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陕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文为小渔陕南秦岭探秘之旅的第九篇内容。前文提要:秦岭无人山沟,像极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密林深处竟藏着如此秘境

中国自古就有隐逸文化,从陶渊明修篱种菊、归锄南山开始,隐士们的山居生活总被人们寄予了某种诗意、美好的想象,令人心向往之。

陶渊明归锄的“南山”并非今天的秦岭终南山,但倚靠着帝都长安的秦岭终南山一带,自古便是隐士的天堂。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名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人来秦岭寻找终南山隐士,并将他的寻访过程出了书,名叫《空谷幽兰》。从此,“终南山隐士”便成为一种穿越古今东西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人人仰慕秦岭终南山隐士,那你知道真实的秦岭山居生活又是什么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看过某家媒体的报道:时至今日,隐居在秦岭终南山一带的隐士人数超过了一万人。数据的准确与否我并不清楚,但在秦岭探秘的过程中,确实在许多无人深谷中遇到过隐士们居住的茅棚房舍。之前我也写过一篇在西安秦岭左臂峪内偶遇隐士的游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西安秦岭穿越,无人深谷偶遇终南山隐士,生活和大多数人想的不同

不过相比隐士,徒步秦岭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还是居住于此的普通秦岭人家。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许多秦岭人家已经搬出大山,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子散落在深山沟谷之中,虽然也是一道独特风景,但到底少了些烟火气息。于是,当我们在陕南留坝九子沟的深处,远远看到一座冒着袅袅炊烟的房舍时,是十分惊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子沟位于留坝县留侯镇月九村,是一条全长大约八公里的秦岭沟谷。去年,这里才通上了水泥路。于是沟内还保持着秦岭沟谷的原始风貌,植被丰富、生态良好。

我们原本是为了寻访九子沟半山坡的一处孔明寨古栈道而来的。陕南的留坝,与关中宝鸡的凤县、太白县相接,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曾在这里留下了诸多人文遗迹。据说,从九子沟翻秦岭而过有一条到宝鸡凤县的小路,十多年前很多老乡还走过这条路。

还没有找到孔明寨古栈道,我们先被沟内一座独户小院吸引了目光。这也是进沟4、5公里,我们遇到了第一户秦岭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大家经常行走秦岭,会发现秦岭山地的传统民居建筑是“黄泥墙、黛瓦顶”的老房子,掩映在蓊郁的秦岭山林之中,是一种朴拙、简约又极富生活气息的原始美。

九子沟深谷里散落着的房舍,依旧保持着秦岭山地原始的建筑风貌。这也是令我们“第一眼心动”的原因所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人杨(音)大叔刚好在家,见我们拿着相机拍照,一边不好意思地说“乱得很,乱得很”,一边邀请我们进屋看看。

哪里乱呢?明明收拾得非常干净,院子里一尘不染,东西虽多且摆放得整整齐齐,甚至连牲口住的圈窝都能看出是精心收拾过的样子。

秦岭人家的朴实、勤劳和热情,每一样都令我们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杨大叔闲聊,得知他的这院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冬暖夏凉,住得舒服!”杨大叔告诉我们。

实际上秦岭山地的夯土墙民居,是殷商时期就有的“版筑法”建筑,这种建造法采用木模固定,在其内填土,最后用木锤逐层夯实,体现了很高的结构学原理及技术要求。因为黄土的特性,既能防冷、防火,又能隔热、隔声,所以冬暖夏凉,极具古人智慧,也才能延续几千年之久。

我们现在在秦岭里见到的一些砖瓦房、白墙面,也都是近些年建设新农村、美化环境之后的事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大叔家门前种着的几亩西洋参,这是留坝特色农产品,每年能盈余些钱。院子里散养着鸡、鸭、鹅,二层梁上晒着玉米棒子,房檐下的竹笼里是新采摘的豆角,烟囱里冒着炊烟……目之所及,都是生动且鲜活的秦岭山居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大叔家的小院四面环山,周边没有邻居,他的兄弟住在离这里几公里的九子沟的更深处。独门独院,真真一处背倚秦岭、满目青山的居所。

在厌倦了城市喧嚣的现代人眼中,这或许是一种“把日子过成诗”的生活;但在山里人心中,日子就是日子,哪又有那么多诗情画意呢。如果是你,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住上多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