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刘濞传
刘濞(公元前215—公元前154年),泗水郡丰县(今徐州市丰县)人,西汉诸侯王,“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七国之乱”的祸首
刘濞是汉高祖的侄子,二十岁跟随高祖征讨淮南王黥(qíng)布。打败黥布后,高祖担心吴地(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民风剽(piào)悍,没有一个勇猛的王来镇服恐怕不行,恰好刘濞剽悍勇猛,便册封他为吴王。
刘濞受封后,高祖召见他说:“看你的相貌有造反之像。大汉建立后五十年,东南方将会有人造反,这个人不会就是你吧?天下同姓都是一家人,希望你要谨言慎行才好!”刘濞吓得急忙磕头说:“不敢,不敢!”
吴国境内有铜矿,刘濞偷偷铸钱,又煮干海水制盐,变得很富足。高祖、吕后统治时期,天下刚刚安定,刘濞还算安分守己。汉文帝登基后,待人宽厚,吴国经过积累,有了一定的实力,刘濞越来越想脱离朝廷的管束。
按照礼制,诸侯王应该入朝觐见皇帝,但刘濞一直不来。后来,刘濞派世子刘贤来到长安(今西安市)。刘贤自幼傲慢无礼,目中无人,他陪同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下棋,下着下着起了争执,情急之下,太子拿起棋盘朝刘贤砸过去,把刘贤砸死了。文帝知道后,狠狠地责备了太子,命人把刘贤的尸首入殓好,送回吴国。刘濞非常生气,说:“天下同姓既然都是一家,葬在长安就好了,何必非要送回吴国来?”他派人把尸体送回长安。自此以后,刘濞对朝廷产生了怨恨。
吴国一天比一天富足,刘濞也一天比一天傲慢,已有不臣之心。当时,很多大臣都建议文帝出兵讨伐,文帝不忍心施加惩罚,还好言好语安慰刘濞,说他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可以不必入朝。刘濞更加骄横。
等到景帝继位,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藩。刘濞早有谋反之心,正发愁找不到理由,听说晁错要削藩,马上提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派使者游说各位诸侯王说:“这次朝廷的目的恐怕不只要削地,吴王与各位有同样的忧患,希望能彼此联合,共谋大计。”于是,刘濞与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淄川国、济南国结成了联盟。
公元前154年,刘濞下令全国说:“我今年六十二岁,还亲自挂帅,我的小儿子才十四岁,也冲在前头。所以但凡年龄在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百姓,都要应征入伍!”由此募集了二十万军队,率先起兵造反,“七国之乱”正式爆发。
刚起兵时,刘濞的大将军建议兵分两路,以便互相策应,但刘濞的儿子不同意,刘濞便没有听从。后来,又有年轻的将领提议,吴国以步兵为主,有利于在险地作战,朝廷军队以车骑为主,适合在平原作战,所以吴军不必逐一攻下每座城池,而应该长驱向西,直接占领洛阳(今洛阳市)等地,便能号令天下。但吴国的老将们都摇头反对,说这只是年轻人显露锋芒罢了,刘濞也没有采用。
景帝见七国联合造反,立即派遣太尉周亚夫等人领兵平叛。在周亚夫的指挥下,汉军节节胜利,叛军节节败退,几个造反的诸侯王相继自杀。刘濞兵败,逃往东越国,东越王接到周亚夫的信,杀了刘濞。七国叛乱持续了三个月就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汉朝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一次大爆发,以地方割据势力彻底失败而结束。从此,汉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国家统一得到加强,为汉武帝展开对匈奴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刘向传
刘向(公元前77—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县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
耿直的目录学鼻祖
刘向是汉室宗亲,十二岁时因为父亲的恩荫担任辇郎,专门给皇帝的车子引路,十八岁当了谏大夫,参与朝廷政事的谋议。
汉宣帝登基后,基本遵循曾祖父汉武帝的制度,招募贤臣到自己身边,刘向获得召见。宣帝听说淮南王有一本炼金子的秘籍,刘向的父亲曾在处理淮南王案时得到过这本书,于是刘向便把此书献给宣帝。宣帝命人照书去炼,却没有成功,就把刘向抓起来,说他铸造假黄金,应该处死。刘向的哥哥用钱替他赎罪,他才逃过一劫。
宣帝去世后,儿子汉元帝继位,刘向受到推举被任用。当时,宦官石显、弘恭等人与外戚弄权,朝政十分混乱,刘向等人商议上书元帝罢免他们。可是奏本还没呈上去,石显就知道了,便先发制人诬告刘向等人,使他们都被罢官入狱。
不久,出现彗星,元帝有所感悟,释放了刘向等人。石显一直盯着此事,想再次抓住他们的把柄。刘向通过一个远亲给元帝上书说:“前些时候,陛下判几位大臣入狱,然后发生了大地震,弘恭称病辞职很久,天象也没什么异常。后来他重新任职,天气又开始阴雨反常,可见天象异常是弘恭等人引发的。应该罢黜弘恭、石显,任用贤能,灾害自然会消除。”石显等人气坏了,怀疑是刘向主使,一查果然是他,刘向因此再次被捕入狱,出狱后十多年也没有被任用。
直到元帝去世,汉成帝登基,石显等人被正法,刘向才被重新任用。有一回,成帝想大耗钱财改建陵墓,刘向上书劝谏说:“陛下要改建陵墓,把低洼的地方筑高,挖掘百姓坟墓累计上万座,花费巨大。这样的做法,使死者在地下怀恨,生者也在地上忧愁。百姓有怨气,自然触动天地,进而水旱失调,到时候死亡、流浪的人以十万计。臣既替他们感到忧思,又替他们感到气愤。”他的言辞十分诚恳。成帝看完很感触,但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后来,灾祸渐渐多起来,刘向说:“灾祸异象到了这种程度,而且外戚势力日益强盛,再发展下去,一定会危及刘氏江山。我幸运地身为刘氏宗族,世代蒙受汉朝的皇恩,身为宗室旧臣,连续侍奉三朝天子。皇上因为我是先帝旧臣,每次召见我都对我礼遇有加,如果我不规劝皇上,还有谁去规劝呢?”于是极力劝谏成帝要严密审查军国大事,吸取以往的教训。成帝看后十分感慨,召见刘向,说:“你不要再写了,我会考虑这件事。”
刘向每次被召见,都借机劝谏成帝不要过于重用外戚而疏远皇族。他说:“皇族是国家的枝叶,如果枝叶凋落,就无法庇佑树木,树木也会慢慢枯萎。”后来,成帝多次想对刘向委以重任,但外戚们纷纷反对,因此最终刘向也没能得到升迁。
汉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安定繁荣,先秦诸子的学说已经混杂,儒家取得独尊地位后,经学发展势头强劲,分出很多派别,急需整理和总结。
公元前26年,刘向受命主持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他带着儿子刘歆,逐部书进行整理,每整理完一部,就撰写一篇叙文,简述此书的作者、内容、价值以及校对过程,将叙文汇总成《别录》一书。刘向在《别录》中,将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著录方法,成为目录学的鼻祖,对我国图书分类法和著录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刘向、刘歆在整理校对诸子百家著作时,注意吸收各家学说的优点,转而为儒学服务。当时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刘向的这一做法,间接保存了诸子百家的学说,促进了思想的传承和融合。
刘向在编校图书的过程中,自己也编撰了一批书籍,包括历史故事集《新序》、小说集《说苑》、妇女史《列女传》以及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这些作品均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他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三册《汉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