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点 姜萍事件的曝光,揭露了竞赛圈的冰山一角。留学申请竞争加剧,造假、暗箱操作等乱象不断,竞赛的公正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Letsight (ID: letsight520)

文丨Ava 编丨袁梓曦

姜萍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官方对其做出定性,但显然大家对故事的结局并不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事件的曝光,其实揭露了竞赛圈的冰山一角。

随着留学申请竞争的加剧,各类竞赛、奥赛、活动证明等经历,成为许多家庭为孩子申请海外名校铺路的“利器”。

然而,竞赛本该是学术能力的检验,却在逐渐演变成了功利化和工具化的角力场。

伴随着造假、暗箱操作等乱象,让竞赛的公正性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烟瘴气的竞赛圈


当下最受追捧的竞赛莫过于美国数学竞赛AMC。

自2007年引入中国以来,参赛人数从最初的2000人增长到2023年的5万多人,16年间暴增25倍,且年增长率保持在20%-25%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MC的火爆并非偶然,它在名校录取中享有极高的认可度。

比如,MIT、耶鲁、加州理工、普林斯顿等顶尖名校,都会在申请表上询问学生的AMC经历和成绩,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

2023年,美国AMC数学竞赛遭遇大规模泄题,受波及人数超过15万。

最初,AMC12A的试题在国外的一些竞赛机构、讨论平台等泄露,随后国内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大量机构号售卖真题和答案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上半年,AMC8考试的系统瘫痪更导致内容提前泄露,甚至有人公然在网络上以2000的价格兜售试题。

考生间甚至开始以“拼多多模式”共享试题,转发价格仅2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泄题使得考场秩序混乱,20分钟后部分考生被迫强制交卷,考试的公平性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只是AMC,这类不公平现象早已蔓延至其他竞赛领域,竞赛逐渐从“学术试金石”演变成某些人钻空子牟利的工具。

BIO USACN美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是由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education(简称CEE)举办的美国学术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理工科竞赛之一。

然而近些年因在中国区出现大规模作弊而遭到质疑。

2023年,部分考生收到美国组委会的邮件通知:

中国区的金银奖获奖者分数远高于全球水平,有确凿证据显示部分高分考生存在不诚实行为,组委会要求对这些考生进行生物知识复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不诚信行为导致很多考生努力考出的成绩蒙上阴影,成绩认可度也大打折扣。

在科技类竞赛中,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被视为进入名校的捷径之一。麻省理工学院官网明确建议申请者参加ISEF,并将其列为科创类竞赛的首选。

但是,今年一份32页的指控报告揭露了一等奖获得者Krish Pai的学术不端行为。

他的机器学习项目中涉嫌使用他人研究成果、篡改数据、窃取设备设计,严重损害了竞赛的公平性和公信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许多国际赛事如英国SMC数学竞赛等,也被质疑存在暗箱操作,一些赛事甚至将管理授权给了商业化的培训机构,导致公平性进一步受损。

很多家长和学生无奈感叹,国际竞赛成了“拼家底”和“拼关系”的游戏,有些人凭借金钱或关系取得了不应得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竞赛热潮下的焦虑与内卷


竞赛之所以如此受家长和学生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源于留学申请中的激烈竞争。

海外名校的申请门槛不断提高,特别是常青藤联盟等世界顶尖大学,对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增加孩子的录取几率,不少家长将竞赛成绩视作“利器”,认为竞赛能够证明孩子的学术实力,从而让申请更具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种一味追求竞赛成绩的现象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内卷”效应。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成绩,不惜斥巨资聘请名师辅导、送孩子参加昂贵的竞赛班、甚至在竞赛前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内幕”信息。

对于那些本来循规蹈矩的家长而言,当身边其他人通过造假提升成绩时,他们往往会感到焦虑,担心自己家孩子会因此落于人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压力下,许多原本并不打算“跟风”的家长开始动摇,甚至考虑是否也应通过不当手段帮助孩子获得高分,增加名校申请的筹码。

这种“滚雪球”式的焦虑情绪,最终形成了竞赛圈内的恶性竞争。

造假、内幕交易等问题愈演愈烈,导致部分学生本应公平竞争的机会变得越来越稀缺,而比赛的初衷也逐渐被“胜负”所掩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竞赛是否真正能助力留学申请?


近年来,随着申请人数的不断增加,申请圈子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很多家长眼中,竞赛成绩是留学申请的“通行证”,甚至是提升申请优势的捷径。

其实,单纯的竞赛成绩在申请中的真正作用往往被过度解读。

这种功利性的竞争模式不仅无法让孩子真正脱颖而出,反而容易使得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方向。

随着竞争的加剧,名校招生官也愈加谨慎,对于单一竞赛成绩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许多招生官更倾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术能力以及实践经历,而不仅仅是竞赛排名。

事实上,一些名校招生办明确表示,竞赛成绩并不是录取的决定性因素。

除非学生在竞赛中表现出色、获得国际大奖,或者在比赛中展现了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潜力,否则一般的竞赛成绩对于申请帮助甚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仅依赖竞赛成绩,而缺乏实践经验、研究经历或其他综合能力的证明,这样的申请材料往往显得“空洞”。

竞赛本应是对学术能力的一种展示,而非证明个人能力的唯一手段。

越来越多的招生官认为,学生是否在竞赛中展现出真正的学术潜力,是否将竞赛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探索学术的动力,才是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此,对于那些没有“硬核实力”的学生而言,竞赛成绩不仅没有实质帮助,反而会因为背后的功利心态而使得申请人失去本该真实体现的个人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归初心才是正道


竞赛成绩固然是展现孩子学术水平的一种方式,但其背后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竞赛的真正意义在于提升学术能力和培养竞争意识,而非简单的“敲门砖”。

对于家长而言,与其追逐表面的竞赛成绩,不如帮助孩子培养兴趣,找到合适的竞赛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是所有的竞赛都具有相同的含金量,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那些具有公信力、注重学术能力培养的比赛。

只有当孩子具备真实的学术兴趣和扎实的学习能力,竞赛成绩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加分项,而非单纯的“包装”。

此外,家长还应注重孩子在竞赛之外的综合素质提升。

国外大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学术能力,社会活动、实践经验、研究项目等都是申请的重要考量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在其中持续积累经验,远比一味追求竞赛成绩更有意义。

回归竞赛的本质,其实是让孩子们在学术上不断突破自我、提高能力。

与其盲目追求竞赛成绩,家长们不妨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和成长计划,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个人兴趣出发,激发孩子们的创新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才是真正能够助力他们申请的“金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竞赛热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对成功单一的评价,或许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成功不等于取得第一名,成功也不等于拿到竞赛奖项,拿到竞赛奖项也不代表直通名校。

真正的成功,是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并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自我成长。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