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这是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生民之道、生死之道,也叫上下之道、轻重之道。

上为君,下为民,中间是群臣;君自重,则民遭殃;君自轻,则民安稳。

上下本是一体,君民也是一体。上下之间本是同生共死的关系,当君民之间的某一方过度重视自身生死的时候,则天下危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生一死也是道。阴阳相伴,生死相依。生死本是一体。

当人们重视“生”的时候,也必然重视“死”;

当人们轻视“生”的时候,也必然轻视“死”;

生死本是一体,你无法重视“生”的时候,又同时轻视“死”,反之亦然。

常言道:贪生怕死。

贪生,就是重视“生”;怕死,就是重视“死”。贪生怕死,其实就是重视生死、不轻视生死。

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是重视生死的人;一种是轻视生死的人。轻视生死,其实就是不重视生死。

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一种是贵生者,一种是无以生为者。

贵生,就是重视生;无以生为,就是不过度重视生。

无以生为者,虽然不重视生死,不把生死之事看得过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尊重生命、不敬畏生命、不赞美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以生为者,只是告诉人们不要过度地重视生死,那样只会加重生命的负担。

常言道: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哪一个不是生死看淡、置生死于度外的人呢?但这同时并不代表他们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不敬畏生命、不赞美生命。

所以老子才会说:无以生为者,要贤于贵生者。贵生者,很容易就会变成贪生怕死者。

因此,要想贵生,先要不贵生,这便是贵生之道。不以生为务,方能真的贵生。

上下之间、君民之间,倘若君主群臣都过度地重视自己的生死,就必然会轻视百姓的生死,二者几乎不可能兼得。

君和民之间,就像阴阳两面,总是此消彼长。君自重,则必伤民,所以上古君主常自称孤、寡、不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人要想好好地活着,就必须有足够的食物。国家要想安安稳稳,也必须要有足够的食物。

百姓要想不忍饥挨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食物等储备;朝廷要想安稳,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税务财货储备。

假如君主群臣过度地重视朝廷的税赋充足,百姓必然就会相应地财货不足。所以老子才会说:民之饥,大多都来源于上层的税赋过重。

当上层的税赋充足,财货长期过量地集中在某一处,就必然会滋生大量的贪污腐败。对于贪腐者,古人常常戏称之为硕鼠。

所以,《诗经》才会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百姓是一群人,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百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难治不难治的问题。

百姓的特性就是人类的特性,百姓的特性虽历经千万年而不移,哪有什么难不难治的区别呢?

百姓之所以有难治和不难治的区别,其根源不在于永恒不变的百姓,而在于其上层的君主群臣。

当上层的君臣大人们奋力有为、有所作为的时候,就必然先要加重税赋、集中财货。试想一下,什么才是有为?假如没有钱财、没有人、没有物,还怎么有为呢?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财力、物力、人力的供应,就根本谈不上所谓的有为。

上之有为,必然会伴随着税赋增多,乃至百姓的食用不足。

假如百姓不足,“上之有为”又不能做到利益均沾,反而只能让一小部分人受益,则必然会伴随着天下难治的情况出现。那么这样的有为,还有什么意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间最重大的事,莫过于生死。又有谁真的不在意自己的生死呢?

当人们生死看淡、生死都无法自主的时候,那么天下之难治便也到达了顶点。

老子说:“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生一死、一轻一重都是道。

轻死,就是轻生。面对生死大事,人们要么轻视它、要么重视它。

也就是说:世间只有两种人,一种人重视生死,另一种人轻视、不重视生死。

天下有什么人会不重视自己的生死呢?大概是没有的吧。

假如民之轻死,假如百姓都不在意自己的生死了,那也一定是他们都已经身不由己、无法左右自己的生死了。

百姓为什么生死不能自主?无非就是:人们没有食物吃,从而饿死;上层税赋过多,穷死;上层胡乱有为,难死。

上层为什么要过度地“有为”?“其上之有为”究竟是单纯地为了自己?还是单纯地为了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君主群臣的所谓“有为”,大多都只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死自主,而不是为了保障百姓的生死自主。

所谓保障生死自主,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求生之厚”。

“求生之厚”,就是追求生命的厚度,就是增加生命的保障,就是重视自身的生死大事,就是重视生、重视死,而不是轻死、轻生。

然而,百姓之所以会走到轻生轻死的地步,不正是因为他们的上层君主们过度地重视自身的生死、而轻视百姓的生死吗?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百姓生死不能自主,恰恰是因为他们的上层君主过度地追求自己的生死大事。

一个贪生怕死、追求享乐的君主,一群“求生太厚”的上层君君臣臣们,鲜少有不害他的百姓的。

上下之间、君民之间,应该同生共死,方能无往而不利。

上下君民之间应该用同样的态度、共同的担当,去看待生死大事。然而在古代,他们往往视百姓如草芥、如牛马。如此还怎么同生共死、一视同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无以生为者,就是不以“生”为追求者,就是求生不太厚的人,就是不过度重视“生”的人,就是不贵生者,就是生死看淡、置之死地而后生者。他们自然要比“贵生者”贤能。

贵生者,就是以“生”为贵者,就是重视“生死”的人,就是求生之厚者。他们往往会转化为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者。

所以,二者谁更贤能,一目了然。

这便是生民之道,也叫生死之道。生死本是一体,上下君民之间也生死一体。可惜世人大多不懂。正所谓:害人如害己,害己犹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