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认可的欲望,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愿望”,这句话适用于任何行业、任何人,高教领域自然也不例外。高校不断提升自己,是想获得学生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官方的认可,而这些认可对于考生来说,恰是衡量高校实力最有利的指标。有人要问了,那从何处可以得知目标高校收获了多方认可呢?或许一些官方报道可以给大家提供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编注意到,在刚刚过去的一月内,《科技日报》《安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新闻联播》等中央和省级媒体聚焦报道了安徽农业大学,涉及到安农办学的方方面面,可谓是“排面直接拉到爆”。那安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值得各个重量级媒体聚焦报道呢?我们具体来看。

10月6日,《科技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稻曲病菌致病机制揭示》的文章,内容指出,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晓洋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熟悉农业的人应该知道,“稻曲病”一直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每年会导致粮食减产超1.5亿公斤,而安农陈晓洋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将为研究植物先天免疫机制和创制新的水稻广谱抗病材料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7日,《中国科学报》聚焦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王新课题组发表在《纳米能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基于氯化钠掺杂的有机水凝胶,其可达到5000%或50倍的拉伸性、78%的高透明度、10.1西门子每秒的导电性等特性可以在健康检测和手势识别方面广泛应用。甚至该课题组已经开发出了相关的智能手套,并实现了精度达到99.3%的手势识别,可见其成果的实用价值。

随后,《安徽日报》在10月29日聚焦安徽农业大学农田生态实验室团队的研究进展,该团队提出的各种主推技术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的保收增产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科技日报》也在同一天聚焦安徽农业大学依托宣州河蟹科技小院打造的“学校+基地+乡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农学、水产学、生态学、渔业发展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科研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官方报道中的安徽农业大学通过不断探索,不仅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在农业发展上也收获了来自农民的认可,人才培养阵容也得到了强化。更值得一说的是,《央视新闻》也曾在9月份聚焦安徽农业大学,报道了安农海外留学生培养,央广网等媒体在8月份报道了安徽农业大学培养出的皖临白山羊国审新品种……

凡此种种,都是官方报道中的安徽农业大学,也是已经创造了显著经济价值、人才价值,获得官方认可的安徽农业大学,而这样历经“国家严选”的安农,又有谁会不心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