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
近年来,延吉新村街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1+17”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出台了矛盾纠纷化解“三色预警协调”工作制度,靶向施策开展多元矛盾调处,有效防范了社会风险。
隆昌路696弄“无名道路”停车矛盾化解正是街道运用法律思维破解城市管理难题,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案例之一。
背景与起因
隆昌路696弄“无名路”(整改前)
杨浦区隆昌路696弄有一条“无名路”,总长近200米,是沿线696弄小区居民出入的必经之路。由于背街小巷权属不明,道路上经常有车辆无序停放,还有“僵尸车”常年占位,消防安全通道被堵,不时伴有乱扔垃圾、毁绿占绿等不文明行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街道和居委会采取过一些措施,但由于缺乏长效机制保障,成效并不明显,且随着附近住户停车需求突出,居民们有的为了抢占车位、有的为了通道被占无法通行产生纠纷,矛盾愈演愈烈。
近年来基层社会矛盾呈现零碎化、复杂化、易激化的特点,纠纷的起因“小”,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处置不及时易拖“大”,甚至可能酿成恶性事件。
在此背景下,街道引入矛盾纠纷化解“三色预警协调”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司法部门联合职能部门、执法部门、自治组织、专业顾问,把有待解决的矛盾纠纷从发现、协调再到解决进行一揽子有效处理,共同抓好矛盾纠纷的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事后跟进,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助力了该无名道路的整治,体现出鲜明的市域治理现代化特色。
做法和过程
完善一套机制,分级分类处置
一是加大窗口建设,街道加大睦邻法治中心建设力度,优化窗口环境,提供18项法律咨询“菜单”服务,每日接待受理居民诉求,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维护居民合法权益的工作站、社情民意的观测站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联络站。
二是划分风险等级,依托睦邻法治中心,街道将收集到的居民法律咨询各类诉求进行汇总梳理,把矛盾纠纷按照重大事件(红色)、较大事件(黄色)、一般事件(蓝色)分为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制定相应化解预案。
三是细分工作责任,根据等级不同,明确值班律师、心理咨询师、法律咨询引导员、公证员、劳动监察员、人民调解员等六类专业人员职责和工作内容,每月召开“三色预警”矛盾排查专题研判会,就近期矛盾纠纷隐患进行细致分析和研判。
根据隆昌路696弄矛盾排查情况,此项矛盾定性为重大事件(红色)。
搭建一个平台,协同协力化解
一是搭建议事平台,按照“红色事件”的协调处置程序,街道整合行政和社会资源参与该无名道路整治,由街道管理办、执法队、司法所、环卫、物业、居委等多部门和单位建立“隆昌路696弄门前无名道路”问题专项工作小组,开展议事会、协调会,全面听取居民代表意见和建议,并由律师提供专业指导意见,确保方案可行并合法合规。
二是开展联合整治,居委会联合执法队等部门掌握车辆停放底数,将长期滞留的“僵尸车”劝离,腾出路面和空间,并施划临时停车线,引导社会车辆规范有序停放。针对车辆乱停放矛盾,经由居民代表提议,通过设置绿化带、加装隔离栏,保障安全通道空间。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一网统管”平台,加大巡查力度,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清洁行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打造干净、整洁、有序道路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整治,“无名道路”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纷纷感慨,感受到了法治惠民的温情和效率。
构建一种常态,防范防护安全
近年来,街道通过深化睦邻法治“三色预警协调”机制,了解“社区事”“邻里事”“家庭事”“学校事”“企业事”,更为精准有效地早发现、早处置,进一步畅通了延吉居民群众诉求通道,消除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自该项机制创设以来,共排查出“红色事件”7起、“黄色事件”301起、“蓝色事件”922起,其中化解1211起,化解率达98.45%,真正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一线,把平安幸福守护在群众身边。
成效与启示
隆昌路696弄“无名路”(整改后)
以“无名道路”整治为例,所涉的矛盾纠纷映射出其背后的治理难题。在如何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核心价值和重要功能方面,主要经验如下:
一是分级吹哨,广泛发动,强化矛盾纠纷预防功能。对事件的定性分级较为简单,定为“三色预警”便于区分事件的重大性,可以适配相应的行政资源,以免造成行政资源浪费。获取信息渠道不单是被动式的群众来访(来电、来信),还通过走访、座谈、法治观察、人民监督,调解排摸等各类方式了解人民群众在社区生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事项,根据信息情况加以研判,及时启动相应机制程序。
二是程序完整,形成闭环,强化治理力量融合功能。该机制融合排查发现、协调处置与归口督办为一体,调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性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防止因主体缺位致使矛盾纠纷激化。今后,这一机制不仅要“外化”于机构介入化解矛盾纠纷,更要“内化”于社会成员主动预防矛盾纠纷,形成常态化协同联动机制。
三是以法为本,妥善处置,强化法治思维塑造功能。从上述案例看,整治全过程有法律专业人士参与,“无名道路”的属地责任、管理职权均经得起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推敲、检验。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政府部门从行政决策、行政执法都要依法、依职权进行,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全面贯彻法治精神,践行法治宗旨。
综上,延吉新村街道睦邻法治“三色预警协调”机制有效推动了“无名道路”引发的矛盾纠纷化解,既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街道“睦邻法治”建设将法治工作纳入社区治理的重要一环,将“睦邻家园”理念作为法治建设的关键切入,切实开展精细化、精准化法治服务,有效实现了双向发力、共促共建,也是基层社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断提升杨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生动实践。
文章来源:睦邻延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