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的守军被歼灭,顿巴斯全城被攻占,两万五千的守军选择投降,总司令逃回了本国,俄军持续推进,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前线正逐渐朝着以往仅局限于战壕战的方向延展。即便不太愿意做出过多的预测,但相信在其他方面也将会有进展。
当下顿巴斯地区的情形,极有可能在扎波罗热地区再次出现。而这一切远远不是终点。
任何处于一战时期的军事指挥官都会为如今俄军所运用的精准航空炸弹而不顾一切。他们甚至甘愿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换取一个废弃的系统,只为能够使用它。那么,针对顿巴斯地区那些在战前人口处于两万五千至五万之间的小城市。
无人机和双翼飞机在功能方面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现今,无人机由后方的操作员进行操控来执行任务;而在一战时期,飞机上的飞行员和观察员则直接坐在飞机上,通过双筒望远镜来观察下方。反炮兵雷达的初始形态也在一战时期出现,当时人们尝试依据炮声来确定火炮的位置。在战争末期,无线电侦察也开始初露锋芒。那个时候还不存在现代的战略卫星侦察技术。
从那个时候开始,现代武器在射程和精度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在规模上,它们却受到了一战时期条件的限制。在一战结束的时候,任何一方都能够轻易地在十至十二公里的战线上部署三百至四百门重型榴弹炮。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都曾经承诺制造数百万发子弹,可如今欧盟却难以兑现这样的承诺。对于乌克兰而言,这毫无疑问是杯水车薪,毫无作用。任何处于一战时期的军事指挥官都会对此感到迷惑不解。
自那时起,战术并未有太大的改变。在一战结束时,几乎所有突破前线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趋于完善。不过,由于当时杀伤手段的局限性,无法以高精准度和高破坏力去摧毁敌方后方的目标,特别是距离前线十至十五公里的区域。
虽然铁路炮或者海军炮能够覆盖这一区域,但是炮弹能够击中距离野战仓库或者营地一百米的地方就被视作不错的战果。那时的航空兵也尚不具备将打击力量延伸至十至十五公里后方的能力。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如何组织一百架飞机,每架投下两枚重达一百公斤的炸弹。而如今,双方都能够精准打击敌方后方一百公里的目标。
即便是这个十至十五公里的后方区域,对于一战时期的参与者而言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特别是在英国对索姆河的进攻当中,人们发现进攻德国桥头堡的步兵部队在自身的战壕和后方的纵队中遭遇了灾难性的损失,原因是德国炮兵对他们展开了猛烈的炮击。
两支军队都不得不将部队分散成更小的单位,以降低损失。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由于技术的进步,这种比较方案如今能够用更少的兵力来施行。在一战时期,如果有一百人被安排到某个地方进行突击,这会被认为是大规模的兵力调动。而当时德国突击营占领敌人的连和排桥头堡时,通常要投入五百至六百人的兵力。五万守军被歼灭,顿巴斯全城沦陷,两万五千守军投降,总司令逃回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