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给美国记者斯诺讲了一段17年前的生动、有趣的往事:
“1919年初,我和要去法国的学生一同前往上海。可是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又一文不名了,而且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一点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更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又给贼偷去了。哎呀,怎么办呢?可是‘天无绝人之路’,我的运气不坏,在火车站,我遇到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给我钱买了一双鞋,还足够买一张到上海去的车票。”
这位被毛泽东亲切称呼为“救命菩萨”的人是谁?他与毛泽东又有着怎样的交情?毛泽东为什么会对他念念不忘?本期,我们就来说说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工人党员---李中(原名李声澥,字印霞)。
恰同学少年
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的一年。这一年7月的一大早,毛主席起了个大早正审阅前线发来的电报。这时,他的目光突然落在了一张草黄的报纸上。只见报纸上刊载着一张照片,照片底部写着“渔阳里2号”,毛泽东怔了怔神,似乎若有所思,随即便问身边工作人员:“这个李中现在在哪里呀?”
李中?他是谁?
听说毛主席要找李中,身边工作人员查遍了党内所有干部名册都没有找到这号人。
毛主席得知遍查无果后顿了顿说:“一定要找到他!”
随即思绪飞回到了渔阳里2号-----------这个曾孕育中国共产党的地方。
1919年是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南陈北李”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约建党。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他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大本营--上海。
这一年,由江南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官府号”运输船正式在黄浦江起航下水,一个名叫李中的年轻人脱下长袍,穿着工装开始在该厂成为打铁工人。
这一年,青年毛泽东在朋友的帮助下,左支右绌凑了些钱匆匆往上海赶,打算给即将赴法国留学的学友们送行。
三个身份不同、阅历各异、年龄差异明显的人很快就要在上海-------这座风起云涌的时代桥头堡相遇了。
说来,三人的相遇颇具戏剧性。
1918年底,毛泽东在北平主持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工作,期间,经李大钊介绍他担任了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月薪八块大洋。在北平站稳脚跟后,毛泽东的经济来源总算有了保证,在紧张地勤工俭学中,他还不忘组织其他同学,帮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这个时候的青年毛泽东在青年知识界中有着非凡的号召力和领导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一批赴法留学的青年学子开始从北平出发,他们打算途经天津、浦口抵达上海,再从上海乘坐轮船去法国。毛泽东作为学生领袖,自然要给出国留学的同窗送行。
在送别的路途上,很多同学乃至好友纷纷劝说毛泽东与之同行,共同去国外寻找救国救民的“济世良方”。对于出国留学,青年毛泽东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
“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国外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大陆,自己所知甚少,所见亦浅。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青年毛泽东非常酷爱读书,对知识的渴望如饿虎扑食,因此在“北漂”期间,他仅有的六块大洋基本上都拿来了聊做学习之用,待到启程送别赴法学子时,囊中空空如也的他只得东拼西凑买了张去天津的火车票。上了火车后,再向其他同学借了10元,这才凑够了去浦口的火车票钱。
但火车抵达浦口后,青年毛泽东已是囊中羞涩,仅有的一双皮鞋也被小偷给偷走,正在无所施计之时,恰巧他遇上了李中。
李中与毛泽东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窗好友。1913年,李中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在这里,他结识了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并加入了青年毛泽东组织的“学友会”担任文学部图书组组长一职。
后来,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创办了工人夜学,学生分甲、乙两班,李中是乙班的管理员,学校附近一些工厂的许多工人都熟识他,亲切地称他为“李先生”。李中也由此与工人阶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积累了初步的工人运动经验,为此后他在江南造船厂组织的工人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毛泽东继续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不断奔走,而李中则留在了本校的附属小学任教。此后由于局势动荡,李中跟随老师来到上海做了一家古董店的学徒。在此期间,李中去浦口收购古董,恰好在浦口火车站密密麻麻的人群中一眼就瞧见了身材魁梧的毛泽东。
