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秸秆将不再成为农民的“累赘”。
在广袤的田野上,秋收之后留下的秸秆曾是农民眼中的“累赘”,而焚烧秸秆则成为许多地区秋冬季节的一道独特“风景”。
然而,这种看似便捷的处理方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环境危机。
对此,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主任李洪强认为,破解秋冬焚烧秸秆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发展科学技术、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大执法力度等多措并举,我们可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秸秆资源化利用体系,实现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文史博览·人物》(以下简称人物):一直以来,不少农民认为秸秆焚烧既能消灭病菌和害虫,又能让草木灰中的钾回归土壤,还不用花费多少经济成本,是一种肥沃土壤的好方法。是这样吗?
李洪强:关于秸秆焚烧,农民朋友可能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总的来说,它带来的坏处比好处多。病菌和虫卵可能同时存在于秸秆表面和土壤中。有研究表明,焚烧秸秆可以杀灭一些常见的农作物害虫,但土壤中的病菌或者虫卵却不一定随之杀灭。
虽然焚烧后的秸秆变成了草木灰,含有大量钾元素,是天然的化肥原料,但焚烧对土壤肥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秸秆焚烧会降低0-5cm表土层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活性,还会显著降低土壤水分含量,进而使团粒化程度下降,加重土壤板结,降低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这样一来,土壤肥力不升反降。
人物:目前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难点在哪里?
李洪强:长期以来,农民对秸秆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用途径。
一方面是由于收集储运难度大。不同农作物的堆积密度不同,长距离运输效力低,致使农作物秸秆的收集和运输成本加大,经济效益低,导致农民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是利用技术不足。目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相对分散,使得各个行业对秸秆的资源利用的技术投入也分散,导致各项资源化利用技术得不到完整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一些秸秆还田技术的研发不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种植模式,缺乏实用性。
人物:您的团队在农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方面已有多年经验,目前的新技术能实现秸秆变废为宝吗?
李洪强:目前来说,农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能源化与资源化。能源化主要是用于直燃发电、制备可燃颗粒、气化制备生物质燃气以及热解制备各类油品等,这些技术都很成熟了。但除了在北方集中供暖地区,制备可燃颗粒集中供热能够实现基本经济平衡之外,其他技术依旧处于示范工程阶段。
我们目前在技术研发上取得的进展是在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固废制备生态功能型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的技术以及成套装备,已经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从技术到工艺的转化。
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将秸秆等农业固废制备成生态肥料还田,不仅能够替代有机肥、传统化肥,且成本更低,同步解决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是全新一代功能性肥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如果该项技术能够得到广泛应用,那么老百姓也能将秸秆卖到一个相对实惠的价钱,真正地变废为宝,助力乡村振兴。
人物:您对破解秋冬秸秆焚烧难题还有哪些建议?
李洪强:首先是要加大政策支持,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政府可参照粮食直补模式,对采取离田方式处理秸秆的农户,按实际田亩数给予一定补贴;对有能力开展资源化利用的企业,按收购加工量给予相应补贴,培育秸秆买方市场,增大秸秆回收利用的市场空间。其次是要发展科学技术,拓宽秸秆利用渠道。通过科技手段,开发秸秆发电、秸秆饲料等新型利用方式,提高秸秆利用率。同时,加强对秸秆还田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再就是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焚烧秸秆行为。通过基层网格员与广大民众的参与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焚烧秸秆行为。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秸秆将不再成为农民的“累赘”,而是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