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中”
前言
说起“古都”,许多人首先会想到西安,毕竟古时的“长安”可是繁华的都城、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有了西安的繁华热闹后,大多数人会认为古都就应该像西安这么繁华才对,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国历史上有个富庶繁华的六朝古都,如今早已辉煌不再,甚至还沦落为了无人问津的小乡镇。
这座曾经的六朝古都经历了什么,竟落得如此下场?
辉煌富庶的六朝古都
背古诗的时候,常常会看到“邺城”,古代许多诗人的诗歌作品中,也曾出现过“邺城”,如杜甫的《登邺城》、李商隐的《邺城怀古》等。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古时候的邺城其实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许多人哪怕没来过这个地方,也知道这个地方,这不就是就是古都的魅力和影响力吗!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是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在南宋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都在北方,古时常说的中原地区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
有着“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美誉的邺城,就是当时特有的存在,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向南可以南下中原地区,向北可以固守华北大平原。
邺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齐桓公时期,邺城正式建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还属中原地区富庶、繁华的大都市。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又有黄河的加持,邺城各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因此,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这六朝的帝王在定都的时候就看上了邺城,曾经是六朝古都的邺城可谓辉煌一时。
古时的邺城因为是都城,所以为了扩大邺城的影响力,当时的统治者就不断扩大邺城的面积,邺城的最大规模,甚至横跨了现在的河南、河北,面积相当于如今上海市的四倍。
邺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当时的它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之地,让其他地区的人们为之向往,在当时它要是称自己为老大,也本应就是情理之中。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邺城的建都史可以说是比较早的了,它首创了“中轴对称,分区布局”的建筑模式,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闻名中外的北京故宫就是采用了这种建筑方式,从这个角度看,邺城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传承了上千年,并在此刻与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瑰宝实现了圆满的闭环。
邺城在当时能发展得如此迅速,都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这个人就是曹操;曹操对邺城的偏爱程度,令所有人都想不到。
曹操“起家”于邺城,因此在他们老曹家人眼里,邺城一直都是风水宝地,其实,曹操和邺城的缘分还不止于此呢!
曹操与邺城的不解之缘
邺城的兴衰史和曹操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对立,与之对应的都城,蜀国成都、吴国南京、而魏国就是邺城,在中国的东南西这三个方位形成了三地鼎立的局面。
曹操当时为了扩大邺城的影响力,把河内郡、广平郡、东郡等统统划分给邺城,那时的邺城是魏国的经济、政治中心,还是纵横四方的交通枢纽,别提有多牛了。
邺城在曹操的统治下,经济高度发展、文化也极为繁荣,发源于邺城的“建安文学”,如今依旧赫赫有名。
著名的古诗词“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台就位于邺城境内,也是曹操主持修建的。
新华网2024年7月26日——铜雀春深锁往事,穿越流沙寻邺城
现在的铜雀台可能比邺城还有名,这一切都归功于历来的文人墨客,他们引铜雀台入诗、把铜雀台当作三国时期的典故。
曹操虽然不是邺城的建城者,但他却是邺城的建设者,在当时邺城能成为与成都、南京相媲美的三大城之一,曹操功不可没。
曹操所打造的古代名都邺城,于现在的人们而言,是我们窥见三国时期辉煌蜀国的实物证据;它所遗留下来的建安文学、建筑模式等这些文化瑰宝,让后世的我们受益匪浅。
邺城的影响力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不断埋没,如今人们知道因邺城而闻名的人,曹操、曹植等,也知道铜雀台的典故,但鲜少有人知道“邺城”在哪?
就算在古诗中看到邺城时,还以为它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如今已经没有的地方呢。
时代变迁、物是人非,邺城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被不断埋没,它曾经的辉煌似乎也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而逐渐落寞。
时代变迁逐渐落寞
如今邺城的规模远不及当时,面积更是寥寥无几,曾经的古都如今沦为一个小镇,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常住人口只有区区几万人,看着如今这般凄凉的邺城,谁能想到曾经的它会是古都啊!
同一时期的成都和南京,发展得一个比一个好,而三地顶立中的邺城早已一蹶不振。
邺城的成与败,其实都源于它的“好”,它因地理位置独特,处于要塞之地而被曹操看中,大力建设;它也因地理位置太优越,而被杨坚放火烧毁。
杨坚之所以这样做,是担心河北反杨势力会死灰复燃,便不惜毁掉它,一代名都就此沦为废墟。
尽管邺城所保留的遗迹令人叹为观止,南北朝时期所建立的城墙、铜雀台、金凤台等,但依旧掩盖不了它的落魄和凄凉。
邺城的命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邺城只不过是时代的牺牲品罢了,它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能够铭记历史。
结语
邺城曾经辉煌过,这一点不可否认,如今早已跟不上时代潮流的邺城,依旧值得被人们所关注,因为它所衍生出的文化,依旧影响着后世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