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小学生用“栓”字造词“栓Q”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作为一名关注教育和语言发展的自媒体人,我对此表示深深的不解和担忧。

我不禁想问:我们的孩子们怎么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留下的语言魅力,难道还抵不过这些昙花一现的网络烂梗么?如果我们再不加以管理,是不是孩子们连怎么好好说话都不会了?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在校园中,类似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比如“芭比Q了”、“YYDS”等等,都已成为了学生们日常交流的常用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用语,且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这些用语“很酷”,甚至认为使用这些词汇可以让他们显得更“时尚”。

甚至,这种现象正在逐渐影响到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他们已经分不清什么场合该用什么表达方式了,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竟然也将网络用语当作正式用词回答题目。

之前就有武汉市一小学语文教师周果(化名)反映自己在批改学生小朗(化名)的作文时,就在文中发现“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这种完全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果叫来小朗询问情况,孩子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表示:同学们交流时经常这样说。

无独有偶,近期就又出现了,让学生用‘栓’字组成,学生组出了“栓Q”的相关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很多的语文老师们都反映,由于学生不能正确分辨网络用语的使用场所,导致自己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纠正学生的基础用词,而不是教授他们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语言知识。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做什么?难道我们要让孩子们在“栓Q”的世界里迷失自我吗?

我认为网络用语的泛滥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网络用语往往内涵空洞,语义歪曲,用词用字极不规范,且低级趣味盛行。

例如,“厚礼蟹”是英文“holy shit”的音译,意为“天啊”,通常带有贬义;“绿茶×”则用来形容那些外表装无辜但实际上心机重重的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用语的流行,反映出一种对语言规范的漠视,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们的价值观。

面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教育部门必须坚决出手,加强监管,明确网络用语的使用场景,禁止这些烂梗出现在正式场合。

学校应当设立明确的语言规范,引导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规范的汉语,而不是随意模仿网络用语。

家长们也要提高警惕,关注孩子的语言使用习惯,及时纠正他们的不当用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语言的规范性不仅关乎个人的表达能力,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用语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能让它主导孩子们的语言学习。

我认为我们需要在保护孩子们创造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

这不仅是对孩子们负责,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负责。

你对这些网络烂梗怎么看?

你认为该如何避免孩子们滥用此类网词?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