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无波的水面之下究竟藏着什么?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隧道?是人类认知范围内的生物?还是沉睡百年无我说你们吃吧人问津的宝藏呢?
贝加尔湖畔不仅仅有迷人的美景、动听的歌谣,那些掩埋在湖底的黄金,那些掩藏在水下的宝藏更是让无数游客心生向往。1600吨黄金是什么概念呢?截止至今,中国黄金储备2068吨,位列世界第七。
贝加尔湖下的宝藏从何而来?又为何埋葬多年无人将之带回家呢?
你听说过贝加尔湖畔的黄金宝藏吗?
你听说过贝加尔湖吗?它是现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那里春风沉醉,那里绿草如茵。千百年来,这位美丽的少女一直守护在西伯利亚的凛冽寒风中。
独特的地貌结构与地理位置保证了贝加尔湖流域多样的生态结构,极其清澈的湖水能见度高达四十余米,也正是因为它看起来温柔无害,人类往往会忽视其平均水深高达744米。
最恐怖的是,贝加尔湖湖底结构并不平坦,恰恰与之相反淡蓝的水面下沟壑群生,水文情况相当复杂,裂谷最深处可达1637米,世界第一高楼“克里克塔”才堪堪超过其一半深度。
与大多数寻宝传说不同,这1600万吨黄金宝藏的传说体系相当完整,甚至在旁枝末节处都经得住史料的推敲。
相传这1600万吨黄金是末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企图东山再起的全部依仗。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面对布尔什维克猛烈的攻势,盘踞在西伯利亚数百年的沙皇王朝,已然有了大厦将倾之感。
高尔察克奉命将国库内1600万吨黄金全部转移,奈何在行进过程中,与苏联红军直面相迎。
保皇派非常清楚自己押送的不仅仅是黄金细软,更是整个沙皇王朝与自己这些封建统治阶级的身家性命,所以高尔察克率士兵奋力反抗,是要将这笔财富圆满地送到目的地。
冬的西伯利亚永远是那么残酷且无情,无论是苏联红军还是沙皇残兵都遭到了寒冷的无差别攻击。眼看自己注定失败,高尔察克也做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定。
于是乎,这些苟延残喘的沙皇遗军黄金一起沉入贝加尔湖那寒冷刺骨的水中。
你知道为何宝藏多年都无人发掘吗?
根据俄罗斯官方报道可知,百年之间,不论是曾经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俄罗斯,都未曾放弃对这笔宝藏的探索。然而,事实摆在那里,这么长时间中没有任何一人能够将一克黄金带出贝加尔湖。
更甚者,在这一百年里,根本没有人见过这笔宝藏的真容。
这与贝加尔湖复杂的水文情况不无关系。千万年之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挤压,在频繁的地壳运动下,贝加尔湖区域逐渐塌陷成与今天相似的规模,这也导致贝加尔湖水域可能存在区域性温泉或水底黑烟囱。
前文说道贝加尔湖最深处可达1600米以上,而人类的极限潜水深度大约在100米到300米之间。在这样恐怖的水压之下,只有深水探测器拥有完成任务的可能。
然而,根据相关传说来看,黄金与船体一同沉入水中,这意味着很可能时至今日,那些腐朽败落的木材依旧在履行他们的保护职责,这将为探测器的探查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无论是从灵巧性还是从深远广度上来比较,深水探测器与人体都有很大的差距,更何况在铜墙铁壁的包裹之下,深水探测器定然无法进入沉船的船舱。
加之,区域性高温与复杂的磁场都可能对探测器信号造成干扰,这意味水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100%的保障。
再加之,贝加尔湖湖底的地质活跃程度相当高,基本上这条裂谷每年都有所变化,这也意味着贝加尔湖湖底环境并不是相对一成不变的,沉船残骸很可能会随着地质活动进行被动迁移。
种种“debuff”加成之下,人类一直在大自然手下落败也算不了什么。
人类对贝加尔湖宝藏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早在高尔查克带着宝藏殉国后不久,追击而来的苏联红军就组织了一支打捞队,试图确定沉船位,并对船中黄金进行打捞。奈何在当时落后的潜水装备之下,人类根本无法下潜到较深的深度,这支打捞队只能无功而返。
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对纳粹的炮火,苏联急需一笔资金来武装自己的军队。苏联派出了当时最先进的潜水设备和声呐探测器,试图确定宝藏的具体方位。
在高科技技术的加持之下,苏联很快就找到了几艘沉船残骸,可惜的是那些沉船中没有黄金的影子。
种种迹象表明,那笔黄金宝藏很可能已经随着地壳运动遗失在贝加尔湖湖底,不知所踪。
其后的几十年,苏联经济严重受创,逐渐走向了分崩离析的道路,而百废待兴的俄罗斯也正是忧外患之际,自然没有心思再惦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宝藏。
直到千禧年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经济近乎崩盘。危难之际,俄国政府终于想起了那些掩埋在湖底深处的黄金。这一次他们选择与美国的一家公司合作,使用最先进的下潜机械对数百米深的贝加尔湖进行探索。
可惜的是,如此大费周章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经过鉴定,那些机器人与探测器打捞上来的金属只是一些铁块与聚合矿物。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彻底让一些人失去了耐心。他们认为那些宝藏可能早已被地壳运动吞噬,或者被海底火山与沙砾石块融在了一起。也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叫嚣,黄金从来都不在贝加尔湖,那笔宝藏从未沉入水底。
另一些人则坚信,宝藏依然沉睡在湖底,只不过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战胜大自然。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制造业的革新,人类最终会将这个近乎痴人说梦般的目标实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笔宝藏永远不会被遗忘,注定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探险者试图实现他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