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河南开封府下辖四个州,三十个县。开封府直属十七县,陈州领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四县,许州领临颍、襄城、郾城、长葛四县,禹州领密县,郑州领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
开封府直属十七县
祥符县:附郭,今开封市祥符区。
陈留县:今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
杞 县:今开封杞县。
通许县:今开封市通许县。
太康县:今周口市太康县。
尉氏县:今开封市尉氏县。
洧川县:1954年6月2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洧川县,并入长葛县。1965年原洧川县部分地区又划归尉氏县。
鄢陵县:今属河南许昌市鄢陵县。
扶沟县:今河南周口市扶沟县
中牟县:今郑州中牟县。
阳武县:1950年与原武县合并,改称原阳。属河南新乡市。
原武县:1936年与阳武县合并,同年又复旧。1950年3月,原武、阳武两县正式合并为原阳县。属新乡市。
封丘县:今河南新乡封丘县。
延津县:今河南新乡延津县。
兰阳县:清道光五年(1825)与仪封厅合并为兰仪县,宣统元年避讳改名兰封县,1954年与考城县合并为兰考县。属开封市。
仪封县:清道光五年(1825年),仪封城被淹没,仪封并入兰阳县,称兰仪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避溥仪帝讳,改称兰封县。兰封县1914年属开封道,1949年属郑州专区。1954年兰封县和考城县合并名兰考县。
新郑县:河南郑州新郑县级市。
陈州:今周口市淮阳区。
商水:今周口市商水县。
西华:今周口西华县。
项城:今周口市项城县。
沈丘:今周口沈丘县。
许州:今河南许昌市。
临颍:今河南漯河市临颍县。
襄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郾城:1949年,析郾城县漯河镇建漯河市。1986年,漯河市升格为地级市,郾城改属漯河市。2004年,撤销郾城县,设立漯河市郾城区、召陵区。
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市。
禹州:今河南许昌禹州市。
密县:今郑州新密市。
郑州: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成为河南省省会。
荥阳:今郑州荥(xíng)阳市。
荥泽:今属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
河阴:1931年河阴县与荥泽县合并为广武县,1948年汜水、广武并为成皋县,1954年6月成皋县并入荥阳县,现属郑州市荥阳市。
汜水:1948年10月,荥(阳)、广(武)、汜(水)3县合并置荥阳、成皋2县,分属成皋县四区、六区。1954年6月,成皋、荥阳2县合并为荥阳县,属十区。今为河南郑州荥阳市汜水镇。
《开封府志》于宋代即有纂修。当时,属于开封府辖域的地方志,有《开封府图经》两种,《畿内诸县图经》一种;有关陈留郡与国都东京的地方志,多至12种。惜以时代久远,均已失传。明代,《开封府志》虽多有纂修,但也多有散佚,仅存的万历《开封府志》(万历十三年刊本)三十六卷,今大陆仅存十卷。清顺治年间编纂的《开封府志》(顺治十六年刊本)三十五卷,仅残存三卷,藏于北京图书馆。
康熙《开封府志》,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季秋开始编纂工作,翌年(1695年)仲夏完稿。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书,上限起自开封建城,下限止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横跨两千年,可谓内容丰富,是一部字数超百万的宏篇巨著。
《康熙开封府志》(整理本),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各位学者、教师的接续努力,结合康熙《开封府志》的同治补刻本,河南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康熙刊本,最终完成整理点校工作,并于2009年8月出版。
1695年《康熙开封府志·卷二 建置沿革》
帝王代兴,版图各辟,今尤视昔为盛矣。然直省之施必有由暨州邑之境必有由统,此存乎郡者也。若其中四域以开疆,附会城而作镇,惟开封以三十四属,雄冠畿南区宇。
顾虞、周画地命名,而后时世变迁,悉有轻重相维之意。非序其原委,表其分合,何以考异同、镜得失欤!旧志盖详哉其言之。兹复证以文献,又加密焉。用佐宅中图大之备考云尔。作《建置沿革志》。
开封府
唐、虞、夏,《禹贡》:豫州之域。商,如旧。
