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为了获得一份好工作,伪造工作经验入职,没想被公司发现,最后失去这份工作。
朱某求职一家自己心仪的公司,提供了个人简历以及离职证明显示,他在业内一家“大厂”曾有过两年半的工作经验,公司考虑后决定录用,双方随后签订了劳动合同。
入职时,朱某填写了多份文件,均承诺提供的工作履历材料真实有效。后续公司抽取包括朱某在内的部分员工,开展了背景调查。公司经向朱某供职的“大厂”了解发现,其在上家公司仅有不到一年的工作经历。
公司以履历造假为由,与朱某解除劳动关系。朱某不服,起诉到了法院。
经法院审理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朱某在之前的公司仅有不到一年的工作经历,却在简历写着有两年半以上,并在多次签署文件承诺工作履历真实的情况下,仍向公司提交虚假履历信息。最后的恶果只能自己吞下。
简历造假会带来何种后果?
客观来看,真“优化”没有问题。
一旦公司发现履历中的虚假成分,入职的员工很可能面临被解雇、职业信誉受损,甚至被业内其他企业拒绝的风险。职业信用一旦受到损害,重建起来非常困难,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更严重的是,部分公司和行业对于伪造履历的容忍度极低,甚至会通过法律途径追究伪造者的责任。因此,造假履历的短期利益远远不及其长期的巨大代价。
那么,该如何核实候选人的信息真实性?
企业仅靠面试时的打分很难完整评价候选人是否合适,而通过背景调查,包括各种背景、履历在内的过程性体现,企业才能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评估候选人的胜任力。
背景调查是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候选人进行全面审查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验证候选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还可以了解其专业资格及职业操守。此外,企业还可以与前雇主或同事进行联系,确认候选人提供的信息是否属实。
因此,背景调查不仅仅是一个核实资料的过程,更是一个判断候选人是否具备职业信用的重要环节。
对部分无中生有的优化,还损害职场公平竞争。如果失信收益高于失信成本而无人追究,就会进一步推动不良风气滋生。
或许短期来看,有些人可能侥幸过关,但长远视之,最终还是“自损一千”的做法。企业HR在招聘任何一个岗位时,都应当重视背景调查,防范胜任力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