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昨天,我身边最后一个已婚的朋友阿念也离了。
要知道,三个月前我才飞到南昌去参加她的婚礼。那时,她站在新郎旁小鸟依人,笑意盈盈。才几天光景,就已物是人非。
“仿佛做了一场梦。”阿念苦笑。
我问她,“怎么认识这么短,就决定和这个男人结婚?”
“我都奔四了,再不结婚感觉这辈子就完了……”
常有人觉得,我们活着一定要图点啥。也许是婚姻,也许是事业,或是其它……否则,就要被虚无感、孤独感淹没了。
蔡崇达的《命运》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心里真的有一片海,一直在翻滚着,而自己的魂灵如果没有一个重重的东西去压住——类似压舱石的东西,只要某一刻某一个小小的情绪的浪过来,魂灵就会被这么打翻,沉入那海底去了。
如果说人生需要“压舱石”,那么你的“压舱石”究竟是什么?
当婚姻成为救命稻草
有人把婚姻和男人当成了“压舱石”。
比如,我朋友阿念讲述自己闪婚时,是在一种很慌张的状态里。
“在我们这边,结婚都特别的早,身边的姐妹都是30岁之前把自己嫁了。
我这种在家属于剩女,父母总是催,我自己也抬不起头,每次下班回家总是一个人,很孤独,很窒息,当前夫出现想要跟我结婚时,他成了我的救命稻草……
我们认识13天就闪婚了。本以为会很幸福,我可以在36岁时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家,有个可靠的人儿。
结果,婚后第三天,我们就发生了矛盾。再后来,他父母来我家要闹离婚,他也完全换了副嘴脸,到最后连离婚也是他提的……”
男人、婚姻=救命稻草?
我疑惑于这个逻辑。但贴近她的感受会发现,男性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性,确达到了生死攸关的级别。
她的梦境中,也能找到一些线索。
在阿念的梦中,“我常常被绑在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白炽光非常亮。
有个女人来抽我的脊髓,我死命挣扎却挣脱不了,后来我的脊髓就被人抽走了,好痛,针尖刺进来的那种……
我尖叫喊爸爸救命,可他从来没出现过……”
梦境,是通往潜意识的语言。如果能够深入地理解,会发现人格的重要密码。
阿念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在家庭系统中也没有承担起“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母亲控制欲极强,无法忍受分离,“失去”丈夫的女人便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女儿身上。
高浓度的母女关系,长期被控制的吞没感,让她非常窒息。
为什么梦里的阿念,会被一个女人抽“脊髓”?
因为这个下手的女人,是阿念内化的母亲——一个控制力极强,不允许女儿做自己的女人。
而被抽走的“脊髓”,则象征着阿念被毁损的人格独立性与自体完整性。
“那种感觉太恐怖了,你的吃穿用度,小到怎么上厕所,穿什么颜色的袜子,大到读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选什么男人结婚都必须听她的;
我28岁了她还会半夜摸进我的房间看我是不是安全……”
为什么阿念会在梦里尖叫喊爸爸救命?
因为在童年的脚本里,父亲的出现,可以分走母亲一部分的注意力,给长期处于吞没状态的自己一点松动。
“是窒息时的一口空气”。
内化这样的家庭系统,长大之后的她,一方面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内在价值观,只能认同来自母亲和家族“女性30岁前不结婚就一无是处”的古老认知,同时她也挡不住外在的催婚,情绪上十分焦虑紧张。
而另一方面,她没有建立独立的自体,没有足够的内在力量组织好一个人的生活,无法寻找到有价值感的事业和兴趣爱好,很容易感到孤独、窒息,只能依赖于男性用婚姻来拯救她,就如同儿时渴望父亲将她从母亲那儿救出来一样。
然而,童年的水,解不了今天的渴。
当我们自己的人格有漏洞,无法依靠自己站立,哪怕是最后找到男人结了婚,大概率也是得不到尊重和珍惜,在痛苦的婚姻里煎熬却没有力气结束它。
你看,作为“压舱石”的男人和婚姻,最后还是翻船了。
当孩子成为理所应当
人生海海,我们历经半生,将所得一一于行驶的船身上加重。有时,那理所应当的重,是孩子。
一个家庭系统排列的课程里,我曾认识一位张女士。
她48岁,单身,有一个刚上大学的儿子。儿子三岁时,前夫在外面有了女人,她一气之下带着儿子离婚,一个人创业开店卖麻辣烫,把儿子拉扯大。
这些年,母子之间感情一直很好,儿子和她无话不谈,但有些东西随着儿子去外地上大学之后有些不同了……
“我儿子小的时候很依赖我,总是粘着跟我说好多学校的事,但那时我要开店很忙,总是顾不上他。
现在他上大学了,家里生意也稳定,店里请了人手帮我,我有时间陪儿子了,但他却开始疏远我了。
电话一星期都没一个,有时我给他发信息也不回,给他打电话,不是跟同学在打球就是在参展,我知道孩子大了也忙,但无论如何打个电话的时间总有的吧……”
张女士说起这些时,脸上是一种异常痛苦的表情。
这种异常,让人感觉到某种扭曲。
似乎在她的表达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空巢妈妈,在抱怨飞走的孩子。
还藏着一个女人,在忿恨、控诉,抛弃、背叛自己的“那个男人”。
当导师跟进她的情绪感受时,被抛弃、被嫌弃、愤怒、悲伤,是她所体验到的复杂感受。
“你觉得儿子的变化是和什么有关呢?”