周,春秋郑、陈、许、蔡、东虢、杞、郾、顿、项、沈、胡、戴十二国分治其境;战国魏徙都此,号曰大梁。
秦,为三川郡东北境,颍川郡北境。
汉,置陈留郡,以兖州刺史领之。东汉,仍旧。
三国,魏改郡为国,属如故。晋,因之。
南北朝,宋,废国复为郡。
后魏,置梁州。
东魏,析陈留、开封二郡。
北齐,复以开封并入陈留郡,属梁州。
后周,改梁州曰汴州,以城临汴水,故名。
隋,初罢陈留郡,以汴州统县。
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并入荥阳、颍川等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汴州。陈留郡属河南道。
五代,梁都于此,号东都,始置开封府。唐复为汴州宣武军。晋、汉、周皆为东京开封府。
宋,都之为京畿。金,初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改为南京。宣宗南徙,复都于此,置开封府。
元,初改为南京路,寻改汴梁路,总管府,属河南江北道。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领州六,县三十六,属河南布政使司。弘治十二年(1499年),增置沈丘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归德州为府,割睢州及宁陵等七县属归德。
国朝因之,领州四、县三十。
祥符县
(附郭)
周,春秋郑地。战国魏侯嬴自安邑徙都此。开沟池,引浚水,遂置邑,曰浚仪。秦,始置开封县,属三川郡。
按史,汉高帝初起兵围赵,贲开封城,是秦已有开封,非汉初置也。
汉,开封县属河南郡。武帝元狩元年(122年),又析置浚仪县,在开封县北五十里,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魏以陈留郡改国,县分属如故。
晋,以浚仪属陈留郡,开封属荥阳郡。南北朝,宋仍旧。后魏二县俱属梁州陈留郡。
东魏置开封郡,以开封县属焉。浚仪仍属陈留郡。北齐省开封入浚仪,属梁州陈留郡。后周属汴州陈留郡。
隋,复置开封县,与浚仪并属荥阳郡。唐,属汴州陈留郡。五代,梁,二县并属开封府。唐,属汴州宣武军。晋、汉、周,皆属东京开封府。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改浚仪为祥符县,属如故。金,开封东附郭祥符,西附郭属仍旧。元,属汴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开封县入祥符,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陈留县
古,有莘国。周,春秋属陈,故称陈留。
战国属魏。
苏秦说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留。"
秦,始置陈留县,属三川郡。
汉,元狩元年(122年)置陈留郡治此。东汉,因之。三国,魏改郡为国,县属之。晋,仍为陈留国,废县。
隋,开皇中复置陈留县,属梁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陈留郡,治陈留。五代,梁属开封府,唐属宣武军,晋复属开封府,汉、周因之。宋,仍旧。金,仍旧。元,属汴梁路。
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杞 县
古高阳氏墟,又云古雍国,未详。
周,武王封禹后于此,为杞国。后迁淳于。
春秋为宋二邑,曰黄,曰雍丘。又郑之圉邑亦在其境。战国雍丘、外黄属魏。秦,置雍丘、外黄二县,属三川郡。
汉,二县属陈留郡,又析置圉县,属淮阳国。东汉,俱属陈留郡。三国,魏属陈留国。晋,省圉县,属如故。
南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改属陈留郡。后魏孝昌四年(528年),增置阳夏郡,治雍丘。景明元年(500年)复置圉城县,省外黄,入济阴县。北齐省圉城,入雍丘。复以外黄并属阳夏郡,隶梁州。后周隶汴州郡,县如故。
隋,开皇初,郡废;六年(586年)复置圉城;十六年(596年)置杞州,三县并属焉。大业初,州废,以雍丘、圉城属梁郡,外黄属济阴郡。唐,省圉城、外黄,并入雍丘,属汴州陈留郡。
五代,晋天福二年(937年),始改为杞县。汉周复为雍丘,属开封府。宋因之。金正隆间,仍改杞县,属如旧。元,属汴梁路。
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通许县
周,许国东偏地。宋,建隆初,置通许镇于扶沟县北域。咸平五年(1002年),改置咸平县,属开封府。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与咸平府重,始改通许县,属如故。元,属汴梁路。
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太康县
夏,太康所筑之城。周,陈阳夏邑。
《春秋传》:天王使辕涛涂为陈大夫食邑,阳夏即此。
