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
前言
邓颖超曾多次对工作人员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关于周恩来的文章、书籍、影视作品等,邓颖超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她曾对相关工作人员说:“你们在写周恩来时,既不要颂的过高,也不要贬。”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见到周恩来的真实反应
1976年底,在周恩来逝世一周年到来之际,《人民日报》将几篇关于悼念周恩来的文章,送给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审阅。
没多久,邓颖超就亲自给报社打电话,表示要对悼念周恩来的文章,提出一些意见,并要求对文稿中的不实之处进行修改。
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前,邓颖超首先对报社的工作人员,谈了自己的认识。她说:
“对于历史,我们一定要遵循主席实事求是的教导。最重要的是,要确切、完整、清楚。不能只截取一段,也不能自己编造。不要为了哗众取宠,搞得很神秘。悼念周恩来,不能捏造、不能胡说……”
说完这些,邓颖超稍作停顿后,便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周恩来
首先,邓颖超说了周恩来去大寨大队党支部那篇文章中的,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
其次,邓颖超对当年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见到周恩来的反应,进行了指正。
那篇文章称,当年蒋介石见到周恩来后,曾抱头痛哭。
邓颖超表示,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回事。
那么,当时的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呢?
邓颖超表示,周恩来是与张学良那一方面以及蒋介石那一方面见面谈话后,才与蒋介石本人见面的。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扣留蒋介石后,逼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同时,张学良立刻致电中共中央,想要听取我党的建议。
随后,中共中央紧急召开会议。周恩来首先提出:我们不应与南京对立,而应推动、争取国民党各派赞成西安事变,以团结抗日。
当时的情况下,局面非常复杂。日本侵略者想要趁机挑起中国内战,亲日派的汪精卫等人,正在调兵遣将,准备不顾蒋介石死活,对张学良、杨虎城发起讨伐,一举炸平西安城,取代蒋介石。
蒋介石
而宋美龄、宋子文等亲美派,想要设法营救蒋介石,希望能够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广大对蒋介石恨之入骨的人民群众,则希望能够报仇雪恨,不想放过这个屠夫民贼。
但是,当时党中央对西安的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因此,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和平解决的方法。
于是,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与张学良和杨虎城,对如何处理西安事变进行商议。
17日晚上,周恩来与张学良见面,两人进行了长谈。周恩来对蒋介石被扣留后的表现、南京方面的动态以及各方面的反应,进行了了解。
随后,周恩来与张学良分析了处置蒋介石的不同方案,可能导致的结果。
第一,如果说服蒋介石联合抗日,那么,中国就会免于被日寇灭亡。
第二,如果将罪行累累的蒋介石交由人民审判,将他杀掉。那么,内战不仅不会停止,而且还会加速日本灭亡中国的速度。
张学良
所以,从大局来看,对蒋介石的处理方法,就是说服他联合抗日。
另外,周恩来还与张学良一起商议了同蒋介石谈判的条件,以及对亲日派的军事部署:
停止内战、中央军全部开出潼关。
下令全国援绥抗战
宋子文负责成立南京过渡政府,肃清亲日派
成立抗日联军
释放政治犯。开救国会议,先在西安筹备会议。
次日,周恩来又与杨虎城进行了面谈。杨虎城被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精神深深感动。
20日,宋子文在蒋介石顾问的陪同下,以私人身份,乘坐飞机赶到西安,与周恩来见面。
期间,周恩来劝宋子文认清形势,权衡利害,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
结束与周恩来的谈话后,宋子文次日飞回南京汇报情况。
南京方面得知张学良、杨虎城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后,22日正式派出宋子文、宋美龄、蒋鼎文来到西安进行谈判。
张学良(左)和杨虎城合影
24日,三方达成六项协议:
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
释放上海爱国领袖,以及一切政治犯。
停止“剿共”,联合抗日。
召集各党各派各军,召开救国会,决定抗日方针
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联系
实行其他方法救国。
24日晚上10点以后,周恩来在蒋介石被扣留后,首次与其见面。
在此之前,蒋介石一直拒不见周恩来。在他的夫人等人的劝说下,蒋介石才同意见面。
周恩来走进蒋介石的房间后,已经睡下的蒋介石,从床上坐起来,请周恩来坐下。两人多年未见,蒋介石难免有些动情,他说:“恩来,你来了……”