老远见到低头徘徊的毛泽东,李中突然猛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微笑着问道:“润之,你怎么在这里?”,毛泽东回转身子一看,居然是多年未见的好友李中。好友见面分外热情,李中邀请毛泽东去了他在浦口的临时住处,热情招待他吃了顿饱饭。席间,二人叙说了多年各自的人生阅历。当李中得知毛泽东的处境后,二话不说,将身上所有的钱基本都赠给了毛泽东做路费。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如今,在人生最为艰涩的时候,李中竭尽所能给予青年毛泽东支持,这怎能令毛泽东轻易忘怀呢?更何况,毛泽东本就是一位非常顾念旧情之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17年后,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与斯诺谈到这位故友时便称呼他是自己的“救命菩萨”。
峥嵘岁月
事实上,毛泽东夸赞李中是自己的“救命菩萨”,绝不仅仅限于在困难时刻李中对他的帮助,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李中在革命事业中的率先垂范,曾一度震撼到了青年毛泽东的内心深处。
1919年9月,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由北平迁往上海。这一年,“五四运动”掀起的疾风骤雨涤荡了古老神州的每一个角落。进步青年李中在这场拯救民族危亡思潮的洗涤下,革命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
在这场唤醒中国人觉醒的运动中,李中逐渐认识了陈独秀,读到了《新青年》。渐渐地,他被陈独秀宣传的共产主义思想所深深吸引。
陈独秀离京抵沪后,李中多番打听,慕名来到了渔阳里2号陈独秀的住所拜访。陈独秀知道他是毛泽东、蔡和森的同学后,便在革命思想上多次与他探讨和交流。
陈独秀住在渔阳里2号时,由于访客太多,他又太忙,于是索性在大厅立了块“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的牌子。不过,对于李中来说却是个例外。李中不仅随时都可以找陈独秀交流革命思想,探讨中国未来之路,陈独秀甚至还热情邀约李中在渔阳里2号与他同住。
在陈独秀的关心下,李中的革命觉悟和思想进步都很快。此时的李中还不叫这个名字,他的原名叫李声澥,陈独秀见他革命思想进步非常快便说:
“你的名字叫李声澥,‘澥’黏糊也,不雅!不如改名‘李中’?‘中’代表‘中国’,只有胸怀中国,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才无愧于我们革命者的信仰!”
听罢陈独秀的分析,李中连连点头,高兴地说:“先生高见,日后我就叫这个名字了!”,从此李声澥改名李中,在中国革命漫长的道路上,革命的熊熊大火中,又增添了一位为革命奋斗的火种。
改名后,李中在陈独秀的指导下进入了江南造船厂开始宣传共产主义思潮。选择进入江南造船厂,一则是因为该厂虽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所办,但清末伴随着湘军势力的崛起,很多湖南人走上仕途,因此在繁华的大上海官场上有很多湖南人。
湖南人素来较为团结,他们靠着师生邻友等关系,在异乡结成了一个由湖南人构成的大圈子。很多湖南人就是因为有不少同乡在上海做官,在江南造船厂做官,他们拖家带口投奔到了厂子里做工养家。
这样一来,江南造船厂里的湖南人多了,湖南人的比重就起来了,他们为了长久在此工作,便在厂子所在地半淞园一带安家落户了。
二则是因为蔡和森的父亲也在江南造船厂里做工,李中本身就是湖南人,厂子里绝大部分都是湖南人,再加上有人照拂,进入江南造船厂凭借着老乡身份发展组织、宣传共产主义思潮自然就有着其他人难以比拟的优势了。
因此,李中顺利进入该厂后,立刻脱下了长袍,换上了工装,操起了铁锤开始了打铁做工的革命生涯。在此期间,他一边做工,一边广泛联络工人群众。
当时的工人们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其中不少人都没读过书,对于深奥难懂的共产主义,工友们都无法搞懂。为让工人弄懂共产主义思想的精髓,饱读诗书的李中亲自给工人刊物《劳动界》撰稿《一个工人的宣言》,在文中,他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在刊物中指出:
“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成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成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成工人的世界。
在李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之下,原本躺在书本里晦涩难懂的思潮被他解释得所有工人都能听得懂,工人齐声高呼“要为工人阶级奋斗!要为共产主义奋斗!”,李中撰写的这篇文章由于简明易懂,在工人阶级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此后来被誉为工人阶级觉醒的先声。
在这个过程中,李中成为了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工人党员;在他的带动下,上海组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陈独秀还为上海机器工会起草章程;在他的影响下,上海各界工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工人运动风起云涌,革命的星火成燎原之势,李中成为上海革命斗争的工人领袖。
顾念旧情毛主席
李中在上海把工人运动搞得有声有色的同时,毛泽东在李中的引见下在渔阳里2号见到了陈独秀。其实,陈独秀与毛泽东也算是老相识了。早在毛泽东担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时,陈独秀就曾多次到馆内借阅藏书,二人此时已经有了交集。
这次,在李中的带路下二人再次相逢,内心自然是无比激动的。陈独秀非常欣赏青年才俊毛泽东,并对他此前的“驱张运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了湖南人勇于抗争的精神。毛泽东也对这一时期的思想引领者陈独秀非常钦佩,多年后,他在跟斯诺的聊天中说:
“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青年毛泽东与陈独秀交流时,陈独秀指着一旁的李中说道:“李中同志把机器工会搞得有声有色,把工人阶级的觉悟搞起来了,我们将来为这个国家而奋斗!”。毛泽东详细听完陈独秀对李中领导的工人运动各方面情况的介绍后心潮澎湃、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撼。在此后给罗学瓒的书信中,毛泽东难掩激动地说:
“我现在很想作工,在上海,李声澥君劝我入工厂,我颇心动。我现在颇感觉专门用口用脑的生活是苦极了的生活,我想我总要有一个时期专用体力去作工就好。李君声澥以一师范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居然一两个月后,打铁的工作样样如意,由没有工钱已渐得到每月工资12元。他寓居上海法租界渔阳里2号,帮助陈仲甫先生等组织机器工会。”
透过青年毛泽东写给罗学瓒的书信,可以看出李中在上海组织的工人运动对毛泽东思想上的震撼是巨大的。
首先,启发了青年毛泽东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中获取对现实国情的深刻认识。此时的青年毛泽东刚脱离学校生活走入社会,思想上正处于转型阶段,加上所从事的主要是些“脑力工作”(在北大当图书助理员勤工俭学)。因此,身强力壮的他渴望投入社会实践中,用自己的勤劳汗水,亲自体验生活不易的同时,深刻搞懂中国工人阶层的真实现状。
而李中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率先由一介书生迅速转变成工人队伍的一份子,还成功组织、领导了多次工人运动。这在讲求“不读死书”的毛泽东眼里是非常了不得的,给毛泽东内心深处的触动也是非常之大。因此,这为他以后转入湖南农村开展调查,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树立了指引的榜样,并为他日后革命探索道路和认知观打开了一扇“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中是毛泽东的“救命菩萨”毫不为过。
其次,透过这封信,青年毛泽东认识到了,只有敢于抗争到底,天下劳苦大众才有翻身做主之日。毛泽东的一生都在抗争。这种抗争既有以笔为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式的口诛笔伐;也有付诸行动,以战止战式的止戈为武。无论是哪种抗争,其目的都是为解放天下劳苦大众这个目标而奋斗、为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而奋斗。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前期的思想主要倾向于各种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等,直到“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的思想才发生转变,尤其在他深入农村调研后,他深刻认识到: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涤荡一切残存的“牛鬼蛇神”,还中国一个朗朗乾坤,让世上劳苦大众翻身做主。而这在前期他的认知里是没有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李中率先将革命的“抗争”这个概念引入到实际当中来,并获得成功时,深刻触抵到了青年毛泽东内心深处,这也是毛泽东高度赞扬李中是他的“救命菩萨”的深层次原因之所在。
“救命”一词,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而言,除了是使肉体免遭伤亡,在思想上的“救亡”,往往有的时候堪比肉体。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就犹如一具活着的行尸走肉。这样的行尸走肉毕生碌碌无为,终日只知吃喝拉撒。当上升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由这样的一群人组成的民族和国家终将浑浑噩噩、麻木不仁,这样,也就没有希望了。
毛泽东17年后,口中所说的李中于他而言就是“救命菩萨”,从这个层次来讲,实乃出于毛主席的感人肺腑的大实话。这种发自内心的大实话,触及心灵深处革命灵魂的伴侣,毛主席又岂会轻言忘记呢?因此,他指示一定要找到李中这个在中共党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人物。
1951年毛主席的指示下达后,中央办公厅相关人员立即按图索骥,顺着当年李中曾活动过的渔阳里2号、江南造船厂等足迹一路追查了下去。经过一番苦苦调查后,终于查清了李中此时正在老家湖南双峰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当中央专员赶到李中所在的小学,打算拜访他并转达毛主席的关切时,恰巧李中正在讲课。待下课后,中央专员便走进教室问李中:“请问是李中先生吗?您就是毛主席的‘救命菩萨’吧?”
听到毛主席三个字,李中滚烫的热泪顿时忍不住流了下来,时隔多年,没想到他竟然还记得我。
原来,当年李中在工人运动方兴未艾之际,突然被反动的蒋介石集团逮捕入狱。此后,经由党组织营救出狱返乡。但此时正值革命运动的低潮,白色恐怖统治之下,李中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迫于生计的他只好回乡创办教育谋生,直到新中国建立。
当李中被找到后,尽管毛主席多次写信邀请他去北京参与国家建设。但对于这段过往,李中的心头始终难以释怀,辗转反侧不知如何面对青年时代的同窗加好友毛泽东。在最后一次毛主席再次盛情相邀之际,李中终于定下决心前往北京。只可惜,在他北上途中突发重病不幸去世,再见革命战友已成为永久的遗憾!
李中去世后,毛主席极为哀恸,亲笔写下“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党员李中之墓”的题词,并对他的遗孀好生安抚。时至今日,在一畦芳草的掩映之下,湖南南县的荒山之上一抔黄土覆盖的李中之墓,似乎在飒飒的寒风中静静诉说着那段峥嵘如画的岁月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