秦,置阳夏县,属颍川郡。
汉,析置扶乐县,并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晋,省扶乐,入阳夏,属杞国。
南北朝,宋属南汝阴郡,后魏属阳夏郡,东魏属北陈郡。
隋,开皇七年(587年)始改阳夏为太康县,复置抚乐县,并属淮阳郡。唐,属陈州淮阳郡,省扶乐县,入焉。
五代,梁属开封府,唐属陈州。宋,属开封府。金,仍旧。元,属汴梁路。
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尉氏县
周,春秋郑大夫尉氏之邑。
秦,始置尉氏县,属三川郡。汉,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魏,晋,俱属陈留国。南北朝,宋属秦郡。后魏属陈留郡。东魏属开封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尉氏,属颍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洧州。贞观元年(627年)州废,复置县,属汴州陈留郡。宋,属开封府。金,如旧。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洧川县
周,许洧上地。
《穆天子传》云:"天子见许男于洧上。"
春秋为郑之曲洧。
汉,神爵三年(前59年)置新汲县,属颍川郡。东汉、晋,因之。南北朝,宋属南梁郡,东魏属许昌郡。隋,省新汲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洧州于鄢陵。大业初,州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夏置洧州于尉氏。贞观初复废。
金,初置宋楼镇,属尉氏。
兴定二年(1217年),始为洧川县,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鄢陵县
周,春秋郑邑。郑伯克段于鄢,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即此。战国魏之安陵。
汉,始置鄢陵县,属颍川郡。东汉、晋,皆因之。南北朝,东魏属许昌郡,北齐省入许昌县。隋,开皇七年(587年)复置鄢陵县,属颍川郡。十六年(596年)置洧州于此,寻废。唐,属许州颍川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唐属许州忠武军。晋、汉、周皆属开封府。宋、金,俱仍旧。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扶沟县
汉,始置扶沟县,属淮阳国,以小扶亭有洧水之沟,因名。
东汉,属陈留郡。晋,省入新汲县,属颍川郡。南北朝,东魏复置,并置许昌郡治此。隋,属颍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县置北陈州,寻废州,县改隶洧州,寻废州,县仍属许州颍川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宋、金,属如故。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中牟县
周,初管叔邑;春秋,郑邑。
汉,始置中牟县,属河南郡。东汉、三国,魏俱因之。晋,属荥阳郡。南北朝,宋因之;后魏并入阳武;东魏复置,属广武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中牟曰内牟;十八年(598年)改内牟曰圃田,属荥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改为中牟,并置牟州;四年(621年)州废,以县属郑州荥阳郡。五代,梁属开封,唐复属郑州,晋仍属开封府。宋,属开封府。金,仍旧。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阳武县
秦,始置阳武县,属三川郡,有博浪沙地。
汉,属河南郡。东汉、三国,魏皆因之。晋,属荥阳郡。南北朝,东魏属广武郡;北齐因之;后周属郑州。隋,属荥阳郡。唐,属郑州荥阳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唐属汴州宣武军;晋属开封府;汉、周因之。宋,仍旧。金,贞祐三年(1215年)置延州县,省入州;后州废,复置县,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原武县
周,春秋为衡雍地;战国,魏之卷邑。秦,属三川郡。
汉,始置原武县,并置卷县,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晋,省原武,以卷属荥阳郡。南北朝,东魏复置原武,属广武郡;卷仍属荥阳郡;北齐三县俱省。隋,复置原武县,属荥阳郡,后改原陵。唐,复名原武,属郑州荥阳郡。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入阳武;元祐元年(1086年)复属郑州。金,属郑州。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封丘县
