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中有粉丝提到了这样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W君的回复是:“很难办。”今天,我们就具体展开说说:为什么研发射程千公里以上的空空导弹是如此困难,甚至在很多方面“几近”不可能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理解其中的技术难题,首先需要明确导弹射程的基本原理。空空导弹的射程主要取决于燃料容量(容积)、推进技术和飞行轨迹。现有的远程空空导弹,如我国的霹雳-15、美国的AIM-260和俄罗斯的R-37,已经可以达到200至300公里的射程。然而,要将射程扩展至一千公里以上,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燃料量或采用更强劲的发动机,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设计问题,包括飞行姿态控制、导航精度、目标识别与制导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弹在高空飞行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空气稀薄导致的舵面效率降低。要知道,大部分空对空导弹的翼面并不提供升力,仅仅是气动舵,普通的空气舵在高空的稀薄大气层中难以产生足够的气动控制力,因此要在数百公里的高空路径内保持飞行姿态稳定,导弹可能需要使用燃气舵或姿态控制发动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类控制装置通过喷射高温气体或利用小型姿态发动机来改变飞行角度,以确保导弹能够在飞行过程中不断调整轨迹、修正偏差。然而,这种不断的姿态调节会大大增加燃料和控制装置的需求,使得导弹的体积和重量急剧上升,不仅增加了研发难度,还极大限制了导弹的机动性和打击精度。

即使解决了姿态控制的问题,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导航精度仍然是一个严峻挑战。当前的卫星导航系统(如GPS)虽然广泛应用于现代武器中,但对于这样一款高速、长距离飞行的导弹来说,GPS信号的分辨率远不足以支持其精确导航。GPS系统在设计之初并未针对超高速飞行器,因此在导弹速度达到1500公里每小时以上时,GPS的定位精度已大幅下降,几乎无法提供有效的方位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导弹必须依赖惯性导航、星空导航等技术,利用星空或惯性设备测量自身的姿态和位置。然而,这些导航技术之间存在不同的坐标参考系,需要极高的计算精度来实时修正。导弹、卫星和目标之间的信息更新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导弹偏离轨迹,增加了命中目标的难度。

此外,敌方的机动能力也使得超远程空空导弹的打击效果更加不可控。千公里射程意味着导弹即便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也需要超过十分钟才能抵达目标区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敌方飞行器完全有充裕的时间改变飞行方向,甚至迅速离开打击区域。考虑到现代战斗机的灵活性和飞行员对来袭导弹的警觉,超远程导弹很难确保在目标频繁机动的情况下依然精准命中。这也意味着,虽然导弹的射程足够远,但时间延迟和目标的不可预测性使其难以发挥预期的战术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确保命中率,理论上可以通过实时数据链将目标的最新位置反馈到导弹中,以调整其飞行路径。然而,导弹在长距离飞行过程中会遭遇敌方的强力干扰,通信链路容易被截断或扰乱。即便数据链能够稳定工作,超远程导弹依赖地面指挥中心、卫星或预警机的引导,其打击时效性依然受到制约。这些复杂的技术限制,使得实际操作中超远程空空导弹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远不如看上去那样具有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在上世纪曾提出“武库机”概念,试图将波音747客机改装为大型导弹平台,提前向战区发射导弹,为前线战斗机提供火力支持。然而,在实战演练中发现,武库机与前线战斗机以及导弹之间的通信链路难以保持稳定,尤其是在战斗机需要实时将目标信息传递给武库机时,通信延迟和信息传输效率严重影响了作战效果。这一“设想美好、实战受限”的战术构想最终被搁置。而近年来,美国再次尝试复活这一概念,提出在B-52或C-17等大型飞机上搭载空对空导弹或巡航导弹,以支援战斗机作战,但也仅限于较短距离的支援,并未能在超远程打击领域获得实质突破。

除了技术上的种种难题,超远程空空导弹的研发和部署还面临着成本和资源的巨大压力。要实现如此复杂的推进、制导和通信系统,导弹的研发成本必然大幅上升,而高昂的费用并不一定能带来显著的战术优势。与传统的空空导弹相比,超远程导弹的开发和生产预算极为庞大。面对有限的军事预算,各国不得不仔细权衡是否优先发展这种昂贵的导弹,尤其是在其战术效能仍存疑的情况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了超远程导弹的研发,距离并非空战中唯一的障碍。飞行时间带来的延迟在空战中是致命的。在导弹抵达目标区域的十几分钟内,战场态势可能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敌方战斗机可能已飞离导弹预设的打击点,或者完成了躲避机动。这种不可控的延迟因素,使得超远程导弹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巨大的战术挑战,尤其是在空战中的动态环境中,导弹的预期打击效果可能难以实现。

要知道这种东西——下面图片最大的一枚,型号是40N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射程才只有380公里,而重量就来到了1.8吨。对比PL-15吨300公斤的重量这已经不是一个级别的产物了。当然了40N6从地面发射,需要从0起步的速度也需要更多的火箭燃料,但美国改了一批面对空的“标准”导弹,叫做AIM-174B。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战斗机上挂载,常规的120公里射程的AIM-120和它比起来就已经是孙子辈的存在了,这货射程才只有240公里……安装这个算法你来想想,射程1000公里的空对空导弹尺寸是什么样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上图这玩意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这样搞才靠谱。

尽管如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远程空空导弹的研发前景依然存在。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电子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无人机充当中继平台,战斗机可以在更远距离上发射导弹,并利用无人机在中途调整导弹飞行轨迹,延长作战半径。同时,结合更加先进的导航系统和抗干扰通信技术,或许可以部分克服当前的技术瓶颈,为空军提供更灵活的打击手段。

研发射程达千公里的空空导弹虽然在技术上充满挑战,但在未来的空战需求中仍可能发挥独特作用。只不过,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这种导弹面临着推进、导航、通信等多重限制,尚不足以大规模部署。然而,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突破,超远程空空导弹有望在高强度冲突或特定战术场景中实现其潜力,成为改变空战格局的重要武器。不过,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距离这一理想的实现,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军事领域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最优解”,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为了达成一个特定的军事目标或者性能指标,往往都会趋近于某个特定的数值,这个数值基本上就是这一代甚至下一代武器性能所能达到的天花板。目前最接近“天花板”的武器就是咱们的霹雳-15,射程达到了300余公里,继续PL-15的路子研发或许可以有10-20%的提升,是有可能的。但要是从300公里提升到1000公里以上的200%的提升就有点不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