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至1937年,爆发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进行作战。

1937年1月,红军营长廖永和在河西走廊倪家营战斗中,右腿受伤。在西路军西征途中,廖永和所在的部队又在祁连山等地遭受了敌人的攻击,最终,部队决定攀越托来南山。

有伤在身的廖永和,在攀爬的过程中比队友慢了许多。就这样,廖永和落后了其余战士们大半的距离,逐渐掉了队。而后,他一路沿着队友们留下的足迹,艰难地前行着。与他一同的还有11位掉队的队友,他们一直努力追赶大部队。由于托来南山4000多米的海拔,还有恶劣的气候条件,他们只能暂且在一个山洞中取暖。

可是,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饥寒交迫的他们根本无法前进。廖永和身上本就有伤,再加上一路走来风餐露宿的环境,终究是坚持不住倒了下来。

等他醒来之后,不想再继续拖累战友,便提议道:“我腿部本就有伤,想要追赶上大部队是不可能的,你们别管我,快去赶路吧。”

“不行,要走一起走,我们不能放下你一个人。”战友们齐声说道。可眼下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经过商议之后,他们决定将14岁的何延德留下来照顾廖永和。

于是,廖永和与何延德便被安置在一处山洞中,没有人知道他们将会面临什么,他们又要怎么生存下去。

本篇要为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爱国将领——廖永和,具体为何说他特殊,下面将为大家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时,廖永和与何延德被暂且安顿在一个山洞内之后,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都是14岁的何延德外出寻找食物,小小的何延德就这样担负起了照顾廖永和的重担。虽说每日只是残羹剩饭,可廖永和的身体竟是越发好了起来,拄着拐杖的话,也能站起来走几步。

只是,山洞附近的食物基本都被何延德寻了个遍,弹尽粮绝的他们已经无法继续维持生活。不料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天,山洞中来了不速之客。听着由远及近的马蹄声,何延德回来告诉廖永和,来了两位穿着打扮像是蒙古人的男女。

就在廖永和思虑是否安全时,两人走了进来。女子对着廖永和与何延德说了句话,看到两人听不懂的样子,又用蹩脚的汉语说了句:“你们好。”

廖永和见这位女子态度平和,又得知两人只是恰好路过的一对母子,便放下了些警惕。这位蒙古女人名叫江西力,为人十分善良,在之后的日子里,常常让自己的儿子为他们送来食物。

廖永和与何延德感动之余,又怕自己只是在做梦。江西力多次让自己的儿子邀请廖永和到自己的家中居住,但是,廖永和怕自己的身份会对江西力一家造成危害,便一直没有同意。

当时,周围的土匪很是猖獗,江西力亲自到山洞中,语重心长地与廖永和说起此事。其目的还是让廖永和搬下山,到自己家中居住。廖永和知道,自己再没有拒绝的理由,随即就答应了江西力。

江西力将廖永和安排在自己的家中居住,把何延德送去了自己的亲哥哥家,虽是寄居篱下,却也总好过继续在山洞中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永和也是后来与江西力的丈夫见面之后,才知道自己被当成了佣人。虽然江西力对自己很照顾,但这个家中的一家之主,却总是打骂廖永和。廖永和因为江西力对自己的恩情,便将这些都忍了下来,心甘情愿在这个家中做着琐碎的事务。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四年过去。在这段时间里,廖永和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就和江西力学习了蒙语,和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江西力见他悟性不错,还将修理蒙古靴子的手艺传给了他,这项手艺也成为了廖永和许多年间的谋生手段。

一天夜里,哈萨克族前来抢夺蒙古人的财物,廖永和听见声响,从睡梦中醒来,赶忙走出来。一出来,就碰到了江西力,只见江西力递给廖永和十块钱和一匹马,便让他走。

廖永和接过之后,跪下来向江西力磕了三个响头:“阿妈的大恩大德,廖永和此生难忘。”随后他便起身上马,离开了江西力的家中。

只是,那时的廖永和早已忘了汉语怎么说,也不知要怎样去寻找自己的部队。无奈之下,他便在巴音河畔,开了一家修鞋的店铺。时间一长,周围的居民也不知道廖永和竟然是一位汉族人。

有一天,廖永和照常开门做生意,外面下起了大雨,他深知雨水天气不会有什么客人前来,便开始收拾工具。不料,就在这时,一位蒙古族姑娘走进了他的铺子中避雨。廖永和本也无事,便让这位姑娘进了店中,自己则继续手中的活计。

廖永和随口与这位姑娘闲聊,得知她是一位帮工,廖永和听着姑娘说的日常,便想起了自己曾在江西力家中的生活。于是,也将自己的这段经历讲与姑娘听,一时间,两人就有了些惺惺相惜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后,两人开始时常来往,时间长了之后,廖永和才得知这位姑娘名叫格能,蒙语的意思是“正在革命”。廖永和一时激动,便把自己当初的革命经历说了出来。眼前的这位姑娘没有想到,这位看不出是汉族的小伙子,竟然还有这样的经历,一时好感顿生。

在相互吸引之下,两人就走到了一起,婚后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

按说到这里,若他们两人的生活一直这样过下去的话,应该是平平淡淡地幸福着。可廖永和曾是红军中的一位营长,他心中一直惦念着自己的组织,又怎能就这样过下去?