夏,为封父国。周,初为戴国;春秋卫平丘邑;战国属魏。
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封丘县,属陈留郡;寻析置平丘县。东汉,因之。三国,魏属陈留国。晋,省平丘入封丘,属如故。南北朝,宋属陈留郡;后魏省入酸枣县;寻复置,属如故;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属东郡。唐,属汴州陈留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唐属汴州宣武军。宋,属开封府。金,仍旧。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延津县
周,春秋郑之广禀延;战国魏之酸枣。《史记》:文侯三十二年(公元前416年)城酸枣。秦,置酸枣县,属三川郡。
汉,属陈留郡。东汉,因之。三国,魏、晋,俱属陈留国。南北朝,后魏属东郡;北齐并入南燕县,即今胙城。隋,复置酸枣县,属荥阳郡。唐,属滑州灵昌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唐属滑州;晋、汉、周皆属开封府。
宋,政和七年(1117年)始改曰延津县,属如故。金,属开封府。贞元三年(1155年)置延州,县隶焉。州治在今阳武。元,至元九年(1272年)州废,以县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兰阳县
周,战国魏户牖邑。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公元前357年),郑厘侯致平丘、户牖诸邑。
秦,阳武户牖乡改名东昏。汉,置东昏县,属陈留郡。三国,魏省入济阳,后改为东明镇。宋,乾德元年(960年)置东明县,属开封府。
金,徙东明县于河北冤句地,后乃以故县为仪封,仍割兰阳等六乡置兰阳县,属曹州。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仪封县
周,春秋卫邑。仪封人请见孔子即此。汉,东昏县地。宋,东明县地。金,徙东明县于河北,以县故地置仪封县,属曹州。元,属汴梁路睢州。明,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新郑县
古,有熊国。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郑武公从平王东迁,国焉,名曰新郑;战国韩灭郑,迁都于此。
秦,属颍川郡地。汉,始置新郑县,属河南郡。东汉,因之。晋,省。南北朝,宋复置,属荥阳郡。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属荥阳郡。唐,属郑州荥阳郡。宋,属郑州。金、元,俱属钧州。
明,初属钧州,隆庆四年(1570年)改属开封府。国朝因之。
陈 州
古,宛丘地,庖羲氏旧都。神农都之,始为陈。周,封舜后于此,为楚国。后为楚灭。战国陈项襄王自郢徙都焉。
秦,置陈县,属颍川郡。汉,为淮阳国,县属焉。东汉,为陈国,县属如故。晋,为梁国。后分梁国立陈郡,治陈县。南北朝,宋改陈郡于此,省陈县,东魏因之;北齐改曰信州;后州始改曰陈州。
隋,废州改置淮阳郡,并置宛丘县为附郭。唐,为陈州淮阳郡,县属之。五代,晋开运二年(947年)置陈州镇安军,汉废,周复置。宋,初为陈州;宣和元年(1119年)升为淮宁府,治宛丘。金、元,俱为陈州,治县如故。
明,省宛丘入州,以州属开封府。国朝因之。领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四县。
商水县
秦,置溵强县,属颍川郡。汉,改曰溵强县,属汝南郡。东汉,因之。晋,省入南顿县,南顿在今项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改曰溵水县,属淮阳郡。唐,建中二年(781年)改置溵州。贞元二年(786年)复名溵水县,属陈州淮阳郡。
宋,建隆间,避宣祖讳,始改曰商水县,属淮宁府。金,属陈州。元,属汴梁路陈州。
明,属陈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西华县
古,相传箕子始封地,未详。周,春秋陈大夫夏御叔封邑,今有夏亭城;战国魏之长平,《史记》:秦攻魏,定长平。
汉,始置西华、长平二县,属汝南郡。东汉,长平改属陈国,西华属如故。晋,永康元年(280年)省西华,入长平,属梁国。南北朝,宋复置西华,并属陈郡;后魏因之;北齐省长平,入西华,属信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曰鸿沟县;大业初,复改西华,属淮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更名箕城;景云元年(710年)复曰西华,属陈州淮阳郡。宋,属淮宁府。金、元,俱属陈州。
