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懂气候适应,

做韧性建筑,

创幸福城市!

适应气候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与气候适应性是指建筑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能力。在面对不同气候条件时,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到气候因素,以使其能够适应并与环境相协调。

通常情况下,城市气候具有长期稳定性,这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对气候的基础。而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稳定性,偶发或频发的灾害性天气让城市自然和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给建筑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选址、标高设置、功能布局与围护结构的变化带来挑战。

在以下精选的项目中,我们来看看气候适应性策略具体如何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01

阿卡迪亚温嫩登气候适应型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河岸视角

在德国,阿卡迪亚温嫩登是一个核心的工业再生项目。多样化的高性能组成部分将此社区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并提供了一个拥有全新视角的人类友好、资源有效型的郊区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水的街道里面

混合的建筑类型,结合地中海地区迷人的色彩理念和符合“花园城市”质量标准的美丽街景,形成了一个拥有凝聚力的社区。

社区内部和谐分布的各类建筑类型全部属于低能耗设计,并使用可持续环保材料建造。 街区之间的公共和私密空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创造了一种邻里和睦、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游玩的场地

水敏感城市设计为此项目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城市性格。街角的小型广场、空间可以为邻里交谈、孩子们踢球玩耍提供场地。

大面积植物种植所体现出的自然形式将房屋建造密度软化,项目开发之主要部分的迷人湖面以及拥有休闲小径和游乐场地的溪流区域,共同组成了雨洪滞留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平面图

虽然街景专为步行而准备,共享的交通概念同时意味着车辆也完全可以进入该场地,而地下车库、停车棚、以及隐藏于独特的、能够承担负重的种植基质的花园之间、整齐排布的停车场地,为车辆的停放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区人们亲水的活动

水敏城市设计作为一个鲜明的特点,奠定了此开发项目成功的基础。这里变成了人们渴望居住的地方。五分钟步行路程可以到达火车站和城镇中心,有效地提升了社区场地的便捷感受。

02

Kokkedal气候适应城市游乐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鸟瞰

在丹麦,Kokkedal气候适应城市游乐场是个大型城市项目,旨在抵御气候变化,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在该社区经常面临洪水的威胁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情况下,希望通过该项目为这个不乏犯罪、不安全隐患和冲突的地区带来新的城市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城市游乐场区域鸟瞰

Kokkedal地区占地69公顷,与Usserød河接壤,因此近年来遭受了严重的洪灾威胁。落成后的项目服务范围将辐射到整个地区,包括:学校、日托所、养老院、未开发的洪泛区、众多公寓楼,以及两座大型补贴住房综合体。项目的设计具有双重目的,包括:储存洪水、增强雨水的就地贮存延时,同时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顶视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公园

项目内包含了广泛的气候适应性策略,整个场地中设置了大约35个干预节点,因此该场地能够贮存相当于5年的当地雨水总量,在特大暴雨时期也能够保证当地不会受到任何严重的损害,雨水贮存措施消除了当地未来30-40年的洪水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湿地

蓝色与绿色生态空间如今都成为了Kokkedal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的Usserød河水质很不理想,也失去了生态平衡。而如今,水生生态得到改善,自然得到了恢复,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加强,当地的自然物种进而更加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水池与湿地具有强大的雨水贮存能力

雨水贮存措施消除了当地未来30-40年的洪水风险,同时,其附带的空间则可以作为雨水管理和社会活动空间,如:花园、活动区、运动跑道、自然游乐场,以及可用于学校科学教育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步行桥与小码头

在过去,雨水管理系统被隐藏在地下管道中,而如今雨水管理系统则在地表,并为城市提供了新的娱乐可能性。雨水将沿着水流从较小的盆地流到浸水通道和沟渠中,最后汇入大盆地和Usserød河。此外,所有的雨水都将经过雨水床或水池等设施,进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顶视图

本项目以具有开放性和互惠性的社会和文化空间,提升了当地人们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该研究特别指出,目前在使用这些城市空间的人群中,妇女和女孩人数大大增加。居民们也反馈说,该项目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亲近自然的方式,他们十分喜欢在这些绿色区域中举办大型聚会,这些区域现在变得富有吸引力且易于进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摩洛哥花园

此外,设计师还在不同的休闲区设置了许多绿色滞留盆地或干池塘,因此现在该地区的植被和树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项目中的景观设计内容还包括了一系列的当地主题花园,例如摩洛哥花园,花园中的水池提升了场地雨水贮存的能力,同时这些花园也可以在需要时被淹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平面