张学良回忆称,蒋介石身上有伤,再加上当时天色已晚,蒋介石已经休息,所以两人见面并未多谈。在蒋介石说明可以与张学良接洽后,周恩来便离开了。
25日上午10点左右,周恩来再一次与蒋介石见面。这一次,两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谈话。
周恩来
当天晚上,周恩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表示:
“蒋已病,我见蒋,他表示:子、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丑、由宋、宋、张全权代表他与我解决一切。寅、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
不过,虽然蒋介石见到周恩来没有抱头痛哭,但在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做的一件事,确实让蒋介石非常感动,直言周恩来“最有人情味”。
1937年3月27日,宋美龄生日之际,周恩来给蒋介石送去一个消息:
“苏联内务部已经查到蒋经国的下落,并已经批准他立即返回中国。”
听闻这个消息,蒋介石感激地表示,周恩来是中共最理智、最有人情味的人……
邓颖超要求实事求是
邓颖超严格恪守实事求是的原则,不随意妄加夸大与粉饰,坚持实事求是,体现了她坦荡的胸怀,以及谦虚的精神、不图名利的高尚品质。
除此以外,邓颖超还指出,还有一家媒体的稿子也有出入。那篇文章中提到:邓颖超与周恩来在红岩的时候,经常与同志们一起浇水、种菜、浇粪。
邓颖超表示,他们当时只是偶尔做一下这些事情,并非是经常这样做。想想也是,周恩来是中央重要领导人,平时工作非常忙,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做这些事情。
另外,还有文章说,周恩来在重庆的时候,与毛主席“寸步不离”。邓颖超纠正道:“恩来当时确实非常关心主席的安全。但是,恩来还要与民主党派进行谈话,主席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有时候也要出去,怎么能说是寸步不离呢?”
毛主席与周恩来
邓颖超语重心长地说道:“不要吹嘘、不要夸张,也不要渲染……要实事求是!”
这个原则,是邓颖超一直坚持的。她知道,这也是爱人周恩来始终坚持的。如果他还在,他也会对此提出意见。
周恩来曾多次强调:“毛泽东同志一向提倡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要学习毛主席的好传统,从实际出发……”
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周恩来总是想方设法接近群众,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群众中去。
他会与农民一起吃一锅饭、一起席地而坐。他对大家“直呼其名”,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当群众不敢讲真话时,周恩来总是从闲聊入手,为大家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从而慢慢打开大家的心扉。
一次,周恩来到邯郸调查纺织女工的福利问题,当周恩来向大家询问情况时,现场谁也不肯向总理说出自己的困难。
周恩来理解大家的拘谨。于是,他便从两年前见过面的劳动模范李秀芹着手。
周总理席地而坐,和群众促膝谈心
他亲切地与李秀芹拉家常,聊她的婚姻、聊她的“菜篮子”,一直聊到她的工资。
慢慢地,所有人都不再拘谨,大家开始围绕福利待遇的问题,展开交谈,周恩来如愿了解到了很多实际情况。
面对人民群众如此,面对敌人,周恩来也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1946年4月,王若飞、博古、叶挺、邓发等人,乘坐飞机前往延安。临走前,周恩来还笑着与他们道别。
但是,在叶挺等人走后,周恩来始终心绪难安,他对电台的同志说:“注意与延安联络,飞机到达后,立马通知我。”
此后,周恩来就一直守在办公室等电报。当秘书陈浩走进周恩来办公室后,周恩来敏感地问道:“延安那边来电了吗?”陈浩摇摇头。
周恩来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腕上的表,说道:“噢,还要过半个小时呢。”
周恩来之所以如此担心,是因为当时处于非常时期。大家都担心蒋介石在背地里搞破坏。
叶挺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周恩来依旧没有得到飞机降落延安的消息。
此时,王若飞的爱人李佩芝,非常着急。周恩来只能努力调节大家的情绪,向大家讲起叶挺的小女儿小杨梅。那个活泼的女孩,也在那架飞机上。
但是,在周恩来又看了几次表以后,他的话也越来越少,甚至不敢再提小杨梅了。
最后,他们终于收到了关于那架飞机的电报。不幸的是,那是关于飞机失事的电报。
看过消息后,周恩来难过的脸色煞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痛苦的抬起头,想要控制住即将落下的泪珠,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随着李佩芝放声大哭,周恩来的情绪终于失控,跟着哭出了声音。
他用颤抖的声音,呼唤着王若飞的名字。很快,周恩来又强行憋住,不再出声。
王若飞
虽然周恩来悲痛欲绝,但他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将事情调查清楚。最终得出是天气突变,导致飞机撞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上的结论。打消了大家关于国民党做手脚的猜测。
处理国际事务时,周恩来更是小心谨慎,实事求是,不被外界的言论所影响。
1963年,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万吨货轮“跃进号”,首航期间在前往日本途中沉没。
