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第二大河,顾名思义,黄色的河流。因为流经黄土高原,黄河的水中夹杂着大量的泥沙,所以河水颜色和中国人的皮肤一样呈黄色。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有上千公里的流域经过土质疏松、黄土层上百米厚的黄土高原,导致大量的泥沙遇水崩解,冲入河道。在进入华北平原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悬河”的壮观景象。不仅如此,黄河下游沉积的泥沙只是小部分,大部分泥沙最终随着黄河水汇入渤海,并直接导致入海口每年以三公里的速度向渤海中延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初中地理老师讲过:按照黄河携带的泥沙量计算,只需要2000年就可以把渤海填满。看过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200-2700年)的地图会发现,那时候的渤海面积远大于现在的渤海,渤海也的确被黄河“吞噬”掉了不少。

(春秋时期渤海面积对照图。图中彩色的是春秋时期的海岸线,而画在海里的海岸线是现在的海岸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现在的东营市在海里,天津的滨海新区也在海里,滨州市区都快成滨海城市了。现在的海岸线相比春秋时期,推进了大约100公里,而渤海现在的面积从东往西大最大距离约为280公里,从南往北最大距离约为420公里,再来两个100公里就快没了。

看到这里,有不明白了。不是说渤海正以每年3公里的速度往渤海延伸吗?为何2000多年才延伸了100公里呢?

其实黄河流域,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地区,在唐宋之前,并不是现在这般模样。早期黄土高原人口并不多,开垦力度相对很弱,再加上早期农具匮乏,产能落后,开垦能力有限,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还是相对很高的,环境急剧恶化也就是在唐宋以后和近代的大规模开垦导致的。每年三公里是现在的统计,倘若现在的生态仍得不到缓解,黄河依旧会以每年三公里的速度将渤海啃食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河水中的泥沙含量究竟有多恐怖?

古人常有“一碗水,半碗沙”之说,更有甚者“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或许这些说法有些夸张,但黄河水的真实含沙量依然恐怖,每方黄河水含35公斤泥沙,每年约向渤海“输送”16亿吨泥沙,可以装满3200万辆载重量为50吨的卡车。而渤海属于浅海,常年被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河流灌溉泥沙,目前平均深度才18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渤海被填平并不是危言耸听,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候,京津地区和华北地区会因为远离海洋而变得更加干燥,进而还会引发更多地问题。

但有意思的是,据相关资料表示:渤海的地壳一直在下沉,因而有效地缓解了渤海泥沙问题。但即使如此,也只能减缓渤海缩小的进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渤海的泥沙问题依然严峻,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依然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