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连续做了两期日本主题的内容,这里面都绕开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东亚小国的日本为何非要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我们之前说过,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可以追溯到日本战国的丰臣秀吉时代,而如果抛去个人意志,单轮客观的原因,我们只能想到是封闭而危险的自然环境,让日本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下,这让他们自古就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自救意识。
公元645
大化革新开始,日本就不断对外求索求生和发展之路。如果是这样,好像也不能说明其存在的明显的侵略性。因为如果这么说,那世界上所有的岛国,会第一时间成为法西斯的策源地,而这恰好是不符合现实的。
那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他的对外侵略性又是从何而起的呢?本期,将会重点来讲一件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他的侵略野性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对外的侵略性,真的和他的民族性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吗?请各位长按点赞,开启本期的内容。
始于维新
首先我一直认为,用“菊与刀”或是“武士道”这原因来解释日本的侵略行为,无异于说,日本人天生变态”,这是很难令人信服,且不符合推理过程的。如同解题失败,只好强行发明一个定理,证明1+1=3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并不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就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恰恰相反,日本的失控和德国的时间是一致的,就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彻底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
1936年2月26日,一批以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为主力的日军,在东京发动政变,杀死多名内阁要员,虽然政变最终遭到镇压,但自此之后,文官政府在日本彻底失势,军部逐渐从幕后走到前台,最终彻底控制了日本的军政大权,这就是著名的二二六政变。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发现,日本军队在二战前夕似乎已经是不可控的状态,这个感觉是对的。
70年前的明治维新,不仅仅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并且还是地方势力与中央势力的实力扭转。
在明治维新前夕,日本统治权一直有德川幕府把持,而明治天皇作为改革的领导者,他所需要的其实是实实在在的军队权力。
日本九州岛,四国岛和本州岛最西端的一些地方势力,也就是被称为西南强藩的萨摩,长州,土佐和肥前等地组织了倒幕运动,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推翻了德川幕府。这个事件的严重性,打个比方就是占据东南数省份的湘军和淮军,联合起来武装推翻了占据中央的清政府,是属于日本的辛亥革命,
这是属于强大军事实力下的革命。
康有为在领导戊戌变法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现象,单纯的以为明治维新是皇帝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忽略了明治维新本质上是统治阶层内部,自下而上的革命,最终戊戌变法被慈禧太后等保守派打断而失败。
然而通过地方军阀来推翻幕府统治,进而建立中央权威的方法,也有其明显的弊端,那就是来自于内部的分裂。
民国时期,
直系、奉系、皖系、桂系、晋绥军,西北军派系林立,可以看出通过地方军事派系联合完成的社会革命,到最后依然是分裂状态。
日本的
藩阀政治,依赖于来自西南强藩及其政治盟友的支配力量,把持政权的就是来自这些强藩的政治强人,包括
萨摩藩的
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长洲藩的木户孝允。
推翻幕府之后,西南地区最大的地方势力萨摩藩发生了叛乱。该藩的领导人西乡隆盛发动了大规模叛乱,战争的规模和死伤,甚至超过了西南强藩团结一致推翻德川幕府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叛军失败,西乡隆盛等大批来自萨摩藩的追随者或自杀或被杀,原本作为萨摩藩死对头的长州藩,取代了萨摩藩成为日本的第一政治势力。
此后军队要职,尤其是陆军要职一直出自长洲藩,这也是出生于长州藩的伊藤博文,能够成为明治时代最有权势首相的历史原因。
然而事情来到这里并没有完,即便萨摩藩已经衰败,长洲藩长期控制了军队,藩阀政治的缺点就会导致内部倾轧,这和官僚体系中的互相使绊子不同,军阀的矛盾非常容易引发全国战争。
在日本朝政中的元老们,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军队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但是又不能让其中某一个人掌握太多军权,否则军队会成为对付自己人的工具,但是让军队独立,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政府未稳,中央实力不够的情况下,独立的军队会成为抹杀中央利器,于是,他们设计出了一个非常恰当的体制,由至高无上,万世一系的天皇来统帅军队,如此一来,各地方派阀便没有了反对的理由,任何把持朝政的人也都不能擅自将军队据为己有。
然而天皇真得能够统治军队吗?
