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6年,37岁的朱能病重将亡。听闻消息后,朱棣大惊失色,连夜派人赶赴龙州,看望奄奄一息的成国公。在说到朱能时,朱棣突然泪流满面,扶着近侍叹道:
“钦天监上疏,发现天象有变,主讨虏大帅有忧,难道要应在朱能的身上吗?”
不久后,朱能骨化形销,朱棣在惊愕悲悼中送走了“靖难四公爵”中的第三位功臣。朱能死后,朱棣追封他为东平王,罢朝五日,并以亲王之礼将他安葬。在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时,他将朱能称作“辅佐朱棣成就大业的勋贵”,允准朱能配享太庙。然而43年后,明代宗朱祁钰却将朱能的荣耀全部抹去,还把他的儿子罢官削爵。那么朱祁钰为何要这么做?朱能与朱棣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他又为何会突然死亡呢?
骁将朱能
朱能,安徽怀远人。1390年,朱能跟随燕王朱棣深入草原,降伏元将乃儿不花。四年后,朱能的父亲朱亮病逝,他承袭父职,担任燕山护卫副千户,成为朱棣的亲信近臣。
朱能为人忠义耿直,勇猛彪悍,但极为“规矩”。张玉初次见他时,就对朱能非常推崇。在朱棣麾下诸将中,也只有朱能与朱棣的关系最为亲密。
朱元璋病逝后,朱允炆在黄子澄、齐泰的游说下,大力削藩。周王、齐王相继被废,湘王朱柏也被逼自尽。在朱棣心生畏惧,惶恐不安时,姚广孝、朱能却力劝朱棣起兵谋反,并为他规划造反之后的宏伟蓝图。因此,朱棣才下定决心,秘密打造兵器,意图反叛。
1399年6月,朱允炆逮捕朱棣麾下大将邓庸,得知朱棣密谋造反。朱允炆极为震惊,当即密令北平布政使张昺及都指挥使谢贵和张信迅速抓捕朱棣。然而,张信中途叛变,将此事上报朱棣。在燕王府内,朱能以800刀斧手埋伏张昺,将他及麾下诸军砍杀殆尽,拉开靖难的序幕。
当时,朱棣以丘福、张玉、朱能为将,夺取北平九门。而西直门的抵抗最为激烈,朱棣麾下诸将屡屡受挫。朱能听说后,单骑前往,力克西直门,并一路追杀都指挥使马宣至蓟州,为朱棣控制北平城立下大功。
耿炳文率兵征讨朱棣时,朱能又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耿炳文刚刚抵达真定,朱能、张玉就突袭雄县,断了耿炳文的援军,而后趁耿炳文渡河之际,将他击溃。
在此战中,朱能完美地展示了他的骁将本色。短暂击败耿炳文后,丘福、张玉等大将皆不赞同追击,唯有朱能奋勇向前。他仅率30人,横跨滹沱河,掩杀耿炳文数万兵马,以致耿炳文麾下众军惊慌失措,溺死者多达数千人。正因如此,耿炳文彻底放弃进攻计划,改而防守。
靖难第二功臣
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执掌主帅之位后,朱能又跟随朱棣北上大宁,降伏老将陈亨,夺取了宁王朱权的十万铁骑。
朱棣归来后,与李景隆大战郑村坝。当时,张玉连挑李景隆七座大营,声威大震。而朱能也不甘示弱,迅速冲入战场,左冲右突,所向无前。凭借张玉、朱能的强劲表现,朱棣、朱允炆的首次大战,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在朱棣麾下将领中,丘福、张玉、陈亨、朱能是他最依赖的心腹。张玉机警聪慧,朱能勇悍无比,而丘福、陈亨又是多年老将,遇强敌临危不乱。反观朱允炆麾下,实力强劲的徐辉祖被他弃之不用,耿炳文善守不善攻却被朱允炆放在征讨朱棣的主帅位置上,而“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更是手握50万兵马。因此,朱允炆的用人失误,给了朱棣极大的发挥空间。
然而,朱允炆毕竟继承了朱元璋的全部遗产,实力强劲。白沟河之战时,郭英在中途埋伏朱棣,平安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朱棣身后,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以致陈亨战死。凭借碾压性的实力,李景隆完全可以在此战中彻底击溃朱棣。
