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以流感为典型代表的秋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带来的考验依然严峻。为更有效地应对流感挑战,罗氏制药中国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召开了一场以“全心守护 福泽万家”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流感创新药速福达®(通用名:玛巴洛沙韦)携最新CENTERSTONE研究成果再度亮相四叶草舞台,展现其快速抑制病毒,切断流感传播链条,守护家庭健康方面的全新突破。现场,罗氏携手医疗健康领域专家与医疗健康新零售领域负责人以多元解读共探共讨流感防治的新武器、新模式、新生态,一同为公众筑起一道坚实的流感防护屏障,为守护全民健康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冬流感防治行动启动仪式

多方携手,提高公众流感疾病认知

每年的10月到次年3年,都是季节性流感高发时期。每年流感病毒仍然会在全球导致300万到500万例重症病例、29万到65万人死亡1。

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目前在中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依然不高,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到2023年流感季接种率为3.84%,与欧美有很大的的差异。此外,还有相当多的民众对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认识不够,对及时接受流感检测以及规范化流感抗病毒治疗的意识不高。

活动现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就流感防控策略的议题展开分享,他表示,作为一种可引起重症肺炎的急性传染病,流感不仅会对个人健康构成威胁,也会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他强调:“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问题不是流感的治疗,而是大众认为流感不用治疗。流感是一个可以治疗、可以预防的疾病,我们强烈建议一老、一少与身体状况欠佳的人群,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避免重症的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致辞

世界冠军、中国游泳运动员汪顺也作为“流感防治公益项目”爱心宣传大使跨界亮相会场,分享流感防治心得,他积极呼吁大众在流感高发季正确地看待流感,科学地应对流感,建立起流感预防与规范化流感治疗理念,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感防治公益项目”爱心宣传大使汪顺致辞

助力阻断病毒传播,防治一体守护家庭健康

速福达 ® 作为治疗流感的全球首个全程单次口服药物,一次口服即可在24小时内停止病毒排毒,缩短传染期并快速缓解发热等流感症状2,为流感患者提供了突破性的治疗方案。发布会现场,罗氏制药中国特药领域副总裁陈顗娟女士为大家分享了速福达 ® 最新突破性成果。III期临床试验CENTERSTONE达到主要研究终点,流感患者单次口服速福达 ® 后,可减少向其家庭成员传播流感病毒的可能性3。“这意味着,速福达既是‘矛’,也是‘盾’:它不仅能够抑制病毒,迅速缓解患者症状,还能为患者的家人,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提供一层有效的保护屏障。”陈顗娟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筑防线,守护万家”圆桌讨论

作为CENTERSTONE中国的研究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静教授分享了该研究带来的深远意义:“玛巴洛沙韦在早期抑制病毒复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第一天的病毒载量降低速度是奥司他韦的40倍左右,24小时就可以停止病毒排毒,进而切断病毒传播链。CENTERSTONE研究是全球首个证实抗呼吸道病毒感染药物可以减少流感病毒传播的III期研究,对比安慰剂,流感患者单次口服玛巴洛沙韦后,家庭成员感染病毒的发生率降低了29%,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也表明,玛巴洛沙韦阻断病毒传播的效力是奥司他韦的2倍,明确了抗病毒治疗药物在阻断病毒传播中的临床价值。”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冯录召教授也从公共卫生的视角进行了展望:“流感给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带来巨大压力,每年感染流感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0%,并导致约9万例超额死亡。然而,疫苗作为有效的预防方式,在我国接种率却不到4%。抗病毒药物为流感的主动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流感创新药物玛巴洛沙韦不仅能有效治流感,还能预防其在家庭和集体单位中的传播。我们希望能基于此积累更多中国本土证据,探索更有效的流感预防策略,为政策调整提供支持,推动防治结合和医防协同。”

双剂保护克服儿童用药难题,各界力量共倡流感防治新生态

本次进博会上,速福达今年刚刚上市的,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新剂型——速福达干混悬剂也与片剂一同亮相罗氏展台。现场,各位专家也针对儿童流感防治用药展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速‘宝’护,福佑未来”圆桌讨论

