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2日,方志敏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书记俞伯庆的“护送下”,从上饶集中营被押解到南昌,关押在蒋介石的军法处看守所。
虽然身陷囹圄,但是方志敏并没有向敌人屈服,他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继续战斗。
在监狱中,他撰写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等十多篇不朽文稿。
按理来说,共产党革命志士陷入敌人之手后,会受尽折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为何方志敏能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写出这么多著作呢?
全靠一个人。
“玩忽职守”的凌凤梧
方志敏的文稿之所以能够安全传送到监狱外,多亏了看守所代理所长凌凤梧。
正是由于他的“玩忽职守”、“勾结”方志敏,才为方志敏撰写文稿和传出文稿带来极大便利,也为方志敏在特殊环境下的斗争创造必要条件。
凌凤梧的父母是做布匹生意的商人,家庭条件较好。后来还考入浙江省立政法专科学校,是当时罕见的高材生。
1935年1月,凌凤梧在朋友的推荐下,成了国民党某看守所的代理所长。
方志敏此时已经被押解到看守所,没过多久被移至狱中“优待室”。
根据凌凤梧讲述,这个看守所规模比较大,里面有几十号统监房,和几十间不上锁的优待室。
优待室里居住的大多是国民党高级官员中的“军事政治犯”,和一些被政府认为“不法”的知识分子。
所谓的“优待室”环境比普通牢房好上许多,一日三餐也能按时供应,开水也随便取用。
但是相比普通囚犯,方志敏却要戴上一副十几斤重的铁链,也算是“格外优待”了。
方志敏居住的优待室,和凌凤梧的办公室距离很近。
每次凌凤梧深夜起床纠察,都会看到对面方志敏监房的电灯亮着,方志敏伏在桌子上看书写文章。
方志敏经常向监狱的工作人员和狱友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理念。
在和方志敏的几次谈话中,凌凤梧对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大为赞赏,也很敬佩他不为暴力所屈服的精神。
因为佩服,所以想要同情他,给予他生活上的照顾。
每每看到方志敏脚上那副十几斤重的脚镣,凌凤梧都觉得难受,但是他知道这样的手段不只是为了折磨“犯人”,更是防止他们越狱的手段。
为了减轻他的痛苦,凌凤梧多次向处长曹振飞要求,将方志敏被捕时戴上的十几斤脚镣卸掉,换上一副更轻便的脚镣,但是这个要求遭到了拒绝。
在多次要求更换脚镣无果后,凌凤梧私自将方志敏脚上十几斤的脚镣更换成四斤重的脚镣。
监狱的环境不比外面,尤其是为了折磨被关押的“犯人”,他们所住的监狱,环境破烂不堪,经常有各种蚊虫出入。
凌凤梧知道,方志敏每天都会写作,为了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吩咐监狱的人不要在他创作的时候打扰他。
他还指示同乡的高家骏做自己和方志敏的联系人,但凡方志敏有什么需要,都可以通过高家骏向自己转达。
他把蒋介石指示顾祝同对方志敏“劝降重用”的密电,从军法处偷出来秘密送给方志敏看。
一个负有监管重任的看守所长竟然频繁接近一名共产党的“重要犯人”,并且经常在深夜里密探,凌凤梧这样的行为自然瞒不过监狱的其他人。
所里的同事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军法处长曹振飞,曹振飞担心会发生什么大事,但他手上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这一切,只能先将他调回军法处担任书记。
又寻找了别的理由,将凌凤梧手中权力剥夺,虽名义上还是书记,但不过是个没有任何权力的闲人罢了。
方志敏在监狱中,影响了许多人,他们愿意帮助方志敏越狱离开这里。
但是想要从这里越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长计议。
他精心设计了一场越狱计划:写信请人交给上海中共地下组织,要求他们按照计划行事。
外面的布置准备齐全后,监狱里还需要有内应,越狱的计划才能万无一失。
方志敏让高家骏去寻找凌凤梧设法配合,凌凤梧对此深表遗憾,眼下他有心帮助,却也无能为力,但是凌凤梧承诺方志敏,一定会严守秘密。
凌凤梧虽然不在监狱就任,但是毕竟有一些可以用得上的人手,暗中叮嘱他们帮助方志敏越狱。
不过这场越狱计划,还是失败了,方志敏他们如此大的举动,自然瞒不过新上任的监狱长。
