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的春天,四川省委书记张国华正在主持会议,不幸于会议现场病倒,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去世,年仅58岁。
他在担任西藏军区军长的十六年间,指挥青藏铁路与康藏铁路修建,主持了西藏的民主改革,让雪域高原上盛开了新社会的幸福之花,藏族民众为他送上“佛光将军”的美名。
凭着高超的军事与政治素养,张国华用发生在西藏的两场战役,牢牢守住祖国领土,维护了国家的和平。
他的离去,让国家少了一位忠诚勇敢的将军,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失去了一位熟悉的战友。
因此,周总理亲自前往北京西郊机场,只为迎接他的骨灰,并为之流泪。毛主席得知他去世,叹道“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流露出对这位将军的深深怀念。
周总理与张国华在工作中交往不多,为何要以这样郑重的方式送别他,如此惋惜他的离去呢?毛主席又是为何那样思念张国华,毛主席与张将军之间有着怎样的情谊呢?
这些,都要从祖国的雪域高原西藏说起。
佛光将军驱乌云千年西藏换新天
1952年,中央成立西藏军区,张国华任军区司令员。
西藏是一片美丽圣洁的土地,有着醉人的美景。只是千百年来,西藏人民受着万千苦难,艰辛度日。张国华肩负着党的重托,立誓要将西藏建设出一番新气象来。
因为地理与气候原因,西藏与内陆地区联系较少,故而发展落后,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张国华认识到,西藏想要发展,就一定要修公路。
张国华曾说过,“公路,是西藏人民走向繁荣幸福的路,也是我们入藏部队和工委的生命线。党组织要在西藏站稳脚跟,根本措施还是修通公路。”
青藏公路与康藏公路,是物资进藏与出藏最主要的两条道路。为了修好这两条公路,张国华多次参加后方部队司令部党委会,与大家一起研究、决定筑路的重要事项。
在高原上建造公路,是一件极其考验人意志的艰辛工作。
冬天大雪锁住了道路,食物运不进山,战士们只能吃野菜与稀饭。高原上建筑材料宝贵,难以搭建简易住房,战士们白天修路,晚上就睡在路边的帐蓬里。
尽管如此,十八军战士们奋战在高原上,不叫苦也不叫累,个个都是“钢铁战士”。
长年在高原生活工作,张国华也患有心脏疾病。但比起自己的健康,他更重视十八军筑路战士的身体状况。他经常到筑路部队,去看望大家,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一次看望中,他了解到五十三师筑路官兵有10%的战士患有心脏病,其中某些连队患心脏病战士的比率更是高达15%。
于是张国华作出安排部队在冬季休整的计划,保障了筑路战士们的身体健康。
1954年12月,康藏公路与青藏公路正式通车。这是西藏发展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西藏有了现代公路交通,和内陆的联系大大增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59年,在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与张华国的指挥下,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落后的
封建农奴制
,建立起以个体所有制为主的经济体制。
以往饱受压迫的西藏人民分到了田地,翻身做了西藏的主人。延续上千年的封建农奴制被打破,农牧民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创造出了一个西藏的高速发展时期。
因为解放西藏与发展西藏的功绩,张国华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
信奉佛教的藏族人民送给他“佛光将军”的美丽称号,它一直伴随着张国华,成为他与西藏人民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征战沙场为祖国仁义之师定和平
在张国华的戎马生涯中,有两场战役值得一提,那就是和平解放西藏,被誉为“解放大陆最后一仗“的昌都战役,与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昌都是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与藏军在昌都展开了一场战役。
经过半个多月战斗,第十八军在昌都城关消灭了藏军主力,还找出两名英国间谍及两名印度人,缴获武器若干,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1951年春天,十八军部队在两万多名西藏群众的热烈欢迎中,进入拉萨城区,红旗飘扬在这座“日光之城”上空,西藏正式和平解放。
张国华率领的十八军,本来并不承担解放西藏的重任,已在进驻四川的路上。
但刘伯承与邓小平看中张国华打仗有勇有谋,政治素养高,向毛主席推荐由他带领十八军前去解放西藏。
接到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张国华只说了一句话,他庄严对党承诺道,“坚决完成任务!”