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田曼教授介绍,儿童是流感的高发人群,一旦在秋冬季小孩出现高热等流感典型症状,一定要尽早诊断是否为流感,并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的明确诊断可以助力合理用药,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同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教授指出,目前我国的儿童专用剂型仅占1.7%,家长在儿童给药时常面临“剂量靠猜,用药靠掰”的局面。“速福达干混悬剂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草莓味干混悬剂,家长可以根据儿童体重精准给药,且全病程只需一次服药,儿童也不易呕吐,大幅改善儿童用药体验,并提高儿童服药的依从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急危重症医学科朱晓东教授补充介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渠速达,共创生态”圆桌讨论及启动仪式

发布会上,罗氏也与阿里健康、华润医药等共同启动流感防治新生态的共建。多方从监测预警、疾病预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方面携手,把握流感流行趋势,提升公众对流感的科学认知,打通从居家检测到药物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一个全流程全体系的大健康生态圈,降低流感带来的威胁,持续为公众健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氏制药中国特药领域副总裁陈顗娟女士致辞

罗氏制药中国特药领域副总裁陈顗娟女士表示:“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未来,罗氏将持续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探索流感防治一体化创新解决方案,切实做好流感季抗病毒药物的供药保障,实现‘尽早治疗,阻断传播’,勾勒流感防治全新图景,助力筑牢公共卫生护城河。”

关于速福达 ® (玛巴洛沙韦)

玛巴洛沙韦是一款创新的RNA聚合酶抑制剂,已证明对多种流感病毒有效,包括对奥司他韦耐药株和非临床研究中禽流感病毒的体外活性株(H7N9、H5N1)245。玛巴洛沙韦全程仅需单次口服用药,就能在24小时内停止病毒排毒,缩短传染期,快速退热并大幅减少流感症状持续时间。对无基础疾病的既往健康流感患者和流感并发症高风险患者均有治疗获益1。

玛巴洛沙韦目前已在70多个国家被批准用于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在中国,速福达 ® (玛巴洛沙韦)已于被批准用于治疗5 周岁及以上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并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强有力的临床证据证明速福达 ® 在不同人群(包括健康、并发症高风险和儿童等人群)中的临床获益2,6,7,8。 玛巴洛沙韦已被欧盟、日本、韩国、瑞士等多国批准用于1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单纯性流感的治疗以及上述人群的流感暴露后预防。

关于速福达 ® 在中国已上市药品规格

速福达 ® 片剂2片*20mg,为白色至浅黄色、椭圆形、薄膜包衣片剂,一侧凹陷有“BXM20”。

速福达 ® 片剂1片*40mg,为白色至浅黄色、椭圆形、薄膜包衣片剂,一侧凹陷有“BXM40”。

速福达 ® 干混悬剂40mg为白色至浅黄色颗粒,装在带有儿童安全盖的琥珀色玻璃瓶中。当用20ml常温饮用水进行配置,悬浮液的可用体积为20ml,相当于40mg(2mg/ml)玛巴洛沙韦。玛巴洛沙韦干混悬剂具有草莓口味。

关于CENTERSTONE

CENTERSTONE(NCT03969212)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估了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服用单剂量玛巴洛沙韦减少家庭内流感传播的效果。该研究在全球295个地区进行,计划纳入1130名5至64岁的健康患者,这些患者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检测确诊为流感阳性患者(称为指示病例,IP)及其家庭成员(称为家庭接触者,HHC)。主要终点是IP接受玛巴洛沙韦或安慰剂治疗后第5天HHC中病毒学检测出流感阳性的比例,且病毒亚型与IP人群一致;次要终点是第5天出现流感症状的HHC比例。研究最终纳入 1457 例流感病毒阳性患者(IPs),被随机分至安慰剂组(731 例)和玛巴洛沙韦组(726例);安慰剂组和玛巴洛沙韦组分别有1336例和1345例家庭接触者。两组的IPs及HHC 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基线情况总体相当。最终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玛巴洛沙韦组第5天时的流感病毒传播率显著降低29%。同时,玛巴洛沙韦的耐受性良好,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fluenza (seasonal). [Internet; cited December 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influenza-(seasonal).

[2]Hayden F, et al. N Engl J Med 2018;379:913–923.

[3]https://mp.weixin.qq.com/s/GjCpcHpWGWxn1oZ9WOfYtg

[4]Noshi T, et al. Antiviral Res. 2018;160:109-117.

[5]Taniguchi K, et al. Sci Rep. 2019;9:3466.

[6]Baker J, et al. Pediatr Infect Dis J. 2020;39(8):700-705.

[7]Ikematsu H, et al. N Engl J Med. 2020;383:309-320.

[8]Ison,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2020;20(10):1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