他向蒋介石禀告了方志敏越狱的事情,蒋介石只回复了几个字:“秘密处决。”
方志敏就义那天,军法处长在他的牢房里搜出他来不及销毁的写给凌凤梧的书信,和凌凤梧抄写给他的一纸密电。
书信上除了对凌凤梧的感谢外,还多了一句话:“倘若有生还那日,中国革命史将多添一页。”
军法处长知道蒋介石最恨的便是共产党,于是他将这些书信作为证据,将凌凤梧停职关押。
虽然后来有军政人员和知识分子联名担保,将凌凤梧救了出来,但国民党却将他革职并且“驱逐出境”。
凌凤梧和国民党脱离关系后,老家的房子也被日本人炸毁,先后辗转多地,他始终记得方志敏生前的忠告,没有再和昔日国民党的朋友们联系,反而是当了一名英语教师,过着低调不被人关注的生活。
一直到1951年8月,镇反运动的展开,凌凤梧才被群众“揭发”,再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
群众一开始认为凌凤梧与其他国民党人一样,参与迫害了方志敏的行动,但是组织多方调查后,却没有任何证据支撑这个说法。
面对调查时,凌凤梧甚至还拿出一张纸条,上面是方志敏写给他的内容:感谢木吾兄曾帮助自己更换了较轻的脚镣。
调查的同志看后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为何凌凤梧要替方志敏做这些事情呢?
一切还要从方志敏被捕说起。
被逮捕前后
1934年11月,担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带领部队北上抗日,却不想在皖南遭遇到国民党重兵围堵。
无奈之下,方志敏带着部队向东北方向撤退,可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并未停止,他们出动了7倍的兵力将红军围困在怀玉山区。
方志敏曾两次尝试带人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但是都未能如意。
他知道这一次是在劫难逃,晚上用烂树叶子铺在地上,思索着该如何脱困。
倘若这一次被逮捕,左不过就是一死,若是逃过一劫,还能再奋斗几十年。
想到这里,他反而轻松起来。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敌人,红军里竟然有人贪生怕死,将方志敏出卖,导致方志敏被敌人抓捕。
被逮捕后,方志敏清楚知道自己再难出去,但是什么时候会迎接死亡,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死亡,他并不畏惧,早在他从事革命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做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
一个革命者,牺牲生命,又算得了什么?
纵观历史发展,没有流血的革命,是不会成功的。
敌人抓到方志敏后,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将他押到蒋介石“赣东剿匪司令部”所在地上饶。
随后又将他押解到南昌,为了震慑当地百姓,让他们不敢和自己对着干,方志敏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街示众。
这样做无非是彰显他们的实力,告诉当地百姓,红军是不成气候的,但凡与他们作对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以此来瓦解人民的斗志,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斗争。
方志敏拖着沉重的脚镣,神情自若站在台上,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看着下面的百姓。那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感动了不少围观群众。
面对生死和信仰抉择的时候,方志敏选择了坚守信仰,但是这条路充满了荆棘。
一开始国民党还通过官僚政客或者方志敏的亲朋好友当说客,以高官厚禄和大好前途为诱饵,对他进行说服。
但是这些都被方志敏义正言辞地拒绝,他甚至还说:“朝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断然不会做的。”
面对诱惑的时候,方志敏始终不改初衷,坚持和敌人作斗争。
方志敏如此“不知好歹”的做法惹恼了国民党,他们将他关押到南昌绥靖公署军法处的监狱,单独关押。
这间囚室只能容下一个人,没有窗户,不见阳光,除了安静就是漫长的黑夜。