二、为何会与组织走散呢?

1916年,廖永和出生在安徽省一家农户中。即便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却还是要小小年纪便去放牛,遭受地主的殴打。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他的心中也坚定了要参加革命的决心。

14岁的时候,廖永和便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廖永和的家乡早就有很多人参加了革命,面对旧社会的压迫,他们只能选择奋起抵抗。

廖永和18岁的时候,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他要远离家乡,告别父母,前往外地执行任务。当时,谁也想不到,再相见竟然是22年之后。

1936年10月,西路军与马家军展开战斗。面对马家军,红军西路军的胜算并不高,在多次战斗中,双方都损失惨重。

廖永和在倪家营一战中,因为不行被敌人追杀,与大部队分散。不知一个人走了多久,他才找到了红军的部队。虽然不是自己所属的部队,但是,能够看到战友,就已是万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永和在被马家军追杀时,不幸受伤,因此只能走在部队的队尾。与其一起掉队的是一位队友中,有八人负伤。当时的天气十分恶劣,他们的衣物太过单薄,身上生满了冻疮。即便这样,他们都没有放下战斗的信念。

他们躲避在一个山洞中,勉强度日。有一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廖永和听人说远处有人影闪动,不知是敌是友。廖永和立即坐起身,却在片刻间就听见了外面的枪声,很显然,是敌非友。

廖永和跑在最前面,想要带大家突围出去,可是,刚出洞口十米,就被打中了膝盖。廖永和直接晕了过去,等他再次醒来时,已经过去了一周的时间。他醒来立刻询问当日事情的经过,得知只是土匪前来抢劫枪支和食物,并未伤及人命,瞬间松了口气。

不过,这时的廖永和双腿已经无法站立,他不想成为战友们的负担,便提议让大家先走。最终就如文章开篇提到的,是由何延德留下来照顾廖永和,其余战士则继续踏上征程。从此刻起,廖永和便与红军部队走散。

12年后,1949年下半年,青海西宁被释放,廖永和得到了消息之后,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期愿,前去看望打败马步芳的军队。

廖永和徒步走了半个多月,才到达了解放军所在地。恰巧那日解放军的干部开了一场群众大会,旨在宣传中共的革命思想。廖永和在台下,听着熟悉的共产主义口号,默默留下了思念的泪水。

此时廖永和的心中已经坚定,这绝对是自己曾跟随的红军。看着红旗飘扬,即便是改变了名字,旗帜却并没有改变,当会议结束之后,廖永和再也忍不住,走上前对解放军干部说出了自己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初心如磐,信仰如山

这位解放军干部是县委书记尚志田,只是面对廖永和口中的蒙语,他却是一句都听不懂。看着眼前这个激动地手足无措的蒙古族汉子,尚志田只好先让其冷静下来,再问他是否会汉语。

“汉……语?”已经过去了12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廖永和都是说着蒙语,汉语他早已忘了怎么说出口。廖永和到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忘记了自己的母语。他着急得满头大汗,却也是无济于事。

尚志田反应过来之后,便派人找来了一位蒙语翻译员,翻译廖永和口中的话语。听着廖永和诉说的自己的经历,尚志田深觉此事不可耽误,于是立刻向军委汇报此事。

当青海省军区政委廖汉生听说此事之后,也对这位特殊战士的经历惊讶不已,竟然有一位西路军的老战士与大部队分散这么多年,还因为在蒙古族待的时间太长,以致于忘记怎么说汉语。

这样的事情在队伍中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廖汉生赶忙让人将廖永和送到军委大院来,当廖汉生亲眼看到这位不会说汉语的老战士时,仍大为惊叹。

听着翻译将廖永和所说的话一句句翻译出来,在场的众人无不震惊。这样一位参加过西征的老战士,竟然从一个土生土长的汉族人,变成了不会说汉语的蒙古族小伙?他竟然与部队分离了12年,在此期间成为了佣人、修鞋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乍一听见这样的经历,大家都不敢相信其真实性,还是廖汉生开口:“你怎么证明你是共产党呢?有人为你证明吗?”

廖永和没想到自己竟不被相信,为了证实自己所说全部属实,他说出了许多个曾一起并肩战斗过的红军长官的名字。在场众人越听越震撼,廖永和所提到的名字都已经是领导,或是已经牺牲的战士。

廖汉生对廖永和的经历再次相信了几分,于是,经过了一夜的时间,廖永和的身份便得到了确定,廖汉生随即就安排廖永和前去青年干部训练班中学习。

1950年3月,廖汉生再次入党,不久后成为了都兰县德令哈区区长。一直陪伴他的何延德也成为了甘肃肃北县的副县长。

回顾廖永和此前的经历,从一位伟大的红军营长,沦落成佣人。因怕被发现真实身份,便从不开口说汉语,一心学习蒙语,在外人看来,他就是地道的蒙古族小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结语

1956年,廖永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探亲,时隔22年,再次与亲人相聚,早已是物是人非。廖永和看着白发苍苍的父亲,直接跪倒在地:“爹,我回来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个受尽苦楚的男人,在自己父亲面前,泣不成声。

重新回到组织怀抱的廖永和,为新中国建设继续奋斗了20多年。在1973年的时候,58岁的廖永和主动离休,带着妻儿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安享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