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我国政府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全国人民纷纷响应。当时在湖南省沅陵县朝阳中学,有个名叫高安柏的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暗暗下定了决心:参军,一定要参加志愿军去抗美援朝!哪怕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战死疆场也在所不惜!

可是,志愿军部队究竟在哪里?到哪里去投奔志愿军?

正当高安柏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打听到一个好消息——解放军第47军将要加入志愿军行列,马上就要离开湘西北上抗美援朝。

这个消息让高安柏无比振奋,但此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他不想再等了,连夜采取行动。他一路打听,匆匆摸到离家不远的一支部队驻地,见到一位身披呢大衣脚穿黄马靴的部队首长,急切地表明了参军的来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长对高安柏的匆匆到来感到突然。部队正整装待发,明晨拂晓前就要离开沅陵,他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哪里还有精力与时间顾及此事?便对高安柏婉言谢绝。

但高安柏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已下,跟他软缠硬磨。

首长生出一计,出了一道比较难的代数题,想难住高安柏好打发高安柏走,却被高安柏很快演算出来。

此计未成又出一招,首长说国家教育部已明文规定,正在高中就读的学生不让参军。理由很简单:目前大学生源有限,在校高中生毕业后必须报考大学,如果要求参军必须首先取得校方同意。

这下可真难住了高安柏,当天是1951年2月15日,阴历正月初十,学校已放寒假,百姓正在过年,时间又如此紧迫,离部队开拔只有几个小时了,深更半夜,天寒地冻,到哪里去找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铁了心的高安柏,千关万险也要闯!他立即硬着头皮,深夜敲开校长陈积华的家门。陈校长被高安柏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所感动,同意了高安柏的申请。

高安柏随即赶到部队办妥了入伍手续,此时已过深夜11点钟,家中父母亲人还蒙在鼓里。

高安柏回到家里,当他们听到儿子要投笔从戎立即离家远征,犹如晴天霹雳。毕竟是亲生骨肉啊!从道理上讲无可非议,但从感情上一下却难以接受。儿子此去是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拼一死活,关山万里,生死难卜。在往后的日子里,家中亲人要担当多重的精神压力啊!

经过片刻的沉寂,父亲高咸熹毕竟是历尽家国危难的男子汉,终于开了口,他把他的矛盾心理和盘托出,最后结论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好男儿当报国疆场,你既然选择了这条报国之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这也是一条无上光荣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张新兰,贤惠善良,深明大义,在艰难条件下养育了7个儿女。在街道居委会与邮电局职工家属中一贯表现积极进步的她,此时此刻内心的矛盾可想而知。

张新兰平时非常健谈,这时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为即将远征的儿子准备简单的行装,一直强压着自己的感情流露,没有在儿子面前伤心流泪。

当高安柏告别亲人匆匆跨出大门,只听得叮当一声响,拴在挂包上的茶杯跌落下来。高安柏再次返家缝牢时,只见坚强的母亲在房中泣不成声,年幼的妹妹们也都醒来无声地坐在床上,全家用一种深沉的爱送别离家远征的亲人。

这时子夜的钟声刚刚敲响,高安柏快步迈向军队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沅陵到常德的4天行船中,从常德到长沙的6天行军路上,队伍里有一名身着学生装,背着花布背包的青年,那就是高安柏——一个在部队开拔前5小时才参军而来不及换上军装的志愿军新战士。

无巧不成书,高安柏入伍不久就发生一件奇事。

当时部队刚到达鸭绿江边,在祖国亲人赠送的大量慰问品中,高安柏分到一个慰问袋,上面绣着“赠给亲人志愿军”,落款竟是“沅陵县邮电局张新兰”几个醒目的红字。

一时间,高安柏无法相信这戏剧性的巧合:在离家万里之遥,母亲的慰问袋竟送到亲生儿子的手中,这真是天解人意、母子缘深!

这个黄底红字的慰问袋伴随着高安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度过了3个半春秋,在她的鼓舞下,高安柏先后立了两次三等功。这个慰问袋被高安柏视为珍宝,收藏了大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