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公检法”诈骗
熟悉的味道
“警察”“检察官”“法官”
以帮助受害人洗脱嫌疑为名
诱导对方将所有积蓄
转入所谓“安全账户”
如今,骗子的手法又升级
冒充“公检法”诈骗出了“PLUS”版
竟然让当事人
用所有积蓄购买金条
达到既诈骗钱财又完成洗钱的目的
真实案例
张阿姨接到一名自称
某公安局“警官”的
FaceTime视频电话
对方声称张阿姨涉嫌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其名下一张银行卡被用于犯罪
还准确报出了张阿姨个人信息
要求她积极配合,接受调查
否则将会有牢狱之灾
看对方已掌握个人信息
视频那头也穿着警察制服
张阿姨深信不疑
为了保持联系
“警官”还要求张阿姨买台新手机
并安装某聊天APP
定时向他们汇报行踪
“他们说其他像我这样
把银行卡用于犯罪的人
都已经被抓了
问我目前存款
还让我买黄金寄过去以证清白
等调查清楚之后
再把黄金还给我”
张阿姨惶恐道
“要证明你的钱不是赃款
必须兑换成金条
再找公证员上门公证”
为了“自证清白”
张阿姨将名下的资产转为活期存款
购买了3块价值
共计73.3万元的金条
交给了上门的“公证员”
接下来
张阿姨还按照“警方”要求
删除了和对方的聊天记录
张阿姨发现对方拉黑自己时
才发觉自己被骗
套路解析
上述案例中,张阿姨遭遇了升级版的冒充公检法类诈骗。前期,骗子仍然通过引诱目标、威胁恐吓,以帮助受害人洗脱嫌疑为名对其进行心理控制,只是在实施诈骗时采取的手段有了新变化。
传统的冒充公检法类诈骗,往往让受害人将全部钱款转入所谓“安全账户”,从而骗取其钱财。升级版的骗局中,骗子引导当事人将所有积蓄汇聚到本人的一个银行账户中,让其购买保值性好的金条,再让冒充公证员的“下线”上门领取。这样的诈骗手段不仅更具迷惑性,不法分子还可以利用黄金交易来隐藏、转移他们诈骗所得的非法资金。
诈骗手法从银行转账演变为购买黄金,
骗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01洗钱监管加强
随着反诈金融监管的加强,银行对大额转账、异常交易等行为的监控力度不断加大。诈骗分子为了规避这些限制,减少被银行系统拦截和追踪的风险,开始寻找新的资金转移方式。
02黄金的特殊性
黄金作为高价值、易携带且易于变现的资产,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理想工具”。通过诱导受害人购买黄金,诈骗分子能够更隐蔽地转移资金,增加追查难度。
03心理战术运用
购买黄金的行为在受害人心中往往具有更强的实体感和信任感,相较于无形的电子转账,黄金更能让人产生“真实”的错觉,从而放松警惕。
吴中意识防提醒您
1、利用黄金交易来隐藏、转移诈骗所得的非法资金,已成为诈骗犯罪分子“洗钱”的常用方式。若遇到有人要求“把所有钱拿来购买黄金”,请务必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2、公检法单位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办案,更不会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或购买贵重物品。
3、如接到自称公检法人员电话,请及时拨打96110进行核实。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拨打110报警。
(来源:吴中意识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