为了折磨他,每天给他的饭食都是掺杂着稗子、谷壳和沙石,除了“加料”外,饭食都是发霉没办法食用的。
就连每天洗漱饮用都只给两碗水,导致方志敏的嘴唇干裂,说话都带着刺痛感。
方志敏本来就有严重的肺病,敌人又拷打、鞭笞、毒刑并用,摧残着他虚弱的身体。
这样的折磨一直到凌凤梧的到来,才有所缓和。
与凌凤梧之间的交往
凌凤梧的办公室和方志敏很近,所以方志敏经常会通过监狱里的毛锦生,高家骏喊他来,与之交谈。
凌凤梧虽然为国民党做事,但也是乱世中无可奈何的决定,他与那些刽子手不同。
方志敏也看出凌凤梧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因此经常与他交流,了解他的情况,并且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凌凤梧,希望他可以迷途知返。
在他的不断影响下,凌凤梧开始同情革命,决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他谋取一些便利,减轻痛苦。
甚至凌凤梧还因为多次帮助方志敏,替他求情,被国民党以“通匪罪”囚禁,差一点失去生命。
凌凤梧虽然曾经是国民党的监狱长,但是他从未做过任何反革命的事情,也没有参与屠杀共产党人士,因此调查人员并未对他关押。
受命寻找烈士遗骨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为革命牺牲的英雄都被追认为烈士,他们的英魂有了归处,但是方志敏的遗骨却成了疑团。
为了能够让英雄早日安息,党和政府以及方志敏的家属们,都希望能找到英雄的遗骨,好让他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就连毛主席都多次提到方志敏,还亲自接见了方志敏的家人,鼓励他们要像父亲一样为革命做出贡献。
1952年,中央批示将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作公开发行,方志敏也成了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
中央决定为方志敏建造烈士陵园,以便后人供奉和追悼,可是方志敏是被国民党人秘密杀害的,就连他的遗骨在哪里都不清楚。
找不到遗骨,方志敏的烈士陵园就无法建造。
1955年,中共中央做出寻找方志敏遗骨的决定,毛主席也做出批示:“一定要找到方志敏同志的遗骨。”
作为负责寻找方志敏遗骨之事的刘少奇特意赶到江西省政府,成立了寻找方志敏烈士遗骨的调查小组,组长为方志纯。
方志纯是方志敏的堂弟,比方志敏小6岁,也是受到方志敏的影响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方志敏被杀害后,方志纯遵照堂兄遗志,继续创建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方志纯担任江西省委第一副书记。
中央决定寻找方志敏的遗骨,其实也是他多年来的心愿,但是方志敏牺牲了二十多年,想要找到当年他就义的地点,谈何容易?
刘少奇提议,与其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不如发动群众力量,这样能提高办事效率。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方志敏烈士遗骨寻找活动拉开帷幕,江西省政府通过报纸、电台和学校的宣传互动,鼓励大家提供线索。
从群众提供的诸多线索中,调查小组梳理出三条较为有价值的线索:
寻找当年为方志敏拍照的摄影师;
寻找当年为方志敏入殓的当事人;
方志敏是戴着脚镣牺牲的,他的遗骨中一定有脚镣相伴,这也是辨认方志敏遗骨的标志之一。
调查小组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当年为方志敏照相的摄影师,当提及往事,他还记忆犹新。
虽然和方志敏接触不多,但是在行刑前,他那无所畏惧,绝不屈服的精神感染到了摄影师。
摄影师还对方志敏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因为顾及到方志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国民党不敢公然行刑,只能在秘密的情况下对他行刑。
虽然方志敏被敌人折磨得不成样子,瘦骨嶙峋,但是他那双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坚定的光。
摄影师当年是被国民党人强行拉到刑场拍照的,因为心中的抵触,他也是敷衍了事,对当时的情形没有太留意。
并且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他只能确定方志敏遇害的地点在下沙窝,具体位置他实在记不清楚。
