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品读》2024年第11期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朋友圈一直在动态调整:有些几十年前的老相识,慢慢地疏于交往,渐行渐远;有些新结识的朋友,倒是有很多共同的话题,通过线上频繁交流,建立起珍贵的友谊。

新朋友中,有这么几位是比我小二十多岁的“90后”,我们之间没有明显的代沟,经常谈读书、写作,聊事业、家常,有事时互帮互助,相处融洽——这样的朋友,称得上“忘年交”。

最先认识的是小樊姑娘。她和我同乡,也是同门,因为我们拥有同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刘鹏飞。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5年前。我长期在拉萨工作,而她那时刚来拉萨支教,我们在一家餐馆碰面,并很快熟络起来。聊到中学往事,她激动地说:“上学时经常听刘老师讲您的故事,现在终于见到真人了!”

小樊清秀、文静,个头不高,但能量不小。支教期间,她负责“科学”课的教学任务,还主动承担宣传工作。我曾读到她描写学生的文章:“有孩子紧握装满水的锥形瓶,害怕瓶口的乒乓球掉下,倒转瓶身时仿佛连脚趾都用上力气、连发丝都屏住呼吸,双手颤抖着做成了人生第一个科学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文字,我是真喜欢。

支教结束后,小樊读研、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这期间,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近年来,我尝试写一些回忆性散文,每次写好初稿,我就发给小樊看一看;而她的修改、润色,也每每让我心服口服。比如《音乐的梦》原稿中有这样一句:“悠扬的乐曲,给平静的山村平添了艺术的色彩。”小樊修改为:“悠扬的乐曲在山间回荡,也在我心中播下音乐的种子。”改得真漂亮。

小黎姑娘是去年初结识的,只比我女儿大一岁,留学硕士,在西藏某央企工作,说话温柔,举止文雅,很有教养。

元旦那天,她发来一幅自己画的牡丹,并附文字:“祝老师一家人新的一年美满幸福!”这幅画很漂亮,我特意要了原图保存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的某天晚上,我突然收到小黎用“同城快递”寄来的这幅画——为了送我心仪的画,她选用了更好的卡纸,重新绘制了更大的一幅,还从网上买来框自己动手装好。

情谊无价。这幅画,我郑重地挂在客厅显眼的位置。

除了绘画,她还喜欢书法、摄影等,我们也经常就此交流。我看到好的文章、图书等,就会发给她,希望她劳逸结合,在业余时间多积累,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她看到我在朋友圈展示练习咖啡拉花的图片,也会用心找到实用的链接发给我;知道我有每天记“流水账”的习惯,她也开始天天做记录。

在对话、交流中,小黎始终彬彬有礼,对我的一些做法、建议,都能给予积极回馈,说从我分享的日常经验中深受鼓舞。

“忘年交”既有姑娘,也有小伙。小李是我的同事,长得很帅气,说话办事有章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自律。无论再忙,他每周都要坚持两次健身训练,平时在饮食方面也比较注意,身材管理得很好。我曾问他如何控制体重,他说除了加强针对性运动,餐食选择很重要,“为了增肌,有一次我早上曾吃过6个煮鸡蛋,其中蛋黄只吃一个”。

在日常生活中,小李很注重生活品质,但凡熟悉、喜欢的事物,他都深入了解,用心比选。比如他推荐的一款点心、新式茶饮,或是一餐食、一本书等,大家体验后都说好。几位同事一起去博物馆,他会准备好攻略,导引大家尽快找到“镇馆之宝”。到一个陌生地方后,我们集体外出活动,意见不一致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听小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李硕士学的是电影经济,中学时还学过声乐,多才多艺。工作之余我们交流很多,经常围绕某个话题深入探讨。他考虑问题很有层次和逻辑,写文章出手快,讲话有感染力,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稳重与从容,可谓“少年老成”。

小王是我今年3月才结识的一位基层干部,成熟稳重,做事有条理,执行力强。我出差路过藏东某县,在雪山脚下等车时,和他简短聊过几句读书的事。后来他请我推荐好书,我首先想到了《书山有路——毛泽东的学用之道》,很快他就购入并起劲地读起来。

还有一次,他发来一篇新闻报道和我探讨。我详细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具体到哪一段好,好在哪里;哪一段有瑕疵,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等等。他看得很认真,回短信说:“一细品还真是!”

我喜欢剪报,今年初写了一篇《剪报的乐趣》,转给他浏览。他说看得手痒痒,让我把剪的报纸发给他瞧瞧。有一天深夜,他发来图片——正在彻夜阅报、剪报。没过多久,他说已经带动部门同事都在剪报了,分专题作积累和研究,营造起浓厚的学习氛围。

小王和我交流最多的是读书。他说受我的鼓舞和启发,“今后要苦读不辍,把以前落下的补上来,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近期他到拉萨出差,特意到我家里来,我们在书房喝茶、翻书,畅叙阅读的快乐,好不惬意。

和几位年轻朋友的交往,赋予了我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我有机会接触、学习新鲜事物,从年轻朋友身上感受青春的气息,触摸时代的脉搏,分享奋斗的快乐。

换个角度,对于年轻朋友来说,有位长者愿意把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告诉他们,让他们在前行中多一个参照、多一份攻略,未尝不是一件有益的事。

我常常想,我和这几位年轻朋友地处天南海北,萍水相逢,环境各异,反倒少了许多现实的干扰和世俗的羁绊,能更专注于精神层面的交流。这样的“忘年交”,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原标题 《结识“忘年交”》

作者:薛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