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摘自蔡英莲著《学京剧-张派青衣》
我认为人与人的条件不同,应科学分析自己,积极改善自己,要善于循序渐进,不要浮躁。2005年的金秋在天津举办的纪念张君秋艺术八十五周年活动中,李瑞环同志指出:“张君秋先生的艺术,要学习他早、中期的艺术精髓,对晚年的张派艺术要有鉴别地学习,不能一味地模仿张先生晚年的嗓音,张君秋先生是位男性,他那独特的嗓音是许多坤旦仿之不来的。”李瑞环的一席话指出了方向,我们学习嗓音要以张先生早年为楷模,学习他的调门,学习他的甜音、水音,而不能只求单纯宽、厚、横、卷着舌头唱。我在与何顺信老师、谢虹雯老师研讨时认为,“嗓音学早年,技巧学晚年”。因张先生晚年嗓音虽然不似当年,但通过样板戏的锤炼在演唱技巧中却更讲人物抒情、更讲节奏变化、更讲刚柔并济、更讲技能表现,走入了更自由的演唱王国。我在中国戏曲学院教学时,张先生鼓励我博采众长、扬长补短,他总讲:“学生是一张白纸,基础要打好。”还讲:“让学生用他们最好听的嗓音唱我的腔,用他们最美的身段演人物。”“小蔡你们看我哪儿不好,就用你们的优点补上!”大师谦虚的一席话着实令我感动。
我想:“大师早年个头、扮相、嗓音、唱法太完美了,晚年身体胖了,嗓子宽厚,但技法更高了!”老师的嘱托永刻心中。我在教学中格外注意让学生表现“院派风格”,学张先生的华贵、端庄、大气。戏曲学院的学生要站有气质,走有脚步,举手投足有准、有纲,把“手、眼、身、步”的规范融入张派表演中,而不去刻意模仿张先生晚年的嗓音和行动不便的老态,“求神似不求形似”。我想每个学习者都是因喜欢张先生的唱腔才迷恋而进取不舍,所以,要头脑清晰、自然地学习、追求艺术精髓中的美感,不管什么条件只要走进科学的殿堂,嗓子窄可以变宽,宽过头的可以提高力度,闷的可以变亮,太亮的可以变润。我在教学中很多嗓子不好的学生,如武旦黄萍、张桂琴、黄华、闻东明、冯蕴,花衫刘露、李晓兰,刀马葛东霞,都很有飞跃性的进步。甚至入学时嗓子就有疾患的如陈章霞、郑霄、陈欣萍等,通过学习科学的演唱方法配以治疗都已痊愈。
张派声腔只要用心学习,自身的缺点就很快能纠正,而且不知不觉中已吸收张派的优点,嗓音变得深、美、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