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宣告结束,蒋介石的5大王牌部队只剩其二,154万国军精锐全部灰飞烟灭,这时老蒋内战的本钱已经全部输光,他败局已定,那失败的蒋介石该往哪逃呢?这是当时许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
老蒋不甘心失败,在1949年7月于广州成立了非常委员会,作为国民党的最高决策机构,当时国民党高层内部决定了保卫西南、待机反攻的战略方针,老蒋此时把目光投向了四川,把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这里。
抗战时期,四川本是由刘湘控制,在刘湘病死后,蒋介石任命了亲信张群担任四川省主席,把四川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西南的关键在于川、滇两省,当时卢汉主政云南,这里曾是抗日时期著名的国际港口,战略地位很重要,但云南毕竟是边境,相比较下,四川显得更重要一些。
蒋介石图谋西南是有原因的,一来四川拥有6000多万人口,兵源充足,再者四川作为西南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地域之广,物产之丰富,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而且四川的水稻产量居全国首位,这些都可以保障后勤供应,最重要的一点,重庆曾是国民政府的陪都,沿海有许多企业都内迁到了四川,其中不乏有许多中小型广场,如钢铁、机械、电器、井盐、化工厂等等,这很利于长期支持战争。
阔别4年未来到重庆,老蒋并没有故地重游的兴致,他着急地拉着张群商定西南军政要员的会议,大会一召开,都以为老蒋要固守四川,一个个跟打了强心剂一样,连社会各界都认为蒋介石要以四川天险保留一息命脉,据说蒋经国都没有怀疑父亲的打算。
胡宗南和宋希濂等将领,对蒋介石这一计划充满了期望,1949年9月,国民政府也从广州迁往了重庆,胡宗南集团的三个兵团开始向西南地区集中,加上张群所管辖的5个兵团,共计45万人,还有地方的保安部队都成为了蒋介石很看重的武装力量。
1949年11月,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一、第四野战军的配合下,采用了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拉开了西南战役的序幕。
解放军第5兵团,第10兵团分别占领了贵阳和遵义,拦腰切断了国民党军队的西南防线,于此同时,第四、第二野战军各一部以钳形攻势向宋希濂部实施了合围。
19日至21日,宋希濂的第14兵团被全歼,第20兵团慌忙渡过乌江向西溃逃,当时坐镇重庆的蒋介石连忙命令胡宗南撤入川内,并令20兵团、15兵团掩护胡宗南南撤。
11月28日,国军第20、15兵团3万余人尽数被歼灭在南川以北的区域,而后重庆外围的国军第一军一部也被歼灭,29日,老蒋慌忙跑到成都办公,到了12月1日下午,他紧急召开了军事会议,准备实施固守四川的川西决战。
但老蒋也没有料到,12月9日,卢汉、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人,竟然通电起义了,见大势已去,老蒋只能下令国民政府前往台北,但仍在西昌设立大本营,以争取美国求援,实现反攻。
12月10日下午,蒋家父子在成都的凤凰山机场匆匆登机,绕道广州飞往了台湾。
胡宗南南撤后,解放军部队分三路追击南下,将成都周围的国民党军队层层包围了起来,当时有四个兵团的国军宣布起义,只有第5兵团一部逃到了西昌,其余全部被二野歼灭,27日解放军占领了成都。
历时57天,西南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被消灭了10个兵团、49个军部、133个师,约计90万人,其中正规军和地方保安部队约70万人,地方游杂武装20万人,西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蒋介石当时图谋西南的计划,彻底破产。
回到文中主题,老蒋为何不全力固守四川,反而逃往台湾呢?其实他比谁都清楚,四川虽然有巨大优势,但想长期固守明显不现实,这只是他的退路之一,咱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军事方面,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四川属于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状态,那时老蒋管不了四川,直到1935年3月,他才第一次入川,名义上是为了剿共,实则是为了让川政统一化,直到七七事变之前,四川才完成整军工作。
让老蒋大为恼火的是,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但西南军阀仍有部分实力,他们都在坐观国共之争,而且中共曾在四川建立革命根据地,有一部分四川人心是向共产党的,国军中也有不少同情共军的分子,再说了解放军过江之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大部分都被消灭了,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也如同强弩之末,四川不可长期久留。
其二,地理位置,西南地区虽大,但多山地和高原,农产品供养没有问题,但长期解决不了上百万人的需求,总体来说,四川的工业基础仍然薄弱,而且潜在的资源和能源,也不能支持军队长久作战,再说这四川离美军相隔甚远,反倒是西部地区离苏联较劲,这更让共军如虎添翼,必然会加速国民党的灭亡。
其三,社会治安,民国时期四川存在不少的帮派组织,比如哥老会、青帮、天地会,这些帮派在当地根深蒂固,想治理好巴蜀绝非朝夕所能完成,况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治安状况实在是令人堪忧,国民政府历经多年的努力,仍然没有处理好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前院闹腾,后院再失火,那谈何反攻,思想来去,蒋介石只能放弃四川,其实他早就想好了退路,四川他并没有打算长期固守,台湾才是他的退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