该项目重新思考并连接了支离破碎的城市区域,为居民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娱乐可能性,增强了当地人们的身份认同感,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感,同时最重要的,提升了当地储存洪水的能力。新的社交聚会空间、广场、运动和休闲场所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03

鹤冈住宅

“鹤冈住宅”是一座试图同时容纳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河岸视角

通常情况下,住宅场地会在平面上划分为“花园”和“房屋”两个区域,这样的设计方法致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只能形成一种“并置”的关系。该项目的设计者试图将花园和房屋叠加在一个横断面内,使所有的楼层都作为“地面层”而存在。

水坑的堤岸被改造成举办社会活动的场所,以传统石梯的形式,成阶梯状进入水体。这种处理陆地与水体关系的阶梯是印度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城Benaras中也有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屋顶花园和户外厨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屋顶花园鸟瞰

创造能够支持其他生命形式的环境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要精准地控制土壤中的雨水含量。在反复研究了雨水自然下落的地形截面后,建筑师得出了引入连续拱形楼板的结论。雨水从山丘般的结构流向拱形板之间的低谷,再经由核心层垂直地流入土壤——正是这样的水流形式最终定义出了建筑自身的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连续的拱形构成楼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概念草图和雨水循环分析剖面图

土壤被赋予了尽可能大的深度,从而让每个层级的花园都变成一个能够承载地被植物、灌木和小型树木的“微型森林”。现代的屋顶绿化往往追求更薄的土壤层,该项目选择了相反的做法,旨在为其他的生命形式提供开放的花园环境,通过共享的居住场所来建立一种全新的共生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剖面图

面对自然界不可预测的风险,建筑师设法建立一个“为环境而存在的基础设施”。溢流管道的安装可以应对暴雨;土壤基底层置入了分层结构:在植物根系可以到达的上层放置具有持水力的高密度堆肥,下层则放置具有良好排水功能的低密度堆肥;通过限制屋顶和室内外边界的土壤范围,可以减轻土壤的重量;同时借助蒸腾作用来缓和太阳的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室内外环境的连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室内环境

土壤厚度最大的位置形成了洞穴一样的空间,其中设置了舒适的嵌入式座位。在夏天,“洞穴”带来阴凉舒爽的体验,在冬天,地暖通过核心层使土壤变得温热,缓解了冬日的寒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室内花园

开放的天花板在拱顶处达到3.5米,最低处仅为2米,可以直接用手触及。这样的设计便于将螺栓和电线等元件连接到塑料材质的端体上,从而在所需的位置悬挂吊床、灯具和花盆等等。可触及的结构将为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远远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面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植被模块

04

乌干达国家师范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概览

这个能容纳大约2000名学生的项目翻新了24座建筑、新建了8座建筑,包括学生和教师住房、教室建筑、节能厨房、体育设施、可持续能源设施、废物回收和食品生产设施。

该项目是改善乌干达教育的一项雄心勃勃的国家计划的一部分。其策略是让未来的教师成为典范,建造更美好的乌干达。校园内的生活与学习正是对此的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筑群外观概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筑群 外观概览

建筑拥有室内与室外空间,应用当地工匠技术。项目还侧重于通过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保护来改善绿色环境。建筑使用当地可获得的材料,如竹子和土砖,从而促进社区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檐下公共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室外走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俯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休息凉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室内概览

简单而宜人的建筑优化手段,包括自然采光和通风,被动冷却,形成了有相对较低室内温度的的热舒适空间。与此同时建筑具有较低的维护成本,较少的工程成本和建设周期。不需要空调,建筑物内部依然有凉爽的感觉。

结语

气候适应性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气候资源,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被动节能策略,常见的有水,植物,围护结构等等。当室内温度低于所要求舒适温度时,便增强建筑得热,当室内温度高于舒适温度时,则使建筑进行通风散热,从而使人居环境始终处于或尽可能接近于舒适区间。

资料引述:

1.https://www.gooood.cn/community-aw-atelier-dreiseitl.htm

2.https://www.gooood.cn/climate-adaptation-kokkedal-urban-playground-by-schonherr.htm

3.https://www.gooood.cn/tsuruoka-house-by-kiyoaki-takeda-architects.htm

4.https://www.gooood.cn/national-teachers-colleges-uganda-by-dasuda-bkvv-architects.htm

编辑李围麦

责编杨卓航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