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十多年的苦难行军

今天的很多人,习惯性地将改革开放前的30年形容为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岁月,字里行间充斥着不堪回首的厌恶。

这种思想的最大错误在于,它完全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试想,蒋介石留给我们的,是怎样一个残破不堪的旧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如何能不切实际地一夜暴富?

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在改革开放前的建国30年,甚至21世纪前,广大人民群众也依然没有彻底摆脱吃不饱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了年纪的人,都对票证记忆犹新,这个直到1993年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货币”,伴随了整整几代人,也见证了一个大国的人民,为了实现工业化,做出了怎样巨大的牺牲,

由于农业提供的原始积累依然薄弱,所以当新中国想要将工业化不断向前推进,很快就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当大量农产品用来换购工业设备,人民群众的民生保障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一方面推行票证,对生活用品限量供应,省出的资源则全部用于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建设。

众所周知,重工业作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中流砥柱,不仅周期长,而且需要大量投资,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除了保证政策一以贯之的连续性,更不得不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省出来的有限资源全部投入到重工业的建设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面对险象环生的国际环境,为了彻底打破敌人的核讹诈,我们还要勒紧裤腰带搞“两弹一星”等国防工程,这无疑更抑制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以至于作家金庸就提出“要裤子不要核子”的论调,字里行间都是对国防建设劳民伤财的不满。

可以说,为了实现工业化,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当时的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一部永不停歇的准军事化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人民,不仅承受着几十年吃不饱的窘境,更被城乡二元制的制度设计限制了流动的脚步,只为一个共同的工业化目标。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到80年代初期,中国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建成了完整的重工业体系,铁路里程年均增加1000公里,兴建80000多座水库,粮食产量由1.3亿吨增长到3.05亿吨,文盲率由建国初期的80%降低到20%,全民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建立,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6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没有和革命战争年代的英烈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但为了工业化的实现,我们的父辈负重向前,艰难完成了长达30多年的苦难行军,一辈子吃了好几辈子的苦,一代人完成了好几代人的事业,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牺牲。

很多国家比如越南,之所以难以通过工业化脱胎换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国家,缺乏这种为同一目标而矢志不移的牺牲精神,这注定了它们的工业化只能是低水平的小打小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完待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