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5日,全世界1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家会议,签署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并于10月24日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中国作为重要的二战战胜国,共派出了10名代表参加,其中有一位的身份很特殊,就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
那么,在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蒋介石为什么会允许共产党人董必武代表中国出席呢?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博弈?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早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时,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就决定在4月25日举行联合国国际性会议,制定《联合国宪章》,并邀请中国等国家派代表参加。
蒋介石接到邀请后,出于一贯的独裁思想,当即决定:所有代表成员都必须是国民党人,不允许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团体参加。
蒋介石的做法,自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在延安的毛主席就发出宣言:“我们一定要派人参加。”
周恩来通知美国“调停”国共关系的代表赫尔利说:“我们坚决不同意全部由国民党成员组成的代表去旧金山。……国民党成员只能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团体占三分之二。”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但是,蒋介石直接否决了这个要求,还说:“这次会议是各国政府的会议,不是各国党派的会议,所以由国民党代表就足够了。”
当时,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有不少人都对蒋介石的做法有意见,比如外交官顾维钧,就建议出席代表要有更多的代表性,不能由国民党全部包揽。
但是,蒋介石置之不理。而且,蒋介石拟定了三次代表成员的名单,都是国民党的人。
蒋介石的此举,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周恩来告诉王世杰:“国民党一家独揽,不公平、不合理!如果你们一定这么做,势必导致两党关系的紧张!”周恩来还提出要求,说我和董必武、秦邦宪(博古)三人应该出席。
当时,斯大林和宋庆龄也都出面,认为中国代表团必须有共产党人参加,至少要有两个名额。但是,蒋介石依然态度强硬,置之不理。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那么,蒋介石后来为什么又同意董必武参加呢?这就要说到美国人的态度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给蒋介石发过一封电报,直接明言:代表中必须要有共产党人,否则,你们将得不到美国的援助。
美国是蒋介石最大的靠山,蒋介石自然不敢得罪罗斯福,只好同意给共产党一个名额。
当然,也不要把美国人想得那么民主,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苏联的施压,要跟苏联“分配”在中国的利益,二是因为罗斯福早就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不满了,就想做两手准备,两边都不得罪,继续在中国捞取利益。
那么,选谁合适呢?在蒋介石的脑海中,第一个否定的就是周恩来。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什么原因呢?自然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太大,办事能力太强,如果让他去参加会议,说不定能把整个代表队都给统战过去了,而且肯定会在国际上极大地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这是蒋介石万万不想看到的。
那么,剩下的董必武和秦邦宪(博古)谁更合适呢?
王世杰建议选秦邦宪,但顾维钧建议让董必武去,因为他很早就跟董必武认识了,对董必武的学识和品德都非常敬佩,而且董必武擅长外事,处变不惊,很有大将风度。
蒋介石经过考虑后,同意让董必武参加。
最后,中国代表团定下了10人名单,包括外交部长宋子文、国民参政会主席王宠惠、驻美大使魏道明、驻英大使顾维钧、前驻美大使胡适、中共代表董必武、民社党代表张君劢、青年党代表李璜、前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大公报》总编辑胡霖。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在这10个人中,董必武的年龄是最大的,当时已经60岁高龄了,可能这也是蒋介石同意他参加的一个原因,以为他年事已高,体力衰退,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实际上,董老虽然年过60,但仍然身体强健,精神矍铄,在会议期间,从不迟到早退,表现得比很多年轻人都要好,为中国争取到了很多利益。
一起同行的顾维钧后来回忆道:“会议期间,我同董必武作过多次讨论,他是中国代表团最年长的,是个读过古书的人,为人和蔼可亲,颇机敏。……他年事稍长,但通晓国际事务,这使我顿感惊奇。”
这次会议结束后,董必武又去了纽约,会见了当地的爱国华侨、美国友好人士,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国解放区的人民生活,争取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支持。
1945年11月26日,董必武回国,结束了长达7个月的美国之旅,胜利地完成了毛主席交给他的任务,也打破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参考资料:《炎黄春秋》《人民政协报》《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