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爱赏花的人又有了一个好去处,玄武湖菊花会开幕了,千余盆菊花色彩缤纷,煞是好看。
明明菊花有很多种颜色,可为什么人们形容一个人生性淡泊时,常说人淡如菊呢?这要从菊花的一众粉丝说起。
从实用价值到精神象征
作为中国十大传统花卉之一,菊花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周礼》中,有“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鞠有黄华”的记载,这里的“鞠”指的就是菊花。
《礼记·月令》中也写道“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可见在那时,菊花是黄色的,而且是与季节、物候深度绑定的。在观天察地来区分时令的时代,人们用菊花盛放来辨别时节,指导农业生产,因此也有了“菊花天”的说法。
而战国楚大夫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则将菊花与君子高洁的品行联系在了一起。
菊花的药用价值,也很早就被人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鞠华,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生川野及田野。”在追求长生不老的汉代,“轻身耐老延年”这几个字可太有魅力了。
据专家考证,晋代之前人们看到的菊花都是野生菊,野生菊花很小,且都是单瓣花,颜色可能也只有单一的黄色,瞬间就能秒懂啥叫“人淡如菊”了。
“人淡如菊”一词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而花色淡雅到生性淡泊之间,还隔着一个陶渊明。
菊花“头号粉丝”
如果要在历史上票选一位最爱菊花的人,那肯定是东晋隐士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他与菊花深度绑定了上千年。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回归田园后,就在东园辟了一块花圃,专门种植菊花。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园林及花卉专家陈俊愉对菊花起源的研究,晋代我国已经开始了菊花园艺化栽培,陶渊明生活时代名贵的白色大花型菊花品种,正是从菊属野生种中选育而成的。陶渊明在家中种菊,对当时菊花的品种栽培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种菊、赏菊之外,吃菊也是陶渊明的日常。他在诗中写“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可见已经关注到了菊花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更重要的是,陶渊明还给菊花加上了新的文化标签。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诗风最盛的唐代,一些文人把陶渊明与他最爱的菊花联系起来:杜甫《秋尽》中写“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白居易《咏菊》说“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皮日休的《奉献致政裴秘监》有“黄菊陶潜酒”……菊花俨然已经被陶渊明“冠名”了。正因此,它有了高洁和隐逸的内涵,逐渐成为隐士的象征,后世用典更是不计其数。
徐州人写下中国第一部菊谱
宋代,菊花品种增多,种植范围也逐渐扩大,各种花形、不同颜色的菊花,装点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900多年前,人们看到的菊花有哪些?《江苏文库·书目编》《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徐州卷》记载,北宋彭城人,也就是今天徐州人刘蒙专门写了本《刘氏菊谱》来介绍。
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菊谱,也是世界第一部艺菊专著,书中介绍了40多种菊花,其中35种刘蒙都观赏过,另附“闻而未见者”4种,还有2个野生种。龙脑、新罗、蜂铃、鹅毛、金钱、玉盆、桃花……光听名字就能感受到它们的美丽。
北宋人赏菊自有一套颜色标准,黄色是“正色”,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一株如今最常见的黄菊,才是北宋人心中的上品。
刘蒙虽然是徐州人,但《刘氏菊谱》中记载的菊花“大抵皆中州物产,而萃聚于洛阳园圃中者”,基本上是洛阳品种。那么宋代江苏有哪些菊花可看?这就得请南宋著名爱菊人士、诗人范成大说说了。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江苏文库·精华编》之《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就有一本《菊谱》,又称《范村菊谱》。此书成于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是范成大以资政殿学士领官祠家居时作记。自序中,范成大提到范村种植了三十六种菊花,这在当时其实并不算多,有“东阳人家菊圃,多至七十种”。
《菊谱》介绍了菊花的各种形状、姿态、特性、种植方法,甚至还写了功效。在“菊以黄为正”的审美下,范成大心中的菊花状元排名是“胜金黄”,又名大金黄,“此品最为丰缛,而如轻盈花。叶微尖,但条梗纤弱,难得团簇,作大本须留意扶植乃成。”
除了用来赏花的菊,宋代苏州人还种专门用来做菜的菊,即“甘菊”,又名家菊,范成大说“惟此叶淡绿柔莹,味微甘,咀嚼香味俱胜,撷以作羹及泛茶,极有风致。”
独自美丽了上千年
菊花让秋日的雅趣多了一份淡泊与坚韧
秋色正好,让我们一起去赏菊吧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然 张文颖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然 部分图片来源于玄武湖公园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钱念秋 宋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