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有着成都小伙的真诚善良,他一生痴爱读书,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就跟妻子萧珊的认识也是以书结缘。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巴金夫妇的故事。
以书信为使,开启爱恋之路。
1936年,巴金的《家》出版后,迅速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热捧和喜爱,巴金也一度成为了青年学生心中的文学偶像。《家》的出版不仅带给巴金事业上的成功,更让他收获了一生的挚爱——萧珊。
那个时候有很多青年女生给巴金写信告白,巴金都会给他们回信委婉拒绝,并且告诉她们要好好学习,以学业为重。在他看来这些女学生也不过是"慕强心理"罢了,只是一时的狂热,等到狂热散去冷静下来就会明白那不是爱情。
他的妻子萧珊那个时候也经常给他写信,巴金起初被萧珊的一手娟秀字体吸引,后被她对自己作品的独特理解彻底打动,于是时常跟她讨论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一来二去两人慢慢的熟悉了起来,成为了文友。萧珊书信的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而巴金也亲切地称呼她也"小友"。
直到有一天,萧珊主动提出见面。通信半年,却从未见面,于是萧珊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萧珊觉得时机应该成熟了,可以约出来见面了,要不然自己真要跟他当一辈子朋友不成?于是在萧珊的热情主动邀请下,巴金准时赴约了。
两人约在咖啡馆见面,巴金看着这个梳着学生头,穿着校服的小女孩,觉得异常亲切。而萧珊也对戴着眼镜,说话轻声慢语的巴金更加喜欢。两个人仿佛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并不觉得生疏,两个人相谈甚欢。见面结束后,两个人的书信来往也多了起来,内容也从刚开始的作品讨论转换成了生活中的细碎琐事。
以言语相激,情人终成眷属。
萧珊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女学生,所以她并不觉得女追男有什么难为情的,她觉得男欢女爱,情投意合都是非常正常的。1936年,巴金的朋友托其帮忙看家,萧珊便经常和巴金待在一起。巴金很小心,一直避免把萧珊放在自己的另一半的位置上。因为一方面他觉得两个人的年龄差距有点大,另一方面他觉得萧珊对自己的只是读者对作家的单纯喜欢而不是女人对男人的喜欢。
直到1938年的一天,萧珊穿了一件轻熟风的旗袍,打扮得很摩登时尚,富有女人味。她找到巴金并且对他说,她的父亲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要让她嫁人,但是她喜欢的人是巴金,她不愿意嫁给其他人。
可是巴金的态度浇灭了萧珊那颗满怀期待的心,巴金知道这件事只说了一句"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听到喜欢的人这样说,萧珊再也忍不住了,她委屈的跑了出去。刚跑出去,巴金就追了出来,解释说:"你现在的年纪还很小,应该去读书,如果你读完书,还是想跟我在一起的话,我愿意等你。"
就这样在萧珊的主动下俩人正式在一起了,萧珊也把自己的恋情告诉了母亲,并且言明非巴金不嫁。萧珊的母亲于是决定会一会这个让女儿非卿不嫁的人是一位怎样的翩翩公子?
于是萧母约巴金见面,初次见面觉得成熟稳重,为人可靠,便将这场饭局变成了二人的"订婚席"。有了亲人的支持与祝福的萧珊与巴金在1944年5月结束了八年的恋爱长跑,他们在贵阳一个小饭馆里,点上一桌酒菜,没有举行婚礼,没有宴请宾朋,就只是简单地跟双方家长及当事人吃了一顿便饭,就正式结婚了。
虽然他们的婚礼在外人看来不够气派,甚至有点略显寒酸,可是在两个新人心里觉得并不碍事,婚礼只是一个爱的形式,而他们的爱不需要用这种形式来给彼此安全感。
以温柔坚定,度过艰难时光。
婚后的生活很甜蜜,在这28年的婚姻生活中,两人从没有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抗战期间,战事吃紧,巴金的同事们都先后离开了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顿感悲寂,不知所措。是萧珊一直鼓励他对他说自己永远会陪在他身边,她一直在,她从未食言。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的社会活动日渐增多,事业繁忙经常顾不上家庭,萧珊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她支持丈夫事业,默默操持家务,打理亲戚朋友间的人际关系,从没有让巴金因为这些事烦心过。
如果日子一直这样平静的话该有多好,平平淡淡,岁月安好。
特殊时期来了。巴金被下放到牛棚改造,萧珊也因为巴金受到牵连遭受着非人的待遇。每到巴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说"日子难过啊。"萧珊就会重复他的话而后接着说一句"要坚持下去。"两个人苦中作乐,相互鼓励,慢慢的也适应了这种生活。
可是1972年,萧珊被查出肝癌晚期。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虽然做了手术但是却在术后第五天与世长辞。去世前她生平第一次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
萧珊去世三年后,巴金才被允许拿回萧珊的骨灰,他将妻子的骨灰放在枕边,将妻子的翻译的作品放在床头柜,仿佛这样妻子就不曾离去,一直在他身边。晚年,巴金经常念叨着"长寿于我是一种折磨"。他无数次的翻读自己撰写的《回忆萧珊》、《再忆萧珊》等作品,一解相思之苦,并且临终留下遗言让家人在他去世后将自己与妻子的骨灰合在一起撒入东海。
妻子去世后的30多年里,巴金觉得生活再也没有了鲜活的朝气,因为妻子不在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无人分享,索然无味。所以他才会留下那样的遗言,虽然生不能同穴,但死要同裘。2005年,101岁的巴金逝世,希望巴金先生和妻子萧珊在另一个世界能相遇,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