“我老了不中用了,被嫌弃了呗。”
“你希望儿子怎么样跟你相处呢?”
“两三天一个电话总可以吧,他离我这么远,想见都见不到。”
从现实层面来讲,一个刚上大学的孩子,世界正向他充分地展开,他会投入到学习、交朋友、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去做一些自己的一些事情,这是孩子在成长中的正常需要。
孩子无法和母亲保持两三天一次的电话频率,和他成长节奏和内在需求有关。
母亲却感觉到这是一种背叛、嫌弃,无法接受,甚至产生了内心冲突。
为什么?
一方面,十几年的单亲妈妈生活,儿子是母亲生活的全部重心。
要养育他,操心他的身体、学习、交友。换句话说,孩子成为了母亲投注生命能量的重要(甚至是唯一)对象。
另一方面,从家庭系统排列的角度来看,在单亲家庭或者男性在家庭中不在场时,母亲和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伴侣关系;
在这样错位顺序里,母亲会无法接纳孩子的成长,否认孩子有自己的需要。
抓住孩子,成为了母亲抵抗人生的无意义、面临衰老、孤独、甚至死亡焦虑的一种工具。
可是,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走向成长、独立、组建自己的家庭。
把“孩子”当做“压舱石”,失控、丧失、受挫也是母亲们无法避免的结局。
寻找真正的压舱石
有人将婚姻作为压舱石,后来船翻了;
有人将孩子作为压舱石,后来孩子走了;
也许还有人将事业作为压舱石,后来TA退休了;
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压舱石”,似乎都不够有分量,能够镇住灵魂在黑夜的海洋穿行时翻起的情绪浪花。
那么什么才是你人生真正的压舱石?
我相信,那应该是一个稳定的自我内核。
女友森43岁那年,和交往了五年的男友分手了。在我看来,那个男人极其宠爱她。
知道她喜欢吃美食,就带她去尝试各种米其林餐厅;知道她喜欢旅行但不爱做攻略,就带着她每年去一个国家。
“为什么提分手?”我很好奇。
“我是个坚定的丁克,但他很爱孩子。虽然他说尊重我,但每次在路上看见孩子他的表情都温柔了。我不愿意他妥协,也不愿意伤害他,冷静思考了一年,做了这个决定。”
“痛吗?”
“怎么不痛。尤其是分开后,才更体会的到他对我的好。”
“那你是怎么疗愈自己的?”
她笑笑,“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一段亲密关系的结束会动荡到很多的内在情绪,她会顺气自然地去觉察它们,识别它们,和那些“悲伤”“愤怒”“孤独”对话。
她建立足够稳定的独立认知价值体系,不依赖于外在的评判,不认同女性的价值和婚恋、生育进行绑定。
女性的自我价值,我自己说了算!所以,无论有没有亲密关系,她的自尊自信都十分稳定。
虽然失去了一个宠爱自己的男性,但她有足够多滋养性的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补给。
一份经由探索寻找到的有价值的事业,一群在事业上共同成长的伙伴,聊得来的多年老友,心爱的小猫,还有丰富的兴趣爱好。
她的内核深深地扎根于地面,根系深入土地数十米深,枝干挺立遒劲地向上生长。所有的轻风山岚都是滋养,所有的阳光雨水都是资源。
这样的女性,她足够爱自己,内在的小孩被内在成人用心地照顾、保护,于是释放出蓬勃的生命能量。
于是,她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人生压舱石。
结语
我曾在博物馆中看见一些石雕人像和兽像,被作为商船压舱石的首选。
我们人生压舱石的建立,同样也需要寻找和探索,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一方面,它需要我们学习和痛苦相处,而非痛苦一升起就依赖他者来填补漏洞。
比如,学习去了解和识别它们,是悲伤、愤怒还是恐惧?它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想要对你说什么?
比如,学习去改变痛苦情绪的频率和强度,去做一些现实检验,去解决问题,或者是练习正念。
再比如,允许你的成人部分去接管照顾你的内在小孩,去倾听和满足TA的所有需要。
另一方面,它需要我们积累自己的内在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格内核。
比如,每天做一件让自己愉快的事情,去寻找重要的事情,积累正面的体验;
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建立规律的作息,这些自然节律会内化成稳定的框架;
再比如,不断地学习、自我成长,逐渐划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建立独立的自我价值体系,积累内在的勇气与力量。
这些东西在你心灵世界的硝烟战场,金戈铁马,黄沙百战所一点一点长出来,任凭谁都拿不走。它一路护佑着你,任凭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所以说,亲爱的,那份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都是你应得的。
*本文由无限延伸的三角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姝璇
副主编 | 花花
总编辑 | 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