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积重难返,病入膏肓,无力回天。

王朝的灭亡有很多种原因。

有的因为暴政而亡,比如秦隋。

有的因为军阀割据,比如汉唐。

有的因为外族入侵,比如辽金宋。

有的因为农民起义,比如明。

有的因为外国入侵,比如清。

当然,有的王朝灭亡是叠加多个因素,比如汉唐,既有农民起义,还有军阀割据。还有的灭亡原因是因果相延,比如秦隋,因为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

但把这些表象因素都抛开,会发现历代王朝灭亡都有一个本质因素——缺钱。

一个王朝从建立到运转,时刻离不开钱。

有钱才能雇佣官僚管理国家,有钱才能豢养军队保护国家,有钱才能让帝王的江山稳固。

历代王朝开业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搞钱。

封建王朝的财源主要是土地税和人头税,耕地越多意味着人口越多,所以平原地区是王朝控制的核心。

比较有名的就是华北平原(所谓的中原地区)、关中平原、成都平原、两湖地区、长江下游地区,这些地方都是平原,地势平坦,利于耕作,能养活更多人口。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税的比重越来越大,宋朝开始,商业税的规模就远超前几代。

到了清末,鸦片战争战败,清朝被迫开关,国际贸易陡增,关税又占了大头。

不管是土地税、人头税,还是商业税、关税,都是王朝的重要财源。

王朝有了钱才能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而到了王朝末期,基本上都缺钱,没有足够的钱去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

那么钱都去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更多的财富被创造了出来,按理说王朝也会更有钱才对,但是王朝的税收却与财富的增长成反比例。

被创造出来的更多的财富没有进入王朝国库,也没有进入广大百姓的口袋中,它们被少数阶层给瓜分了。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观点:私有制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他说:如果你的财富不是你的,你还会努力吗?如果你的儿子不是你的,你还会养他供他上学吗?如果你的老婆是公用的,你还会珍惜吗?私有制构成的私有观念,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是人类道德的基础,也是自然的法则。

约翰·洛克的观点基本上解释了财富为何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私有制的实行,让财富聚集成为了可能,在人性贪婪的加持下,财富会源源不断的流入少数人的口袋。

封建王朝虽然是家天下的模式,但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非生命实体,它和私有制恰好是对立的。

封建王朝属于公有制模式,但它很难持续收集财富用于公共支出。

在王朝初期,百废俱兴,王朝内部更团结,有足够的人力去实现财富收集,然后再用于公共支出。

等到王朝进入中晚期,它丧失了聚合力,无力再去收集财富。

如果此时能够有一个君主或者权臣励精图治、重振朝纲,那也能实现王朝中兴。

比如汉朝的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唐朝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宋朝的元祐中兴;明朝的弘治中兴、万历中兴;清朝同光中兴。

但中兴只是制度层面的修补,不是制度的彻底革新,它无法解决土地集中的问题,王朝只是暂时被灌入了一口参汤续命,它还是不可避免的要走向灭亡。

到了王朝末期,这个躯体已经病入膏肓,连参汤都没得喝了。

崇祯比历史上大多数庸碌无为的帝王都要勤奋、都要有作为,但面对这个烂摊子也无力回天。

崇祯的国库收不上来钱,可王公贵族和江南士绅却个个富的流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私有制决定钱会流入少数阶层,人性决定少数阶层不会把钱拿出来救济国家。

底层百姓无钱纳税,王朝收不上来税,少数富裕阶层坐视不管,即使他们和这个王朝在同一条船上,也宁愿跟它同归于尽。

明末的藩王哪个不富的流油,但他们有谁肯拿出来助大明朝渡过难关?一个都没有。

他们最后被李自成、张献忠和清军当成年猪杀,也不曾后悔半分。

清末的王爷们和明末藩王也没有什么不同,大清眼看就要亡了,庆亲王奕劻还一个劲的捞钱。

王爷都这样,那些贵族、文武百官、豪绅地主更是一个劲的捞钱。

这些人积攒的钱财,大部分都会被新王朝抢了去,但他们还是不死不休。

翻遍史书,这个循环一直在上演,可就是没人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