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下)
3.平民革命家托马斯.闵采尔与农民起义
早在宗教改革和大规模农民战争前,德国农民的反封建武装起义就已此伏彼起。1476起,法兰克尼亚的农民在牧人汉斯.贝海姆的领导下准备起义。
汉斯.贝海姆向农民宣称:按圣母的指示,世间人人都是兄弟,以自己双手劳动为生,不该有贫富之分。地租、税捐、徭役都应永远废除,森林、水道、牧场可以自由使用。他还主张不要皇帝,不要教皇。数万农民被发动了起来。但在起义即将爆发之时计划泄密,汉斯.贝海姆被捕,被维尔茨堡主教烧死。
1493年,由于连年歉收物价飞涨,在阿尔萨斯地区出现了农民的秘密组织"鞋会"。一部分市民也参加了这个组织。鞋会的成员在自己的旗帜上画只草鞋作为标志,表示和穿长靴的贵族对抗。此后30年间,农民起义往往打起"鞋会"的旗帜。1502年,在巴登北部斯拜伊尔主教辖区,7000"鞋会"农民准备公开起义,他们的斗争纲领明确提出,废除农奴制,取消一切捐税,没收教会财产分给人民,建立统一的君主国。这是德国农民第一次提出收回教产和消灭诸侯割据、建立以皇帝为首的君主国的要求。此后,这两条要求一再在农民和平民进步集团中出现,直到闵采尔把它变成没收教产、实行财产公有的共和国。
1503年春,在士瓦本出现了另一个农民组织"穷康拉德"。其成员除了当地农民外,还有逃散到这里的"鞋会"成员。这个组织的旗帜上画有一个跪在耶稣面前的农民,四周写着"穷康拉德"字样。1514年,"穷康拉德"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得到城市平民的支持,在和符腾堡公爵的斗争中一度获得胜利。由于各地诸侯支持符腾堡公爵,加上起义的市民叛变,起义被镇压而失败。
德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都先后失败了,但这些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正当第四次"鞋会"密谋遭到镇压的时候,路德在维登堡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并迅速导致了1524-1525年德国农民武装斗争。这场农民武装斗争的真正代表是平民革命家托马斯.闵采尔。
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年)出生在德国采矿工业中心哈茨的施托尔堡。父亲是个农民,被施托尔堡伯爵杀害。14岁时,全家迁往克维德林堡。15岁时,他组织过反对天主教会的秘密团体。17岁进入大学学习,毕业时获神学硕士学位。他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路德开始宗教改革时,他支持路德的反教皇言论,但很快就反对路德的温和主张。
1520年,闵采尔担任茨维考城神父。茨维考城是德国银矿业和纺织业中心之一,矿工和织工建立了秘密组织"再洗礼派"。闵采尔在和工人、贫苦农民的接触过程中,与"再洗礼派"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支持他们的行动,帮助他们制定教义,指出只要斗争,"千年天国"就要降临人间。从1520年底起,闵采尔对路德的宗教改革道路越来越不满,他认为宗教改革的根本任务,不仅是反对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还要消灭一切压迫者和剥削者。1521年,闵采尔和"再洗礼派"领导茨维考城工匠举行起义。起义失败,闵采尔被迫离开茨维考。1521年夏,闵采尔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捷克的布拉格。在这里,他发表了《布拉格呼吁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表白自己是塔波尔派的继承人,号召农民起义,用暴力实现社会变革,"人世间不应有压迫和剥削"。由于捷克当局禁止他居留布拉格,闵采尔不得不重返德国。
从1522年初至1524年8月,闵采尔在图林根的阿尔斯特德小城当神甫,积极从事人民的宗教改革活动,号召用武力对付天主教会,坚决与路德决裂。与此同时,他还在人民群众中组织秘密团体"上帝的选民同盟",宣传和组织革命活动,阐述他的"千年天国"革命理论。
闵采尔的"千年天国"理论,在表现形式上披着一层宗教的外衣,以泛神论的宗教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一切观点,强调理性是信仰的源泉,人人都可以升入天堂。在人世间的地上建立"千年天国"是闵采尔政治纲领的中心和目标。闵采尔认为德国现实社会是贫富尖锐对立的人间地狱,私有财产是贫富对立的根源,城市和乡村的贫苦人们,应该拿起剑来,把诸侯和贵族当成"旧壶破罐"来摧毁,走"大震荡"即暴力革命的道路去推翻教俗封建主的统治,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由劳动人们夺取政权,以实现"千年天国"的理想社会。
闵采尔的革命学说引起路德的恐慌和反对。路德诬蔑闵采尔是"魔鬼"、"阿尔斯特德的妖怪",公然请求诸侯予以镇压。闵采尔则针锋相对,嘲笑路德是"坐在柔软垫子上"的"可怜改革家",痛斥路德是"说谎博士"、"维登堡的行尸走肉",充当了诸侯的代理人。
闵采尔为了发动农民战争,先后到缪尔豪森、纽伦堡、萨克森、图林根、法兰克尼亚、士瓦本、阿尔萨斯等城市和乡村,宣传革命道理,散播革命火种。他用火热的语言号召说:"立刻就行动起来","特别是矿工们和适于此事的好汉们","时机已经成熟了","上前,上前,趁着火热,不要让你们刀上的血冷了","一齐动手吧"!在闵采尔的直接推动下,德国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从南到北,愈燃愈烈,终于酝酿成伟大的农民战争。在农民战争爆发之前,发生了骑士暴动。
4.骑士暴动和伟大的农民战争
1522年9月,德国莱茵区的骑士在弗兰茨.冯.济金根和乌尔利希.冯.胡登的领导下开始暴动。
