发现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对企业不同类型人群要进行类似外部客户一样的需求分析,以投其所好,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需求的人匹配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
本质上所有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内核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高绩效文化。互联网之所以有“游戏化”“亲和式”的组织氛围,是因为行业变化迅速,创意创新最重要,相对于组织流程带来的效率,创意创新对组织绩效带来的好处要大得多;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遵循价值链创造规律,加强企业整体的流程化,以便让确定性的事情一次性做对、一次性做好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在某些创新部门采用宽松的管理方式,塑造部门在企业中的亚文化,才是更为有效和科学的管理方式。
企业家要洞穿迷雾,看到企业文化和氛围设计的人性以及商业目的驱动的本质,更加开放、自信地设计适合年轻人、适合不同年龄群体工作的奋斗氛围和工作机制。
构建基于奋斗者的激励与回报机制
任正非曾直接从组织活力的底层逻辑指出: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利益分配,分钱是企业管理最难的工作,钱分好了,一大半的管理问题就解决了。
韶音也吸纳借鉴了华为的分钱理念,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并且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对一家企业来说,利益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话题。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世界上99%的公司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先谈好分钱规则,再全力以赴。在分钱层面,可以看出企业家在利益和人性的认知上的差距。
最简单的逻辑就是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构建真正的创新、研发能力,必然要从底层的奋斗者的激励和回报的科学设计出发,不然其他各种设计都是缘木求鱼,自欺欺人。(作者:许惠文,中天钧策管理咨询创始合伙人,管理咨询专家)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