随后,周恩来火速指示海军军舰前往营救中国船员。随着日本媒体报道称,“跃进号”是被鱼雷击中沉没的,外电议论纷纷。
美国、日本相继发出声明。期间,还有人趁机挑拨关系。
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周恩来决定先查清楚情况,再做处理。所以,在调查结果出来前,国内一直没有对此事进行明确表态。
后来,周恩来先后几次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并与亲历“跃进号”沉没的船员进行谈话。
跃进号
期间,周恩来强调:“我们调查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有科学的态度。”
经过调查发现,“跃进号”可能是因为偏离航线,导致触礁沉没。
为了进一步查清楚事实真相,周恩来又派出工作人员,前往事发海域,进行现场调查取证。
最终,出海编队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了证据,证明“跃进号”确实是偏离航线,导致触礁沉没的。
最后,周恩来指示新华社发出相关声明,外国的猜测与议论,很快得到平息。同时,中国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的务实态度,也赢得了外电的赞扬。
共同志向下深长永恒的爱情
实事求是,只是邓颖超与周恩来这对革命夫妻的共同点之一。他们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志向,他们都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们都愿意为了革命事业,而献身。
周恩来当初在西欧的时候,曾与张若名走得比较近。张若名美丽聪慧、才思敏捷,在五四运动中,曾与周恩来等人一起冲锋陷阵,她还是中国最早留学法国的文学博士。
但是,张若名的身份在法国暴露后,很难再继续进行革命工作。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张若名决定脱离政治、退出组织,专心在法国读书。
对此,周恩来对自己的择偶标准,重新进行了审视。
他觉得,自己献身革命,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应该找一个志同道合、意志坚定,能够一辈子从事革命事业,能够受得了革命艰险的同志,作为自己的另一半。
于是,周恩来与不被外界的一切所诱惑,始终站在斗争最前线,将天津妇女解放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的邓颖超,走到了一起。
这段爱情中,他们谁也没有计较谁的容貌,谁也没有计较谁的性格。他们觉得,为主义的理想奋斗,就是最可靠的相爱的基石与保证。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邓颖超与周恩来
他们的爱情宣言,不像其他人那样充满甜言蜜语,而是充满热血、充满信仰。周恩来在一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上写道: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
邓颖超则表示:
“愿意为了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
战争年代,他们携手度过了白色恐怖、万里长征,一直到新中国后,他们的爱情依旧甜蜜。
不论世事如何变化,他们始终将对方当成自己的挚爱。这样的爱情,让周围人印象深刻。
1960年,埃德加斯诺再次访华。在密云水库的接待大厅里,周恩来夫妇热情地接待了他。
埃德加斯诺仔细的打量着周恩来与邓颖超,用他那带有美国口音的中文说道:
“让我看看,你们还像在延安那样相亲相爱吗?”
周恩来同邓颖超在密云水库招待埃德加斯诺
看着爱的加斯诺歪着脑袋打量的神情,周恩来与邓颖超哈哈大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斯诺知道,他的这对老朋友,历经世事后,感情依旧非常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周恩来在繁重的工作中,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但他依旧为新中国、为人民,默默奋斗在岗位上。
邓颖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她却不敢打扰周恩来。她明白他的愿望,她也知道,他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她只能默默的陪着他,与他一起努力,争取在有生之年,为新中国做更多的事情。
1976年初,周恩来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失败了。他永远地离开了邓颖超,离开了他日夜牵挂的中国人民。
邓颖超
邓颖超万分悲痛,双手捧着爱人的骨灰盒,站在人群中的她,显得非常孤单。
周恩来去世12年后,邓颖超写下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她说:
“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12年以前。12年已经过去了,这12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我们的爱情生活不是简单的,不是为爱情而爱情,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
1992年,邓颖超在北京逝世。去世前,她曾嘱咐工作人员,她的骨灰,就用周恩来当初用的骨灰盒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