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 王志磊 剪辑 丁元圆

“我在舞台上唱了三十年的戏,见证了沪剧的高光时刻,是时候让沪剧反哺观众了。”10月31日下午,由青浦草根“达人”出演的经典沪剧《大雷雨》在青浦区文化馆首次上演,吸引了数百名观众到场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俭演出剧照

台上激情澎湃,台下叫好连连,而在观众席上,一颗为演出悬着的心终于随着谢幕落下,“本次参演的演员都是民间沪剧爱好者,他们第一次正式登台,能否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败在此一举。”朱俭作为市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沪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本次演出的专业指导,他坦言支持“草根”达人比亲自上台更令他心潮澎湃,因为这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推动。

举杯敬过往

时钟拨回20世纪90年代,沪剧在街头巷尾传唱,几乎所有上海老百姓都会哼唱一句《为你打开一扇窗》,沪剧的魅力也深深地吸引着年少时的朱俭。

“我从小就喜爱音乐”。朱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钢琴,三年级进入上海广播电台合唱团,六年级进入小荧星艺术团担任童声领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他童年时期最喜欢的歌谣,朱俭的整个童年都深受着音乐艺术的熏陶。同时期,沪剧名家丁是娥呼吁会讲上海话的“小囡囡”都去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沪剧班,“出于对沪剧的喜爱,我主动报名了。”当时报名的女孩子有几千个人,男孩子却很少,成功选入沪剧班后朱俭成为了“团宠”,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沪剧后,17岁从上海沪剧院毕业,跟随剧团走入农村演出。年轻时的朱俭扮相英俊,唱腔飘逸,深受沪剧迷们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俭

“每次演出,我都能感受到乡亲们对沪剧的热爱。”朱俭用双手比画出一个空地,“在农村,我们只需要一处开阔的空地,布置好高台和板凳就能够演出。很多时候,下午的演出,乡亲们上午就来占位子了,有的用一块毛巾挂在椅背上,有的甚至带来了床单,一口气占了好几个座位,好让一家人都来看表演。”看到这样的情况,朱俭既好笑又感动,他真切体会到沪剧对农村来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影响。

由于从小跟着剧团走乡访镇,朱俭一直对农村怀有深厚情感,在成为市政协委员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开展履职工作。“我是一名沪剧演员,沪剧是从农村走向上海大都市的,在农业农村委履职,我感到非常契合。”朱俭坦言,乡村文化需要不断建设,更要与时俱进地满足老百姓的心灵追求,想把自己所学所爱的带回农村,将更多正能量带进农民的心中。由此,他成为了十四届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唯一一位来自文化系统的政协委员。

两年来,朱俭积极履职,多次参与专委会关于“三农”工作调研,对现代化农村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一个用沪剧振兴乡村文化的想法逐渐在他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幼年时期的朱俭

一曲解惆怅

“我的一个梦想,就是带领沪剧爱好者传承沪剧文化。”

2023年,朱俭在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在青浦设立了朱俭文化艺术工作室,同年开展青浦区达人选秀活动。“其实在农村有不少受到当地人喜爱的‘角儿’,我想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朱俭回忆道,那次选秀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来报名,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来自青浦区赵巷镇、重固镇、朱家角镇、金泽镇等地的沪剧爱好者,经过初赛、复赛、总决赛层层筛选,共计20名选手在此次海选中脱颖而出。

这场选秀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全新的开始。“我的想法是教会他们在舞台上真正地表演。”朱俭告诉记者,民间的戏曲爱好者往往通过模仿来表演,缺乏由内而外真实的情感流露。朱俭和他的团队选择了沪剧传统大戏《大雷雨》,把区域内最好的演员集合起来,给他们上课讲沪剧发展史,从心理建设开始让他们成为一名专业演员。

为了实现他们从台下观众成为台上演员的梦想,朱俭带着上海沪剧院的专业团队,用大半年时间全程倾囊相授,演员和乐队演奏都得到了名家手把手的技艺传承。看到孙徐春、金玉明等沪剧名家现场指导,演员们非常激动,同时也有一些拘谨。朱俭告诉演员们,我们是你们的亲人,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出来吧。经过几次彩排,“老前辈”和“新演员”很快打成一片,既传授了技艺,又增进了感情。

有的演员和朱俭谈心:“朱老师,现在我晚上睡得着了,我真正感受到了沪剧舞台的艺术魅力。”这让朱俭感受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演出后,朱俭脸上写满了兴奋,“演出很成功,我用事实证明了支持草根达人是可行的。”他说,“培育沪剧达人这件事,我们要一直坚持做下去。”他希望达人演员从乡村走出去,最终登上演员梦想中的逸夫舞台。

此次演出的导演金玉明告诉记者,朱俭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为“草根”明星演出“保驾护航”,这在行业内还是第一次。这不仅是一次演员的培养,更是一次梦想的托举。

守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就像演绎经典剧目,值得细细回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俭参加上海两会

荒芜到繁华

“我的另一个梦想是普及上海话。”对于沪语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上海人都关注的话题,朱俭也不例外。

“在我们小时候,大家都会唱‘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而如今这样的歌谣越来越少了。”沪语是上海的文化根脉,如果孩子们离沪语越来越远,长此以往,沪剧这样的传统艺术将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朱俭说,传统沪剧学习涉及“念白课”,只有上海话说的标准,才能保证沪剧传承的原汁原味。

在今年年初市政协召开的一次文艺界别座谈会上,朱俭发表了自己对沪语流失的担忧。“演员需要有传承人,沪语更需要有后继者。”朱俭认为,上海是一个精英汇聚的地方,且不少精英来自其他城市,他们的孩子有很大的沪语学习需求。近年来,上海沪剧院开办了沪语学习班,每个周末都有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上海的语言和文化。根据朱俭的观察,对于新上海人来说,学习上海话往往是工作和个人兴趣的需要。“来上沪语班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成员往往是有一定知识文化、想要融入这个城市的新上海人。”

“我们在青浦的两所小学设有沪语实验基地,在那里读书的孩子不少都是新上海人的后代。”经过两年的教学,孩子们在汇报演出时已经能够用沪语演出《江姐》,教学成果令人惊喜,这让朱俭更加坚信沪语推广的可行性。

作为在农业农村委履职的政协委员,朱俭表示想要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一份力。他计划排演一出“美丽乡村”原创大戏,由达人选秀而来的演员饰演农村老、中、青三代角色,生动还原农村生活,讲述乡村故事。同时朱俭也欢迎新上海人加入沪剧的演出,从出演“新上海人”开始,走入沪剧艺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俭的另一个想法是通过话剧演出,向演员和观众熏陶标准的上海话:“我给每个演员发了六张票,我希望他们带着子女孙辈全家一起来看演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新上海人,都能来感受上海本土的文化艺术。”

朱俭始终坚信,生活离不开文艺,离不开戏曲,因为真善美是生活不变的价值追求。

原创:政协联线

作者:政协联线记者 丁元圆(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政协委员建新功丨上海市政协委员朱俭:用沪剧为乡村文化振兴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