明,属陈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项城县
周,项子国。春秋鲁僖公十有七年(前643年),季氏灭项,战国属楚,项氏世封于此。
汉,置项县,属汝南郡。东汉,因之。晋,属梁国。南北朝,宋属陈郡;后魏、东魏俱因之。
隋,开皇初,始增称项城县,属淮阳郡。唐,属陈州淮阳郡。宋,属淮宁府。金,属陈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商水县;至大元年(1308年)复置,属陈州。
明,属陈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沈丘县
周,春秋沈子国地。隋,开皇间,以项城县析置沈州。唐,武德初,州废,始置沈丘县,属颍州汝阴郡。宋,属顺昌府。金、元,俱属颍州。明,初省,弘治十二年(1499年)复置,属陈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许 州
周,春秋许男国,后迁于叶。其地为郑有,战国属韩。
汉,始置许县,属颍川郡。东汉,因之。献帝东还都此。三国,魏黄初二年(222年)改曰许昌。县如故,属三都之一。
晋,迁颍川郡治于此。旧治阳翟,今禹州。南北朝,宋以许昌属南阳郡;后魏属北陈留、颍川二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年)置许昌郡于扶沟,以县属焉。北齐因之。
后周始置许州,改治长社县,即今长葛。许昌县在封内。隋,开皇初,州废,复改属颍川郡。唐,复为许州,许昌县属焉。五代,梁置许昌国军;唐改许州忠武,改许昌县曰许田。
宋,元丰三年(1081年)升许州为颍昌府;熙宁四年(1072年)省许田为镇入焉;崇宁四年(1106年)建为南辅。金,改许州,治长社县,即故许昌。元,如旧。
明,省长社入州,以州属开封府。国朝因之。领临颍、襄城、郾城、长葛四县。
临颍县
周,春秋许西偏地,未详。
汉,始置临颍县,属颍川郡,以在颍水之上故名。
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宋、后魏、东魏)俱因之;北齐改属临颍郡。隋,仍属颍川郡。唐,属许州颍川郡。宋,属颍昌府。金,属许州。元,因之。明,属许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襄城县
周,春秋为郑汜地。周襄王出居于此。战国,楚之新城。《史记》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拔楚新城,即此。
汉,始置襄城县,属颍川郡。东汉,因之。晋,置襄城郡于汝州,以县属焉。南北朝,后魏、东魏俱属襄城郡。隋,属颍川郡。唐,贞观元年(627年)以县属许州;天宝七载(748年)改属汝州临颍郡。五代,梁属许州;唐属汝州。宋,属汝州。金,太和七年(234年)改属许州。元,因之。
明,属许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郾城县
周,郾子国。春秋为召陵地,属楚;战国属魏。
苏秦说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召陵"。
汉,置郾县,属颍川郡,并置召陵县,属汝南郡。东汉,因之。晋,二县俱属颍川郡。南北朝,宋省郾县入召陵,属如故。北齐置临颍郡于旧郾。
隋,开皇初,临颍郡废,复置县,始增称郾城,属颍川郡,省召陵。
唐,武德中置道州。贞观元年(627年)州废,县属许州颍川郡。宋,属颍昌府。金,属许州。元,仍旧。明,属许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长葛县
周,春秋郑邑。宋人伐郑,围长葛,即此。亦名结需葛。战国魏之长社。
《史记》秦客卿胡伤攻魏长社,取之。以社中树暴长故名。
汉,置长社县,属颍川郡。东汉、晋,因之。
南北朝,后魏、东魏仍旧。后周为许州治。
隋,开皇六年(587年)始改长社为长葛县,属颍川郡。唐,复析置长社县,在今许州。二县俱属许州颍川郡。宋,二县并属颍昌府。金,移许州治于长社,二县并属之。元如故。
明,省长社入许州。以长葛县属焉,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禹 州
古,棘国高阳氏之后。夏,伯禹始封之地。号曰有夏,后启飨诸侯于钧台。少康绍都于栎。桀囚汤于夏台,皆在此。周,春秋郑之栎邑,后属晋。
《史记》:韩分晋,得颍川阳翟诸邑。
