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胜负的关键在于换将,秦国将主帅由王龁换成了白起,而赵国将廉颇换成了赵括。长平之战持续耗了三年有余,双方都迫切的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换将的本意在于改变,改变的本意是想打破这种均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赵换将也充满了戏剧性,秦国这边将年轻的王龁换成了“人屠”白起,白起不单单是号称“人屠”,他还是秦国的战神,生涯未尝一败。赵国将以守闻名的廉颇换成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的一大特点就是年轻,冲劲十足,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缺少一个平台来展现自己的实力。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长平一战以赵国的失败而结束,武安君白起一战封神,坑杀赵卒45万,一举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而赵括,也因为这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战国时代,赵国还有一位名将,那就是李牧。如果用李牧代替廉颇,来和白起一战,李牧有没有机会扭转战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牧号称后战国时代,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长平之战发生之时,李牧还是个无名之辈,长平之战发生了多年之后,李牧才小有名气,所以赵孝成王哪怕将宝压在赵括身上,也不会启用李牧。赵王迁时代,李牧成了赵国的武将中的一哥,在被拉过来抵抗秦国之前,李牧职业生涯的前期是在赵国的北部边疆抵抗匈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牧北抗匈奴

李牧早年在赵国北部抵抗匈奴的时候,所应用的战略就是以守代攻。当时赵国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没办法抵抗匈奴骑兵的,等匈奴来犯,李牧就将士兵悉数召回,退入营垒之中防守,一连几年过去,虽然李牧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但是匈奴连一根羊毛都没有抢走。

当时李牧在北部边疆有很大的自由度,所有的赋税不用上交,悉数用来犒赏士兵。士兵吃饱喝足就开始训练,遇到匈奴骑兵来战就坚守不出。就这样一连几年,朝中的大臣与赵王均开始对李牧不满,要求他坚决出击,取得战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牧仍旧坚持自己的战略,赵王一怒之下将李牧撤了下来,但是换上的将领却在于匈奴的战斗中连连失利。不得已,赵王又重新换回李牧。

李牧又继续守了几年,匈奴一点便宜也没有占到,赵国的士兵群情激愤,憋得都受不了了。李牧眼看时机差不多了,在一次匈奴进攻的时候,李牧诱敌深入,之后包抄匈奴大军,一举歼灭匈奴兵十几万。

这样的李牧,能用来代替廉颇,解决长平之战的窘境吗

李牧以战法而出名,他有着超高的军事指挥艺术。从李牧生涯作战的手法来看,李牧与廉颇倒是有几分的相似之处。秉承的原则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稳住发育。当时长平之战已经拖了三年,秦赵两国基本上都已经到了弹尽粮绝之时,拼的不仅仅是前方的将领与军事指挥能力,还在比拼两国的综合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牧即使是替换下廉颇,初期的战略依旧得是稳中求胜,当时的情况下,谁盲目出击,谁就输了一半。在两国综合实力的比拼中,战国的求胜欲,继续耗下去的勇气被秦国完败。李牧的性格并不会受君王的意志所左右,他认为对的事情,他才会去做,他不会听从赵王的指令盲目出击,这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手下士兵的不负责任。那么这样的一个李牧,换上来的意义又是什么?

赵王此时就想要快速结束这场战争,他还是太年轻了,他以为秦国最多是收回上党,大不了再重新来过。但是对面的秦昭襄王是人老心不老,他想的是一棒子将赵国打趴下,就这样,赵孝成王选择了年轻的赵括。

赵括实战经验比较欠缺,立功心切,这样的将领才会充分考虑君主的意志,像廉颇等老将,他们深知前方战争的惨烈,并不会跟随着君主的意志改变自己的战术。综合对比之下,赵括还成了当时最好的一个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针说

长平之战,并不是简单的换一个将领就能改变结果的,本来长平战场距离赵国更近,按说运输与后勤补给会更方便,但是却在与秦国的比拼中败下阵来,从这一点上,就注定赵国败局已定。

农业生产力薄弱,综合国力低,就是一个硬伤、战争千变万化,比的还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比较都输了,那么不管是换谁来主持这场战争,都不好使。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