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仰韶文化:璀璨的史前瑰宝
仰韶文化作为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史前瑰宝,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仰韶文化分布广泛,从甘肃省到河南省,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湖北,西至甘肃,东至河南东部,涵盖了多个省区。在全国已发现五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陕西省为最多,达 2040 处,占总量 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此外,甘肃有 1040 处,山西 1000 处,河南 1000 处。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5000 年至 3000 年,绵延数千年,在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
仰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使中国石器时代有了大致轨迹,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汉族的前身 “华夏族” 最早发迹于黄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遗址中的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与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它不仅是建设我国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的支柱,也为研究我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切入点。同时,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界知道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全球理解中国的本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独特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仰韶文化以其广泛的分布、丰富的内涵和长久的历史,成为了中国史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独特魅力与特点
(一)丰富的遗址与特点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 7.5 千米仰韶村南的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遗址整体长约 900 米,宽约 300 米,文化层堆积厚达 5 米。这里先后发现了房址、壕沟、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沟、道路、柱洞等遗迹。
房屋建筑方面,仰韶村遗址的房屋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墙壁多为泥做,有用草混在里面或用木头做骨架的,外部裹草后点燃以加强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土地肥美,利于农业、畜牧和交通。
墓葬方面,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人数不等,多的达 80 人。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
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以红陶为主,灰褐陶次之,器物种类有陶鼎、钵、盆、罐、壶、碗、瓮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生产工具方面,用于农业耕作的有石、铲、刀、锛、凿;用于狩猎的有石镞、骨镞、弹丸;用于纺织和缝纫的有纺轮、骨锥和骨针等。
(二)彩陶种类多样
- 半坡型:集中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区。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钵、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等。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等,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地黑彩为主,母题有鱼、鹿、蛙、人面等动物纹及少量植物枝叶纹和几何图案花纹。
- 马家窑型:历经三千多年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纹饰有波浪纹、旋涡纹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
- 庙底沟型: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分布范围广。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等,富有弧线美,线条圆润流畅,纹饰组织较规整。
- 史家类型:遗址分布地区与半坡类型相同。陶器特征与半坡类型大体相同,纹饰同于半坡类型,但彩纹中增添了弧线、圆点构成的图案花纹和鸟鱼合璧的动物图像。
- 石岭下类型:基本文化面貌接近于马家窑类型,又表现出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渊源关系。陶器以较浑圆造型的泥质橙黄陶彩陶罐、壶、瓶为典型,彩绘图案由变体鸟纹演变而来,以圆点为中心配以旋形分散的线条构图。
三、重要发源地
(一)地理环境
仰韶文化发源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北依崤山山脉的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因抬头可见韶山而得名,距渑池县城 9 公里。这里地势由高向低,呈缓坡状,遗址长约 900 米,宽约 300 米,面积近 30 万平方米。被发源于韶山的两条自然冲沟不断下切,在遗址两边形成东西两条深沟,在遗址南部相交,汇成小寨沟向下直达南部的涧河,使遗址呈半岛状。沟底形成乔、灌、草结合的自然立体形生态植被地貌。当地农民将耕地修成梯田耕种,在梯田的地堰断面,留下了很多裸露在外的文化层断面。
(二)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
1921 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仰韶村遗址,并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世界考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仰韶村遗址先后于 1951 年、1980 年 - 1981 年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于仰韶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获取了仰韶和龙山两个文化四个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2020 年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不断有重要成果公布,如首次发现精美的象牙镯形器、距今 5000 多年前发酵酒及丝蛋白残留、仰韶晚期大型房屋基址和人工壕沟等。
仰韶村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其中彩陶花纹形式与风格虽有区别,但有共同特点,早期以红底黑彩或紫彩居多,中期流行先涂绘白色或红色陶衣为底,再加绘黑色、棕色或红色的纹饰,有的黑彩还镶加白边,十分美丽。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这些精彩的纹饰艺术震惊了世界考古界。
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在黄河流域陆续发现仰韶文化遗址 5000 余处,其中三门峡市有 200 余处。仰韶村文化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出土的丰富实物资料,为研究仰韶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大历史意义
(一)考古学开端
1921 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及袁复礼先生等人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标志着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端。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自己有史前文化,有些外国学者宣扬 “中国文化西来说”,甚至国人也开始怀疑史书中记载的历史的真实性。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用大量精美的彩陶和石器等文物,有力地打破了 “中国无石器时代” 的谬论。安特生先后在中国的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系统发掘了约 50 个文化遗迹,并获得了 “仰韶文化之父” 的称号。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不仅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考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二)文明起源线索
仰韶文化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条件。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后,我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才逐渐开展起来。经过国家、省市考古工作者的广泛调查和重点发掘,在郑州、洛阳、三门峡地区新发现了大量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最终确认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早晚关系,彻底澄清了安特生当年的一些模糊、混乱认识。经过几十年来对大量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仰韶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湖北的西北部,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东至河南东部,共发现遗址 1000 余处。仰韶文化在长达 2000 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断吸收周围诸文化的因素,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机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绚丽的彩陶,这些彩陶多为一般百姓使用,从这些彩陶上的图案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和自然融合、战天斗地的生活画卷,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其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为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基础。
(三)核心文化地位
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中有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核心文化。仰韶文化持续时间长,距今约 7000—4700 年,长达两千多年;影响范围广,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内蒙古、四川等 10 个省区;生命力强,其在新疆到汉代才消失;文化谱系完整,几乎没有缺环。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广、延续时间最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史前文化,是一支巨大的文化丛体或文化系统。严文明教授通过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全面系统分析,提出多元一体 “重瓣花朵” 理论,中原居于核心即花心位置,而中原文化区的主体就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为中华文化和文明提供了很多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