可朱能却再次展现出他的雄威。接替陈亨对战平安时,朱能首当其冲,奋不顾身地杀入敌阵,激起了燕军的强烈斗志。与此同时,遭遇顽强反击的李景隆麾下诸将却只顾个人安危,仓皇逃窜,弃大军于不顾。李景隆更是单骑逃跑,以致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地沦陷。若不是徐辉祖疾驰北上,李景隆必当命丧德州城下。
白沟河之战后,朱棣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强悍的对手,铁铉。围攻济南数月,朱棣不仅没有跨越城门一步,反而多次身临险境,不得不返回北平,徐图后进。
1400年12月,朱棣再次南下,在东昌会战铁铉、盛庸,却不料误入重围。当时,张玉、朱能都在外围作战,与朱棣相距甚远。听闻朱棣陷入包围后,二人不顾性命安危,冲入敌军包围圈。在朱能的掩护下,朱棣得以逃脱,而张玉却战死于当场。
陈亨、张玉的相继阵亡让朱棣心痛不已,他能够依赖的心腹将领只剩下丘福、朱能二人,因此对他们更加珍视。
此后,朱棣采纳姚广孝的建议,绕过铁铉镇守的济南,由梁山、汶上南下,袭击朱允炆的老巢应天。作为统军大将,朱能接连战败平安、盛庸,将燕军的前线推至淝河。可在淝河,朱棣却遭到了大规模的溃败,王真自杀,军心大动。
当时,朱棣麾下诸将对徐辉祖极为忌惮,不愿与他正面对抗,纷纷劝谏朱棣北归。然而在会议期间,朱能却厉声痛斥诸将,说道:
“汉高祖十战九败,最终夺取了天下。今日我们不过在此处遭遇一些小挫折而已,难道诸位就要撤兵逃走,向朱允炆称臣了吗?”
朱能话音未落,就激发了朱棣的好斗之心。他再也不顾诸将劝阻,执意与徐辉祖对阵。正当朱棣筹谋对抗徐辉祖时,朱允炆却采纳佞臣之言,将徐辉祖调离前线,放在应天看守。徐辉祖离开后,南军人心四散,朱能趁机猛攻平安,最终将他降伏,收拢了十万降军。
而在此之后,朱能更是一路旗开得胜,所向披靡。从泗州到扬州,再到应天,朱能为朱棣成就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英年早逝
1402年,朱棣册封功臣。朱能位列丘福之下,是“靖难第二功臣”,任职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晋封成国公。朱棣常常将他比作大明开国名将常遇春,可见在朱棣心中,朱能的地位非常高。
四年后,安南叛乱。朱棣在劝说无果的情形下,以朱能为帅,张辅为副将,征讨安南。在朱棣称帝后,麾下诸将中,丘福年龄已老,张辅等又缺乏军事锻炼,只有朱能正值壮年,前途不可限量,他也是朱棣规划的未来北征蒙元的统帅人选。
然而,朱能抵达广西时,朱棣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大。他从未怀疑朱能的能力,却畏惧于当地的气候。不久后,朱能患病的消息传至应天,朱棣大为惊恐,急招钦天监监正,询问详情,并派遣御医南下探病。
1406年,37岁的朱能行至龙州,面对着北方跪拜,哀哀欲绝,不久病逝于当地。朱能死后,朱棣非常伤心,他以亲王之礼将朱能安葬,并追封他为“东平王”。在朱高炽继位后,又将朱能放入太庙,附祭朱棣庙廷。可是,43年后,朱能的长子朱勇跟随朱祁镇征讨瓦剌时,却误中瓦剌诡计,接连战败,以致兵败被杀。
徐亨听闻后,曾怒斥朱勇道:“强虏视之婴儿耳。”而于谦也接连上奏朱祁玉钰,将朱勇罢官削爵。在他的儿子朱仪请求安葬朱勇时,朱祁钰却说:“朱勇身为大将,却丧师辱国,以致皇帝被捕,罪大恶极。”因此,并未批准安葬朱勇的请求。在朱祁钰心中,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虎父竟生了个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