战国为韩所都。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于阳翟,置颍川郡,治阳翟县。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为韩国,六年郡县复故。东汉,因之。晋,迁颍川郡,治于许昌,以阳翟属河南尹。东晋复置阳翟郡,县附焉。南北朝,东魏仍旧。隋,开皇六年(587年)罢郡,以县属嵩州;大业三年(608年)改属襄城郡。唐,属许州颍川郡。五代,梁属许州匡国军;唐属许州忠武军。宋,属颍昌府。金,大定二十四年(1185年)始置钧州,以阳翟为附郭。元,因之。属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割新郑、密隶之。
明,初省阳翟入州,领新郑、密二县;隆庆四年(401年)改新郑,隶开封;万历三年(1576年),避神宗讳,始改钧州为禹州,属开封府。国朝因之,领密县。
密 县
周,本密国,亦郐国地。春秋郑之新密。僖公(即釐公)六年(公元前654年),诸侯伐郑,围新城即此。
汉,始置密县,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晋,属荥阳郡。南北朝,宋、东魏俱因之。后周属荥州,寻改属郑州。隋,省。唐,武德三年(621年)置密州,寻废,复置密县,属郑州,后改属河南郡。宋,属河南府。金,属郑州,元,改密云县,属钧州。
明,仍为密县,属禹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周,初封叔鲜为管国,其东为祭国,春秋并为郑国。
秦,置管县,属三川郡。
汉、东汉、晋,俱省入中牟县。
南北朝,后魏为东恒农郡;东魏置广武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管州,并置管城县为附郭,大业初,改曰郑州,又改州为荥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于管城置管州,于虎牢置郑州;贞观元年(627年)废管州,七年(634年)徙郑州,治于管城;天宝初,改荥阳郡;乾元初,复为郑州。
宋,熙宁五年(1073年)废州,以管城属开封府;元丰八年(1086年)复置州,治县如故;崇宁四年(1106年),建为西辅。金、元,俱为郑州,治管城。
明,省管城入州,以州属开封府。国朝因之。领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
荥阳县
商,为嚣地,一作敖。仲丁自亳迁都于此。
周,初,东虢国地;春秋郑之京邑;战国韩之荥阳。
《史记》:桓惠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秦拔我荥阳。
秦,置敖仓于此,在县北域,与河阴接壤。
汉,始置荥阳县及京县,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三国,魏复属河南郡。
晋,太始二年(266年)置荥阳郡,以二县属焉。
南北朝,宋因之。后魏属东恒农郡;东魏复置荥阳郡、县并属之;北齐改郡曰成皋,省京县入荥阳县。
隋,开皇初,废成皋郡,以县属荥阳郡,即今郑州。
唐,属郑州荥阳郡。宋,属郑州。金、元,俱仍旧。
明,属郑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荥泽县
周,本泽名。《禹贡》:济水溢为荥。
春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荥泽,皆此。
汉、三国、魏、晋,俱为荥阳县地。
隋,开皇四年(584年)置广武县;仁寿元年(601年)始改为荥泽县,属荥阳郡。
唐,属郑州荥阳郡。宋,熙宁五年(1073年)废为镇,入管城;元祐元年(1086年)复为县,属郑州。金,因之。元,属汴梁路。
明,属郑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河阴县
周,平阴邑。秦,置平阴县,属三川郡。有敖仓。汉,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
晋,始改平阴曰河阴,以在濒河山下,故名。属河南尹。
南北朝,宋属河南郡;东魏置河阴郡,治此。隋,省。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复置县,属河南府。会昌三年,改属孟州。宋,因之。
金、元,俱属郑州。
明,属郑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
汜水县
周,初东虢国;春秋郑之制邑,又名虎牢;战国韩之成皋。
《史记》:桓惠王二十四年(前249年)秦拔我成皋。
秦,为三川郡地。汉,置成皋县,属河南郡。东汉,改县曰成睪,属河南尹。三国,魏复名成皋,属河南郡。晋,属河南尹。
南北朝,宋、东魏俱属荥阳郡;后周于此置荥州,寻改郑州。
隋,开皇十八年(599年)始改县,曰汜水;属荥阳郡。
唐,武德四年(622年)名虎牢,置郑州,以汜水属焉;贞观七年(634年)徙郑州,治管城;垂拱四年(688年)改汜水曰广武;神龙元年(705年)仍为汜水,属孟州。
宋,熙宁五年(1073年)省入河阴;元丰初,复置,属如故。
金、元,俱属郑州。明,属郑州,隶开封府。国朝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