16世纪初开始,德国的骑士对诸侯的专权和天主教会的富有日益不满,他们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要求取消诸侯的特权,没收教会的财产,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以骑士为支柱的王权,在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实现德国的统一。1522年8月,济金根在兰都召开骑士会议,莱茵、士瓦本和法兰克尼亚等地的骑士参加了会议。会上成立"兄弟同盟",实现了德国中部骑士的联合。9月初,骑士在济金根和胡登的领导下向宿敌特里尔选侯宣战,并包围了特里尔城,向市民散发传单。济金根原以为,这个行动会得到市民的支持,附近的诸侯也不会马上出兵来援助。但事与愿违,市民和农民并没有出来支持骑士,因为市民阶级不赞成加强封建骑士的势力,农民则渴望从封建依附地位中得到解放,骑士想建立的贵族政权和巩固农奴制的主张与市民、农民的利益相矛盾,所以不可能得到他们的支持。相反,诸侯的援军却迅速赶来,骑士暴动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济金根被迫撤围。诸侯军队转入反攻。济金根在激战中负重伤而死,胡登逃亡瑞士。骑士暴动完全失败。此后,骑士便失去了政治上的独立性,大部分都从属于诸侯了。
15世纪末开始的一系列农民起义,最后形成了1524-1525年全德意志的农民战争,2/3的农民卷入了战斗。这次农民战争有3个中心,即士瓦本、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和图林根。东部的提罗尔、卡林提亚和西部的阿尔萨斯等地也发生了起义。
1524年6月,士瓦本农民起义揭开了农民战争的序幕。起义军在闵采尔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的纲领——《书简》,要求全体农民加入"基督教同盟与兄弟会",号召推翻现存制度,建立新的人人平等的社会。起义迅速扩大,席卷了士瓦本全区。到1525年3月,起义军形成了6支队伍,人数多达3-4万。6支起义军的领袖在门明根集会,制定了著名的《十二条款》。
《十二条款》要求废除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归还被领主侵占的森林、牧场和池沼等,减轻农民的徭役、地租和赋税,取消一部分什一税等。这个纲领没有提出彻底消灭现存的封建制度,只要求限制封建剥削,反映了富裕农民的利益。士瓦本地区的农民起义由于比较分散,没有组成统一的整体,斗争不够坚决。反动将领特鲁赫泽斯利用这一弱点,采用和谈欺诈和武装袭击等手段把起义军各个击破。1525年4月,士瓦本的几支农民起义军与特鲁赫泽斯订立"威加顿和约",起义失败。
法兰克尼亚地区的起义于1525年3月底爆发,规模最大,斗争也更激烈。起义者烧毁了几百座城堡和修道院,惩治了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许多中、小城市的平民和一部分市民也纷纷参加起义,不少骑士和城市中产阶级也加入到起义队伍中,有的骑士还成了起义军的将领。1525年5月,这个地区的各路起义军在海尔布琅召开代表大会,制订了由文德尔.希普勒起草的《海尔布琅纲领》。纲领提出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改革教阶制,没收教会土地分给骑士,建立帝国最高法庭,取消诸侯的一切"同盟",废除国内关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纲领还规定农民可以支付20倍于常年地租额的钱来赎回自由和取消农奴身份。这个纲领包容了不同阶级的要求,主要是反映了城市中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当海尔布琅城内围绕纲领还在辩论时,刽子手特鲁赫泽斯的军队已赶到这里。在这关键时刻,城市贵族、富裕市民相继叛变,暗地里为敌人打开城门。希普勒匆匆向北逃走。特鲁赫泽斯用在士瓦本镇压起义的老办法,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至7月初,法兰克尼亚的起义完全被镇压了。
萨克森和图林根的起义斗争最为坚决。1525年2月,闵采尔来到图林根,亲自组织和领导萨克森和图林根地区的农民起义。3月17日,缪尔豪森城的平民推翻了城市贵族的统治,建立了"永久议会",选举闵采尔为主席。诸侯惊慌失措,急调大军前来镇压。闵采尔组织一支8000人的队伍,布阵城郊御敌。农民军虽然打得很勇猛,但毕竟缺乏训练,没有作战经验,武器又差,在力量对比悬殊的决战中,起义军被击溃。闵采尔本人受重伤被俘,遭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壮烈就义。
三个中心地区的农民起义失败后,提罗尔、阿尔萨斯等地的农民起义也先后失败,个别地方的起义坚持到1527年。
德国农民战争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反封建的农民战争,斗争目标是要消灭封建制度和实现国家统一。但是,由于农民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意志,由于城市平民的力量薄弱,还不能担负起领导农民革命的任务,由于富裕农民的妥协和市民的背叛,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起义最终失败。
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却是深远的。它沉重打击了封建贵族和僧侣的反动统治,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地位,充分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革命传统,暴露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显示了德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农民战争在德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