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之死被很多人当作《水浒》疑案,他们认为晁盖之所以没有直接让宋江继位,而是说“哪个捉住射死他的,哪个便是梁山之主”是因为晁盖已经洞悉了害死自己的就是宋江,故而才有此一说。
尽管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本人对此不敢苟同,今天我就要反其道而行,驳斥所谓的“阴谋论”。
生死兄弟
晁盖和宋江原本并不怎么熟络,他们的关系大致仅限于点头之交,或许因为“托塔天王”和“及时雨”都声名在外使得二人神交已久,却并没有实质上的过多接触。
将他们牵扯到一起的是“智取生辰纲”,由于白胜被捉,所以“东窗事发”,宋江冒险为晁盖通风报信,从这个角度讲宋江确实无愧“及时雨”之名,毕竟为了一个并不熟悉的人以身犯险是少见而又难得的,所以晁盖、吴用等七人对宋江一直心存感激。后来宋江在江州落难,晁盖亲自率人千里救援,至此他们才真正成为了同生共死的兄弟。
对于二人的“蜜月期”,很少有人会质疑,阴谋论也是从宋江正式上山之后才随之展开的。
从生死兄弟到渐行渐远?
很多人觉得宋江上山后,与晁盖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晁盖看似粗犷,但心如明镜,所以试探性地要将寨主之位交于宋江,就像《三国演义》中刘备让徐州于吕布一样。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一来晁盖为人直爽仗义,并非阴谋算计之人;二来当时梁山上与宋江较厚之人不少,甚至刘唐、阮氏三雄也都感念宋江当初的报信之恩,如果晁盖执意让位,他们是不会反对的,晁盖的试探很可能弄巧成拙;三来,随你晁盖没有容宋江之量,何必千辛万苦将他救出来?所以,若非真心相让,晁盖完全没必要多此一举,换言之,根本就不存在宋江一上山二人就各怀鬼胎。
至于有人说宋江让新头领坐一侧,老头领坐一侧,将来论功排座次是喧宾夺主和抹杀元老功绩就更是欲加之罪。
宋江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宋江虽然刚刚上山,但是以他的威望说出这些话并不失礼,而且这也是为晁盖解围,因为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若是当场排序未免太过草率。不排,众兄弟又云山雾罩,有了这样一席话,皆大欢喜。试想宋江连唾手可得的寨主之位都不要,又何必抢晁盖的风头?
宋江久居官场,对人心的掌控确实比晁盖强,其江湖威望也在晁盖之上,加上描写的笔墨更多,所以在后面的剧情中宋江比晁盖要出彩,这是能力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说能力强、表现多就是包藏祸心。
有的朋友认为每次对外作战,宋江都以晁盖是梁山之主为由,不让晁盖离山,所以自己率领大军赚足了军功和声望。这同样是“疑邻偷斧”,就是说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宋江是坏人,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一样是坏人。实际上宋江说得句句在理,晁盖并不是“战神”,无法做到每战必胜,既然如此作为大当家自然不能轻易离开统治中枢,毕竟若是有个三长两短,梁山就会面对一些难以预知的危险,这是不能也没必要承受的。若是将梁山比作一个小朝廷,那晁盖无疑就是君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最为最高统治者自然不能随意亲赴战场。古往今来有几个皇帝动辄御驾亲征?
还是那句话,宋江如果觊觎寨主之位,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从晁盖手中接过来,既然他没有如此做,后面又何必多此一举的处处与晁盖争锋甚至算计呢?所以,两人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渐行渐远。
招安大计
有人认为“招安”是晁盖与宋江之间最大的矛盾点,正因为此,以致后期二人水火不容,为了除掉招安路上的绊脚石,于是宋江暗中派人对晁盖痛下杀手,这点个人认为依旧站不住。
宋江一直想招安,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并没有刻意隐瞒,比如招降一些朝廷派来征剿梁山的将领时,多次直言不讳。晁盖不可能没听过风声,但是却从来没有围绕此事与宋江交流过,因而被很多人认为是无声的反对。其实这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想当然,试想以晁盖的性格和地位有必要藏着掖着吗?
就晁盖而言,他并非反对招安,当然了也不是说同意或者认可,准确地说,晁盖是没有想法。相对于宋江,晁盖的草莽气很重,也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在他看来和兄弟们聚在一起,大秤分金银、喝酒吃肉就是人生,他享受,也甘于这种生活,大有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愁来明日忧的意思。但是随着梁山的日益壮大,有关未来何去何从一事早晚是要提上日程的。个人觉得如果到了那一天,宋江和吴用大概率可以说服晁盖,毕竟有些事早晚需要面对,而不知方向又对宋江、吴用信任佩服有加的晁盖很可能会接受“招安大计”。
也就是说二人所谓最大的矛盾点其实并不存在,他们之间也从来没有达到不死不休、反目成仇的地步。
至于说出征曾头市时,晁盖执意亲自领兵是重振声威、与宋江一较长短未免言过其实。宋江出色,晁盖是高兴的,毕竟这是他认定的兄弟。但是同样,心中也难免会有些失落。就像一个家庭中各方面都不如弟弟出色的哥哥,看着弟弟被人夸奖很高兴,但又会因自己的不足而“怨恨”,这份“怨恨”是针对自己的,所以他需要做出点成绩,证明自己配得上做弟弟的哥哥。
晁盖之死的所谓疑点
关于晁盖之死,认为其中大有阴谋的无非两个理由:
第一,书中没有讲明晁盖死于史文恭之手,只是射中晁盖的那支箭上有史文恭之名。
第二,晁盖既然曾有心让宋江为主,为何在临终前改变了主意?
围绕第一点,宋江的死忠花荣成了被怀疑的重点人物。先不说这执行难度有多大,花荣虽然心向宋江,但他也算为人正派,怎么可能毫无原则底线的射杀晁盖?当然了,也有很多其他说法,但是无论举证看起来多充分,都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史文恭正走之间,只见阴云冉冉,冷气飕飕,黑雾漫漫,狂风飒飒,虚空中一人当住去路。史文恭疑是神兵,勒马便回,东西南北,四边都是晁盖阴魂缠住。
若说晁盖生前不识仇人也就罢了,但死后报仇还找错人,所有古典小说里也没见过这样先例,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史文恭就是杀害晁盖的凶手,没什么质疑的。
至于说晁盖不直接让位宋江便证明害他的人是宋江则更加牵强。晁盖中箭后随即陷入昏迷,死前交代后事时明显是回光返照,在他心中当时最大的怨念就是没能手刃仇人,所以根本想不到其他。更何况晁盖的临终嘱托是对着宋江交代的,若是信不着宋江干嘛还要告诉他?难道不会召集梁山众头领吗?
还有一点,就是晁盖临行前风断帅旗,这种情况在古典小说中很常见,意味着什么我想就不用多说了吧。
综上所述,晁盖心中能接替自己的人只有宋江一个,只不过因为一时之气又在头脑不明的情况下才留下那句遗嘱。围绕这些展开的阴谋论根本经不起推敲,按照书中的设定,晁盖不在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列,因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