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现代教育报社联合北京市平谷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举办2024“现教沙龙”,围绕“凝心聚力,共促平谷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共话教育高质量发展。来自平谷区8所学校的党政正职分别从“如何激发教师活力,更好优化教育生态环境”“如何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如何创新实施五育并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等不同角度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平谷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陈运健,平谷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亚东、王宇,现代教育报社副总编辑冉阳、郝彬、李继君等出席沙龙活动。
加大优质资源供给
深化区域教育改革
陈运健
平谷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
一年来,平谷教育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正稳步向前、向上发展。围绕高大尚平谷建设,平谷区教委积极推进重点工作落实,通过深化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大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无体育不教育改革行动等,助力提升区域教育水平。
平谷区加强了与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科院及海淀区教委的对接,引进中关村第二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合作成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平谷学校”,打通中高衔接、职普融通的新赛道。此外,还引进了北京育英学校承办的市建共管学校——北京市平谷区国农港学校,目前正全力推进前期工作,力争2025年初动工建设,预计2026年9月建成投用。
平谷区持续开展的“近光讲堂”活动现已举办32期,线上线下累计观看人数达40万人次。讲堂邀请了翟志刚、白岩松、邓亚萍等嘉宾与师生近距离交流,同时还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全域学校、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部分高中直播。讲堂内容纳入跨学科考试命题库及教师基本功大赛考试命题库,丰富了教学情境和命题素材。
体育教育方面,全区开展了“阳光·乐跑”五公里行动,坚持用校长领跑、老师陪跑、家校乐团跑等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启动体质测试薄弱校和薄弱项提升行动,并于今年暑期在全区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现在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显著提升,“小胖墩”“小眼镜”数量逐渐下降。
为了推进数字教育赋能,平谷区正在研究推进全区教育数字化平台方案,通过“双师课堂”、AI赋能教学等核心业务场景的应用,探究教育数字化新模式。目前,平谷区已有两所学校成为北京市智慧校园,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全区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率。
平谷区巩固深化“双减”成果,引导各中小学校统筹考虑课程设置与课间活动设计,突出学校课程特色,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需求,落实“一校一品”,让课间真正“活”起来。
下一步,平谷区将继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集团化办学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优化“1﹢3”贯通培养实验校数量及规模。立足区域优势,与优质社会资源深入合作,开展特色教育、产教融合聚能发展、劳动教育聚智创新等。与高校及中学优质校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教师交流、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平谷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杨建华
平谷区第五中学校长
为激发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我校多措并举,致力于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队伍。师德建设是首要任务。我校以“塑师德风范守教育初心”为宗旨,开展“涵养高尚师德,做新时代好教师”系列主题活动,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签订师德承诺书,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营造公平公正环境,我校实施双积分评价制度,完善考核制度,确保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公平公正。通过表彰优秀教师、班主任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在职业成长中获得认可。
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校加强教研组建设,以教研组长为学科领袖,备课组为基本实施团队,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强化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氛围。通过“三大平台”和“三大工程”,推进校本教研,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师们借助平台展示自我,收获颇丰,论文、课例、荣誉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针对新教师,我校实施“六一行动”,通过制定规划表、阅读专业书、选择师傅带、领导包干、精备亮相课、撰写反思录等措施,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目前,新教师亮相课、研究课等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教研氛围热烈,新教师成长迅速。
打造“家园文化”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王立立
平谷区第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
营造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学校通过党建领航、团结协作、人文关怀和参与管理等方式,打造出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家园文化”,让教师感受到归属感和温暖。
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支持同样重要,学校搭建多层次的培训平台,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培训:对于新手教师开设“青年教师成长营”,侧重于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如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创办“卓越教师计划”,为他们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科前沿知识培训、教育科研方法培训等,助力他们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同时,学校建立师徒结对帮扶机制,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实现教学相长。此外,学校还协助教师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提升专业素养。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是激发教师活力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教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师德师风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课堂观察、学生问卷、教师自评、同行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
“一核两翼三环”
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曹艳军
平谷区第一幼儿园园长
近年来,我园实施了“一核、两翼、三环”举措,旨在激发教师活力,促进保教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核”即党建引领为核心,激发教师内驱力。我园通过“三融入育人”模式,将党建与队伍建设、德育课程、家园共育深度融合,营造“一盘棋”育人环境。借助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双积分”评价激励等专题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政治素养,激发内在动力和潜能。同时,通过家园共育平台,搭建家园沟通桥梁,共同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两翼”为研训提能与评估导航,建立教师专业自信。我园精准定位教师成长需求,制定分层研训计划,构建学研训一体化平台,提供全方位专业支持。通过同伴工作坊、外出观摩学习、专家入园引领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完善自主游戏自我评估及过程评估机制,助力教师理解自主游戏,推动课程改革。
