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李白
一说起“李白”,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诗仙”,李白一生作诗无数,现传世的就有1166首,其中很多都被收录到了语文课本中,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吟出一首李白的诗,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的地位,以及令人信服的文采。
但今天笔者要说的并非李白的诗,而是他的字,其实李白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但可惜的是,目前他只有一幅书法真迹被世人发现,那便是存放在故宫的《上阳台帖》。
此帖为李白自书其四言诗,共25字,款署“太白”,为草书,内容主要概括了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以及赞美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自己对其仰慕之情,读之有酣畅淋漓之感,故而李白选择用流畅且不拘一格的草书,用笔纵放自如,恢弘大气,十分契合他此时的心情。
除了李白的字,帖前还有宋徽宗用瘦金体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7字,乾隆皇帝亲题的“青莲逸翰”4字,以及元代张晏的题跋、赵孟坚、贾似道、清梁清标、安岐等等的印鉴,多达几十个,看得人是眼花缭乱。这也能从侧面说明,李白的字在古人眼里是多么有分量,就连皇帝们都赶着来题字,所以若说李白是一位书法家,倒是不为过。
那么如此稀世珍宝,最后又是被谁得到,并转手捐赠给了国家呢?这背后,还有一段波折的故事。
他叫张伯驹,河南项城人,是我国著名的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以及爱国民主人士,当然了,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便是袁世凯的表侄,由于这层关系,张伯驹的家人们大多有官职,所以他从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渐渐迷上了古物,便一头扎了进去,并且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在了文物收藏上,其中便包括李白的《上阳台帖》。
1937年的某天,张伯驹去陶器大家郭葆昌府上做客,抬头就看到了《上阳台帖》,震惊地久久挪不动腿,凭借着深厚的鉴赏力,张伯驹知道,这是真迹,于是他开出了20万大洋的天价,想要买下这幅作品,并且直接预付了6万大洋,希望郭葆昌忍痛割爱。
那么6万大洋是什么概念呢?在当时,北京城一间标准四合院的售价在120~130块大洋左右,就按最贵的130算,6万大洋能买461间四合院,20万大洋则能买1538间,于是张伯驹拿下了这幅《上阳台帖》。
然而没过多久,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动荡的局势导致张伯驹无法如期支付剩余的14万大洋,所以相当于他是用6万大洋买下的《上阳台帖》,就在张伯驹苦恼于如何把钱付清时,日本人上门了,他们直接表示看中了李白的《上阳台帖》,希望张先生“忍痛割爱”卖给他们,张伯驹自然是立刻拒绝。
既然明要不行,那么就玩阴的,后来日本人绑架了张伯驹,并囚禁他近8个月,将他折磨得不像样子,但无论日方如何逼问折磨他,张伯驹都没有交出这幅《上阳台帖》,不甘心的日本人抢走了他其他很多收藏品,真是令人气愤!
终于熬到了新中国成立,张伯驹先生思考过后,决定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藏品都捐给国家,其中不但包括李白的《上阳台帖》,还有西晋陆机《平复帖》卷、杜牧《赠张好好诗》卷、黄庭坚《诸上座帖》等等珍宝,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如今,它们和《上阳台帖》一样,被妥善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以至于今日我们还能欣赏到千百年前李白唯一的书法作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张伯驹先生的付出,在此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