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次摩旅的行程是先西藏再新疆,所以只能反穿大名鼎鼎的独库公路。从阿克苏的拜城县克孜尔乡出来后,我的下一站就是它的终点——库车县。抱着“走过路过尽量不错过”的理念,在临近县城几十公里的时候,决定去打卡网上似乎有些微名的“克孜尔尕哈千佛洞”,也就是“克孜尔尕哈石窟寺”,本来还计划着能跟前不久参观过的“克孜尔千佛洞”做比较,结果却很出乎人意料。虽然无论地图还是导航,都明明标识有“克孜尔尕哈石窟寺”这个地方,但真的抵达目的地,却是“克孜尔尕哈烽燧”景区的正门!
见门口一侧有个传达室,兼具售票功能,里面正好有三四位帅哥美女在吃饭聊天,于是便有些云里雾里地想要上前咨询。结果大家沟通得太顺畅,一不小心就掏出红色的退伍优先证,享受了一次免票待遇(正常票价为15元每人),然后便自认为地图上画得很清楚,找到这个“尕哈石窟寺”不过是多走几步路的事。
有趣的是为了抄近路,我特意走直线进入了戈壁野路,起伏的砂丘,干涸的砂床,点缀着零星的绿草和荆棘堆,着实把自己狠狠“坑”了一回。因为这片野地远没有外表看上去那么平整,深入两三百米后,几条落差五六米的沟壑就接连开始考验我的越野能力,一脚深一脚浅,好不容易翻过两条,眼前竟然又出现宽七八米的河床,毕竟是独自“探险”,考虑到万一陷进去喊救命都没人听得见(风很大),当即决定往景区的大路方向走。
幸好戈壁的高处视野还算开阔(这也是刚开始我以为这里好走的原因,沟壑都在下面,在景区大路上是看不出来的),跨过几个起伏的小坡就能回去。遗憾的是本来还妄想着能捡到几块“白月光”,显然就被现实打回了原形——纯粹的白日梦。上面截图里的红线就是我走的那段冤枉路,哎。
当天到“克孜尔尕哈烽燧”景区旅游的人屈指可数,我却刚好碰到两位,一番交流下来,他们都说并没看到有“尕哈石窟寺”这个景点,而景区门票上也没有相关介绍(因为我是没买门票直接进来的,所以到这时候才知道)。然后三个人边聊边往外走,至于这个传说中大有来历的“烽燧”古迹,说实话我都没靠近过。现在想来,当时应该是太过于在意石窟寺千佛洞了。
通过参观“烽燧文化展厅”了解到:在库车县境内,烽燧遗址星罗棋布,尤以却勒塔格山南部为甚,它们如同历史的珠链,串联起东西方交流的辉煌篇章。克孜尔尕哈烽燧,作为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其所在的盐水沟东岸戈壁台地,视野开阔,是汉代通往龟兹、疏勒及乌孙的必经要道。烽燧以古老而精湛的土木建筑技艺筑成,层层夯土间,仿佛还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些纵横交错的树杆、枝杈,如同坚韧的脊梁,支撑着这座历经风雨的守望者,让后人得以窥见那辉煌时代的一角。
“克孜尔尕哈”在古突厥语中是“红色哨卡”的意思。据库车民间传说:“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古代一位国王建造的高塔。有个预言家对国王报告:‘根据卦象,公主会死于大地上的毒蝎。’担心失去爱女的国王急忙下命令,通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的盐水沟大路边就矗立起一座高塔。公主从金碧辉煌的王宫搬进高塔。然而警卫森严的护卫并没能让她逃脱命运的安排,尽管细心的国王亲自为苹果削了皮,但是那注定要置公主死地的毒蝎竟然钻进了慈父送来的苹果核里。悲怆的呼号把一座土黄的高塔就此定格在数千年的风沙中,来往大沙漠的天涯孤客都叫他为‘克孜尔尕哈’”。
克孜尔尕哈烽燧坐落于却勒塔格山南麓盐水沟沟口的冲击台地上,海拔1200米,现存残高13.5米,东西长约6.5米、南北宽4.5米,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且位居丝绸之路北道的黄金地段,区位条件优越,具有较高文化与旅游价值。2001年6月25日,克孜尔尕哈烽燧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克孜尔尕哈烽燧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其中的一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文作者: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指正、评论、点赞和关注,希望媒体或个人帐号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谢谢。)
临走的时候跟景区工作人员确认,“克孜尔尕哈石窟寺”确实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对其进行开发,听他们的意思,就算我按地图走过去,也只能到山脚,最多看到几个残破的山洞山丘罢了。好吧,这趟打卡只能以失败告终,好在既看了“尕哈烽燧”,又到戈壁滩上野了野,终归算是不虚此行吧。
个人觉得如果你对“烽燧”感兴趣,到此一游还算值得,如果喜欢游山玩水的轻松惬意,那么沿途的尘埃和颠簸可能会让你后悔,呵呵。不过,若想到相对安全的戈壁滩上奔跑撒欢或者寻宝,到里面体验一下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