“三环”则聚焦于营造关爱、公正、互助的团队氛围。我园实施“健康守护计划”,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开展健康检查、微讲座等活动,为教师保驾护航;构建公正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坚持民主择优、人人平等原则,增强工作透明度,形成风清气正的园所文化;推行“网格化互助小组”,通过领导干部助力小组、骨干力量帮教小组、党员群众互助小组等形式,增强教师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团队精神。
微视角切入
让思政课触及学生内心
贾国云
平谷区山东庄中学校长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我们坚持以微视角切入,大视野呈现,让思政课真正触及学生内心。在校内,我们举办“六节”活动,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合唱节”,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校外,我们结合区内外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特色体验活动课程,如红色教育基地研学、轩辕文化历史研学等,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深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我们以“近光讲堂”为契机,找到大思政课的“小切口”。今年4月,学校正式启动“沐光而浴,逐光而行——追光微讲堂”系列活动。每月邀请学生、教师和家长围绕自己欣赏敬佩的人物进行讲述,从董宇辉到马龙,从章均赛到汪文斌,榜样们的故事激励着学生们向真、向上、向美、向正。
家校协同育人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家长学校进行微话题培训。本学期的培训主题围绕“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为主题,引导家长用心去陪伴,做一个高层次的家长。
此外,我们还邀请心理指导教师为家长讲授育儿知识,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共同为孩子打造一个温暖且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
我们以“近光讲堂”为契机,找到大思政课的“小切口”。今年4月,学校正式启动“沐光而浴,逐光而行——追光微讲堂”系列活动。每月邀请学生、教师和家长围绕自己欣赏敬佩的人物进行讲述,从董宇辉到马龙,从章均赛到汪文斌,榜样们的故事激励着学生们向真、向上、向美、向正。
家校协同育人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家长学校进行微话题培训。本学期的培训主题围绕“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为主题,引导家长用心去陪伴,做一个高层次的家长。
此外,我们还邀请心理指导教师为家长讲授育儿知识,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共同为孩子打造一个温暖且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
跨学科整合
打造“职业味”思政课
武静宇
平谷区第四小学校长
我校精心设计思政课,搭建思政课教学“共研、共享、共建”平台,采用同上一节思政课的形式,推出了系列精品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同时,挖掘各学科的思政元素,形成协同效应。在语文课上,红色文化主题与语文要素相融合;英语课上,孩子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音乐课上,红色歌曲引导学生深化爱国情感。这些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为了让思政课更具实践性,我们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利用地域红色资源,开展校馆、校地合作,让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感受革命精神。清明祭英烈活动、参观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党的光辉历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化对家乡历史的认识和自豪感。
我校还积极探索跨学科整合课程,开设系列有“职业味”的思政课,让学生化身“小小打工人”,体验厨师、记者和设计师等不同职业的特点,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好习惯,并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埋下梦想的种子。职业初体验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及交往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
助力五育见实效
王文彦
平谷区第三中学校长
平谷三中坚持五育并举。德育方面,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红色文化之旅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道德真谛,培养责任担当。
我校开发了体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并将体育知识融入学科课程,开展跨学科学习。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大课间,我校开展五公里乐跑,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提供多项运动项目。此外,我校共开设了12个体育社团,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
科技教育方面,学校邀请多位科学家进校园开展讲座,普及前沿科技知识。同时,开发丰富多彩的科技校本课程,如机床制作、人工智能编程等,让学生在有趣的科学实践中提升创造力和自信心。校园科技节更是成为学生展示科技才华的舞台。
学校注重美育工作的实施。在开设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组建诵读、舞蹈、管乐等艺术类社团,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喜悦,学校也因此获评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校。
学校从校园、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深化劳动教育,通过开设劳动课程、组建劳技社团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
多元融合
开设“舞蹈﹢特色”课程
阿依古再力·努尔丁
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党总支书记
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拥有一支由16名全职艺术教师组成的强大团队,他们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一流艺术院校,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2014年,我校金帆舞蹈团的成立,不仅实现了平谷区金帆史上的零突破,更标志着我校艺术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
为了创新实施五育并举,我校构建了“精细协同,规划分明”的管理体系,为舞蹈团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课程设置上,我们推行“多元融合·联动建构”模式,不仅开设了戏曲、台词、表演、武术、舞蹈、声乐、器乐等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还巧妙地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创新了“舞蹈﹢思政”、“舞蹈﹢戏曲”等特色课程,实现了艺术与思政、艺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我校金帆舞蹈团的原创作品《少年木兰志》通过讲述花木兰的故事,展现了孩子们的坚毅勇敢和爱国情怀,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
我校通过多种形式将艺术教育资源下沉至全区乃至跨区域,促进了艺术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与共享。同时,我校还选派优秀教师赴河北开展定点支教,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教育共享与精准帮扶的理念。
创新“快乐课程”
优化教学架构
于秀娟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平谷分校校长
一师附小平谷分校通过创新“快乐课程”,落实五育并举,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夯实基础。学校围绕科研引领,实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校本化。在课程教学整合架构、优化设计方面,学校依托课题开展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创立“润心思政”主题课程,从低年级的“认识家乡——润乡情”到中高年级的“建设家乡——润心行”,再到素养展示中的“走出家乡——育国心”,全方位丰富学习资源,创设实践活动,构建整体育人方式。
在学科课程方面,学校注重趣味实践,通过游戏化、项目化、说写结合、劳动岗、艺术类等多种方式,启智提能。例如,开展各学科游戏化课程设计,实施项目式学习,进行时事述评研究,设立校园劳动岗和家务劳动卡,举办艺术比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论中学、练中学、赛促学。
此外,学校还创设了拔尖培养特色课程,定项培优。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科节课程,传承文化的三寻课程,以及因材施教的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创新能力。本学年学校共47个社团,重点打造艺术选修和体育拓展课程,实行双向互选的方式,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韩冲
摄影:付磊
编辑:韩冲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