调查小组又找到当年为方志敏收殓遗体的两位老人,两位老人交代他们当年确实埋葬过几位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的人,但是具体身份不清楚。
他们也曾猜测过或许埋葬的是共产党人,只是不清楚名字。
两位老人带着调查小组去埋葬点挖了许多地方,但是什么也没有找到。
骸骨背后的忧伤
虽然寻找方志敏遗骨的事情陷入僵局,但是调查小组的人并未放弃,终于在1957年春天,他们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江西化纤厂在南昌下沙窝工地挖到了一堆骸骨,一副脚镣,只是不清楚是否就是他们一直寻找的方志敏烈士的骸骨。
下沙窝曾埋葬过许多共产党人的遗体,按照当时的规定,“犯人”行刑前都需要戴着脚镣行刑,因此这些遗骨也可能是其他革命烈士的。
调查小组接到消息后立刻赶赴现场勘察,经过专家们分析,这意外挖到的79块骸骨很有可能是他们苦苦寻找的方志敏遗骨。
为了确认这79块遗骨的身份,方志纯想到了当时担任绥靖公署军法处监狱长的凌凤梧。
或许他最清楚,最能分辨出这些骸骨是否属于方志敏。
当天,一份以江西省政府名义发出的急电到了浙江东阳北麓中学,希望凌凤梧能火速赶至南昌,对脚镣进行辨认,并且请他讲述方志敏烈士在监狱的事迹。
当凌凤梧心情沉重地托起那一副锈迹斑斑的铁链时,他先是仔细观察一番,确认铁链的模样和重量都和他当年为方志敏更换的无误后,他又仔细用衣袖擦拭铁链上面的锈痕,露出上面的几个数字,每一个“犯人”戴的脚镣都是有标号的。
当再三确认数字后,凌凤梧终于认出来这副铁链正是当年方志敏戴的那副!
一瞬间,他和方志敏往日的彻夜长谈涌上心头,想起当时方志敏的那些言论,他泪如雨下。
情到深处自然浓,凌凤梧的悲伤传递给在场的其他人,他们也都禁不住失声痛哭。
虽然有凌凤梧的确定,但是为了进一步确认身份,调查小组将这79块遗骨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一个特制的木箱中,送到江西省公安厅法医室鉴定。
江西省公安厅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青年法医张伟纳,张伟纳也是一位烈士的后代,对革命先烈有着特殊的情感。
他自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方志敏英勇就义的地方濒临赣江,是一片草木不生的荒滩,因为江水的浸泡,这里土质潮湿,尸骨也呈现棕褐色。
张伟纳根据土质的情况推断,这具尸骨埋葬的时间应该有20年左右,和方志敏牺牲的时间差不多。
除此之外,他多次询问方志纯、缪敏、凌凤梧等方志敏的亲朋好友,向他们打听方志敏生前的身体情况。
听说上海市公安局法医室的鉴定技术较为先进,张伟纳马上请示领导前往上海。
方志敏身高大约为180厘米,戴着脚镣的胫骨长度,根据公式计算后,也与方志敏身高相符。
通过胫骨,他也大致推算出死者的年纪和方志敏符合。
经过上海市公安局法医的多次鉴定,挖掘出来的79块遗骨里只有9块是属于方志敏的。
1957年12月28日,张伟纳将确定好的9块遗骨交给司法部法医研究所,让他们做进一步确定。
经过专家们的仔细研究,他们宣布这9块遗骨确定就是方志敏的遗骨。
得到他们的结论后,张伟纳将方志敏的遗骨和其他烈士的遗骨分开装在不同的木箱中。
并且将上海市公安局的鉴定报告向江西省政府做了汇报。
江西省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中央禀告,中央也批复了安葬方志敏烈士遗骨的决定。
迟来的安葬
不过较为惋惜的是,当时国家发生了重大的自然灾害,以至于百姓都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
国家也是财力匮乏,捉襟见肘,根本无力为方志敏烈士安葬,只能将这一计划暂且延后。
一直到1977年8月6日,在方志敏烈士殉难42周年的特别日子,江西省政府才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党组织和不少国家领导人、江西省各界人士为方志敏烈士敬献了花圈。
方志敏的陵墓修建在南昌城郊外的一个山岗的半腰上。
陵墓面对滔滔不歇的赣江,背负延绵不尽的青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用以安葬方志敏再合适不过。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烈士终于可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