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84年,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没想到,爷爷十八年前的一个善举,竟让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我叫林向阳,1960年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杨柳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因为父母常年在县水泥厂上班。爷爷林福生是村里有名的老好人,当了十多年的生产队长,为人正直,深得乡亲们的信任。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收季节,爷爷总是第一个冲在田头。他那双沾满老茧的手,总能把最沉重的活儿干得轻松写意。我经常坐在田埂上,看着爷爷弯着腰收割稻子的背影,听他讲述年轻时的故事。每当这时,奶奶总会提着搪瓷缸子,里面装着甜丝丝的冰糖绿豆汤,那是我儿时最难忘的味道。

1977年秋天,我高中毕业后响应号召参军入伍。临行前,爷爷拉着我的手说:"向阳啊,当兵是好事,要记住,做人要善良正直,该出手时就出手。"我把爷爷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在部队里,我当了运输连的驾驶员。那时候开的是解放牌卡车,经常往返于大山深处运送物资。七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个懵懂小伙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班长。1984年初春,我光荣退伍回到了家乡。

那时的农村,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们村的青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但我想找个稳定的工作。记得那天早上,爷爷正在院子里的石磨上磨豆子,准备做豆腐。他突然放下磨棒,对我说:"向阳,你去县委看看,那边小车班在招退伍军人。"

我有些犹豫:"爷爷,县委可是'龙潭虎穴'啊,我一个农村娃,能行吗?"爷爷笑着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去试试,没什么不行的。"

第二天一大早,我穿上那件褪了色的的确良衬衫,骑着张明远借我的永久牌自行车去了县城。县委办公楼是一栋三层的红砖房,楼前种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天气晴朗,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德胜班长,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留着平头,说话干脆利落。面试的问题很简单,主要是询问我在部队的驾驶经历。当他知道我是运输连的老班长时,眼睛一亮:"好啊,正需要你这样有经验的同志。"

就这样,我进了县委小车班。记得第一天上班,我穿着崭新的制服,心里美滋滋的。那时候小车班只有三辆上海牌轿车,都是给县领导用的。我分到了最旧的那辆,但我一点儿也不在乎,反而把它擦得锃亮。

在县委工作的日子,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机关单位的环境。每天早上六点,我就要到车库做车辆保养。那时候没有自动洗车机,都是用水桶和抹布一点点擦洗。初春的清晨还带着丝丝寒意,冰凉的水打在手上,但我心里是热乎的。

办公室的王淑芳是个爱笑的姑娘,经常给我们送来泡好的茶水。她总说我们小车班是县委最辛苦的部门,每天天不亮就要开始工作。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天早上能见到她的身影。

有一次,我开车送县长去偏远山区视察。路上碰到一位老大娘,背着一捆柴往山下走。县长让我停车,请老大娘上车捎她一程。老大娘连连摆手:"哪敢坐领导的车啊!"还是县长亲自下车扶她上来。这让我想起了爷爷常说的话:"官再大,也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慢慢地,我在小车班站稳了脚跟。每个月四十五块钱的工资虽然不多,但在那个年代也算不错了。我省吃俭用,给爷爷买了一台站台收音机,晚上他总爱听评书和地方戏。

1984年夏天,我们村通了电话,装在村支部办公室里。每次回家,我都会给县委打个电话报平安。那个年代,能打电话是件稀罕事,常常会吸引不少村民围观。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工作,为家里人争气。

我和王淑芳的关系也在这段时间悄悄发生了变化。有次下班后,我们一起去看露天电影。放映的是《小花》,我偷偷看她被电影感动得眼圈发红的样子,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那时候,县城的露天电影场总是人头攒动,大家带着马扎、暖水瓶,一看就是一个晚上。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直到那个改变我命运的雨天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