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中叶以来,古老的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努力。现代化不单单是工业、农业、商业等物质世界现代化,中国的精神世界也在同时、同步的进行现代化。特别是在艺术领域,有这样一对师徒,对中国现代艺术进行了一生的探索。
展厅掠影
20世纪初,出国留学的中国艺术青年,见到了塞尚、凡高、高更、雷诺阿等西方后印象主义艺术家的作品,纷纷被这些艺术作品对传统艺术风格的突破所感染,尤其重视对色彩和光影的使用。
乡村小学 林风眠
1950s布面油画
上海中国画院藏
此外,他们还感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催生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流派层出不穷、此起彼伏。随着这批艺术青年的归国,他们把自己对后印象主义、现代艺术的理解也带到中国艺术领域,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现代艺术。
弹琴仕女 林风眠
1950s 纸本水墨设色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在这些归国艺术家中,有这么一个人,他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期间,他敏锐地捕捉到世界艺术的潮流和趋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观。1926年初,他归国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28岁即成为国立艺术院(后更名国立杭州艺专)的首任院长,投身于艺术教育事业。他始终致力于将世界艺术的潮流和趋势、西方现代绘画思想与方法融入中国绘画教学和实践,力图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梨花小鸟 林风眠
1970s 纸本水墨设色
上海中国画院藏
10年后的1936年,有一位年轻人考入了国立杭州艺专,当年归国艺术家的教育实践,影响并且启蒙了这位年轻人。在国立杭州艺专和日后的艺术生涯中,他还得到了关良、潘天寿、吴大羽等前辈亲授。1943年毕业后,这位年轻人到当时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任助教,在1946年以全国甄选考试第一名获公费资助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来到了当年那位归国艺术家在国外进行艺术学习的地方。
水田(一) 吴冠中
1973 木板油画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当时已经是“二战”之后,尽管世界艺术的中心已开始向美国转移,但巴黎仍不失为世界艺术的中心之一。在这里,这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在林立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中贪婪地吸取着精神养料,结合国立杭州艺专时期埋下的现代艺术种子,他的艺术水平和艺术理念迅速萌发、茁壮成长。
张家界 吴冠中
1992 纸本水墨设色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1950年,年轻的艺术家也留学归来,辗转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继续着当年归国艺术家的艺术教育事业。
老重庆 吴冠中
1997 纸本水墨设色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看到这里,相信熟悉艺术史的小伙伴们已经猜到了,那位“归国艺术家”,就是林风眠(1900-1991);那位“年轻人”,就是吴冠中(1919-2010),这对师徒是中国绘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探索者和成功实践者。
展厅掠影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美术探路者。他提出“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艺术战”等主张,至今仍未过时。然而他一生名满天下,却半世流离,早年作品或散佚、或毁去,但劫余的百余幅佳作终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宝贵财富。
风景 林风眠
1980s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吴冠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满怀憧憬毅然归来,在清华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教学之余,充分利用假期,自费到全国各地写生,以其勖励与执着,创作了一大批精彩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晚年的吴冠中毅然毁去许多不满意的作品,同时将精心挑选的作品有计划地捐赠给海内外重要的美术机构,化私为公,传之不朽。
灯下人 吴冠中
1999 布面油画
清华艺术博物馆藏
以林风眠和吴冠中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艺术道路,走过了百年。它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景象:中国现代艺术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东方,没有忘记关注它已有的文化传统。探索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回应百年社会转型呼声,这是林风眠和吴冠中所代表的几代艺术家的使命。他们的个性、气质、天赋、背景不同,所选择的艺术探索路径也各有侧重。但他们殊途同归,以自由创造的激情共同谱写了现代中国艺术的光辉篇章。
展览海报
日前,“现代艺术之路: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精选绘画作品140余幅,以呈现他们对中国绘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开拓,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