明治天皇在刚登基的时候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不具备亲政能力的。在西南藩阀将统治权从幕府还给天皇之后,整个朝廷遍布了西南藩阀的人马,明治天皇完全是元老藩阀们的傀儡,或者可以说是他在其施政的大部分时候,都是被牵着鼻子走的。
在军队上,虽然藩阀元老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一直处于被挑战和不断松动的过程中,然而对军队的控制力度毫无疑问是一直存在,来自萨摩和长州的士族,一直是主导军队的核心力量。
明治天皇究其一生,都是在西南藩阀的影响下生活,天皇从来没有对军队有过直接控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老们对军队的控制力也在下降,在伊藤博文等藩阀强人还在世的时候,他们还能够约束军队,但是当他们一个个死去,军队就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控的力量。
在大部分元老相继去世之后,明治天皇也在
1912
离开了人世,新上任的
大正天皇自幼骄横傲慢,性格暴躁,容易激动,并且还是个崇洋媚外的统治者。
同时因为
刚刚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在思想,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等新思想正源源不断地涌入日本,没有了政治强人的约束,日本也迎来了民主政治的大发展时期,史称,大正民主时代”。
军队也有了话语权,可以在政治舞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然而正是从这里开始,军队没有了天皇,没有了藩阀强人的约束,危险来临了。
在明治天皇时代还算老实的日军,在大正时代开始露出了獠牙,政变、政治谋杀和侵略层出不穷,日本政治上最民主时代,却同时是军国主义最猖獗的时代,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说天皇制度和藩阀政治,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内部因素,那战争和经济就是外部环境因素了。
日本在经济方面与欧美全面合作,
作为英国在东亚地区倚重的盟友,融入以大英帝国为核心的国际融资与贸易体系,赶上了上世纪初帝国极盛期的全球化浪潮.然而日本狭小的市场和有限的生产力,让资本积累变得极为缓慢,即便是有满清和俄国的战争赔款,
缓慢的内部资本积累进程,使重工业部门尚未脱离萌芽阶段。
对外贸易中,日本所能供应的纺织品与杂货拓展市场也十分艰难,有限的创汇收入,应付日俄战争时期借入的沉重外债也倍感吃力。
到了1914年,日本外债存量近20亿日元,而央行掌握的硬通货扣除发行准备后,不足1.5亿日元,已不足以支付当年到期的外债本息,从而形成了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债务违约似乎已不可避免。
然而一战拯救了临近崩溃的日本,
交战国战时需求,以及列强商品退出东亚市场后留下的广阔空间,使日本对外贸易的局面发生了魔术般变化,净出口自1915年起转为巨额盈余,其后连年暴增。国际市场空间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结合,促成了外贸爆发。
而贸易部门的爆炸式发展,带来就业机会并积累大量资金,进而扩大了国内消费与基建投资。日本的巨额贸易顺差一直延续至1919年,官方外汇储备,在这一年末也达到了21.8亿日元。
然而危机才刚刚到来。
军国苏醒
一战结束后,中国与欧美重返亚太,
日本出口增长明显减速,日本的贸易收支马上在1919年转为了赤字,其后赤字规模更连年扩大,日本社会一战以来延续的亢奋气氛为之一变,贯穿整个二十年代的慢性萧条拉开了帷幕。
大量企业开始靠银行借贷维持生计,而银行
存贷比持续紧张,吸储困难之下,银行的一系列金融操作,爆发了二战前日本最严重的银行危机。
1926年,日本工薪家庭中,有80%入不敷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普遍现象,至20年代末期就业率已不足40%。
1919年,日本浪人北一辉在目睹五四运动,东亚共荣理想幻灭之下,炮制出日后日本法西斯夺权,与国家改造的总纲领,《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这部逻辑混乱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对于一部分躁动不安,而又苦无出路的日本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这本纲领中写道:如果想让全世界认同日本,需要拥有强大的陆海军支持,进而诉诸战争争取生存空间和尊严,如果这算是军国主义、侵略主义,日本大可骄傲地接受此殊荣。
这份纲领,在日本国内极端思潮的小圈子里被奉为圣典,北一辉也一跃成为愤青圈中教父级的人物。
北一辉
,很快与大川周明成立了犹存社,有意识地向青年军官和大学生群体扩散其思想。20年代中后期起,北一辉的豪宅,就变成了东京驻军青年军官梦寐以求的享乐俱乐部。
接着我们再来说日本的经济,1929年,作为开明派的滨口雄幸内阁,终于做出了金解禁的决策,恢复日本自1917年后中止的金本位体制,相当于断然实施紧缩性政策。同时对内紧缩财政开支,裁减军费,撤除对僵尸企业的保护,加速过剩产能调整,对外则试图与英美达成妥协,以换取贸易与融资空间。
然而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此时也面临经济危机,其购买力急剧下降,并且搞起来贸易保护,提高了关税,这导致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口,从1930年的27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1.2亿美元,资金从日本大量外逃,原有经济与政治体制濒临崩溃。
蠢蠢欲动的各路边缘政治势力嗅到权力摇动的气息,如同嗜血的野兽一般猛扑了上来,北一辉的法西斯主义与边缘政治势力梦幻联动。
不过不久之后,高桥是清重新上台收拾局面,日本宣布退出金本位体制,采用激烈的货币贬值与资本管制,终于平息了严重的资本外流危机。日本经济在1932年后逐渐复苏,日本反而成为了率先摆脱经济危机的国家。
次后日本趁机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时间日本愤青为自主创新”军事技术的大跃进如痴如狂,痛击美帝国主义,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言论甚嚣尘上。
制造918事件的石原莞尔说:欧洲大战形成的五个超级大国的世界,最终将必然归于一个体系,其统制的中心,将通过西方代表美国,与东方选手日本间的争霸战而确定。
这股军队势力对于带领日本走出困境,劳苦功高的高桥是清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叛徒!
在天真的青年皇道派官兵眼中,高桥是清这样政党政治的化石,阻碍国家改造,实属罪大恶极,理应天诛
1922年2月26日,近卫步兵第三联队
中桥基明
中尉,带领六十名士兵闯入高桥是清宅邸,连开七抢击毙这位老政治家,史称二二六事件。
此次事件之后,海陆军大臣现役制复活,
内阁成员中的
陆相
海相
,必须是现役陆军/海军
大将
中将
,军部控制了日本政坛,大正时代护宪运动的成果丧失殆尽。
而所有的这一切,最终都引导着历史的巨轮走到了1937年7月7日。
日本这艘巨轮终究是撞上了冰川,卷入到了毁灭的漩涡之中,而这些,显然就是下一个故事了,这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内容制作不易,请点赞收藏评论,您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