张国华组织了十八军进藏动员大会,告诉战士们:
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帝国主义却想要将它从中国分离出去;解放西藏,是党的军队的职责。
他还向大家说道,“我们进西藏,条件确实很艰苦。可是,西藏人民世世代代在农奴主压迫下生活,他们岂不是过得更苦?人民解放军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我们怎么能看着藏族同胞受苦而无动于衷呢?”
在张国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动员下,十八军统一了思想,打出昌都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光辉成就。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则是一场为了反击印军对中国西藏领土的蚕食而打响的战役。
战斗打响前,一场中央军委紧急会议召开,毛主席亲自主持会议,与会人员还有周总理与邓小平。会议快结束时,邓小平问张国华,“这场战役,你有把握吗?”
面对中央军委的期待,张国华给出一个干脆利落的回答:“有!”
精兵强将,张国华与军区战士们,没有辜负主席的重托。
一个多月硝烟弥漫的战斗过后,印军7000余人被我军击毙及俘虏;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印间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区域,也被我军控制。
大量印军先前设在此区域内的据点被清除一空,全军士气大振。解放军更是缴获了许多武器与物资,打击了印军的嚣张气焰。
在占据主动权的情况下,12月1日,张国华执行中央的命令,主动停火,下令部队后撤,结束了这场战斗。
不久后,他将俘虏的印军归还给了印度,并且连收缴的武器,也都一并还给了印度。
昌都战役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战役的“以打促和”性质。
在张国华的领导下,十八军不贪功冒进,也不对敌人穷追猛打。
这种克制而讲求政治影响的打法,在昌都战役中争取到一部分藏军的起义投诚,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则取得了印度政府对中国的尊敬。
西藏的和平解放,保持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之后,中国与印度保持了长达几十年的和平。
张国华对这两场战役的指挥,充分体现了他高明的政治和军事指挥素养。
主席殷望深如海民族团结重如山
而张国华与毛主席的交往,是从他参军开始的。他出生于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江西井冈山,1929年,未满15岁的他加入了红军。
在红军队伍中,他进入瑞金“红军大学”学习。当时毛主席任红军大学的讲师,他因此熟悉了张国华。
当时,张国华是一名光荣的红军第四军战士,由毛主席与朱老总领导。
他的家乡,又是毛主席在领导秋收起义后建立的根据地井冈山。毛主席很喜欢张国华这位聪明好学的小红军,经常打趣地叫他“井冈山”。
第五次反“围剿”遭遇挫折,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张国华走完这段艰辛而伟大的征程,参加了红军在陕北的胜利会师。
红军翻越大雪山,严寒与暴风雪侵袭着战士们。为帮助战友打起精神前行,张国华给大家念了一首诗,
“天空飞鸟绝,群山兽迹灭,红色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诗虽简单,却激情澎湃,充分展现了他的革命情怀。
红军在延安胜利会师后,张国华成为河东抗日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在敌后进行武装斗争,用自己的智慧与毅力,抗击侵略者。
一边打仗,一边张国华也不忘学习。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办起来了,求知若渴的张国华,又一次得以在毛主席的教导下,学习军政课程。
目睹他的勤奋好学,毛主席将他记在了心上。
1937年,他“抗大”毕业,也锻炼出了更多的能力。
一一五师政治部战士剧社需要一个社长,张国华被选中了。他率领着宣传队在山西前线进行宣传工作,一番历练,不久调任一一五师直属政治处主任。
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张国华随一一五师对日伪进行了勇猛抗击。
激烈的战事磨砺了他的本领,他在不断地战斗中先后任一一五师黄河支队政治委员、冀鲁豫第九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务,提高了许多红军战士的思想境界,成为了党的优秀的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张国华带领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川黔战役等战斗,立下赫赫功劳。
1949年,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一枚人民解放军中将的肩章,佩上了他的军服,人们称他为“开国中将”。
昔日的小红军,自己教过的学生成为了新中国的将军,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毛主席是自豪的。
因为毛主席从井冈山时期便认识了张国华,对他非常了解,所以对他有一种极为亲近的态度。
前往西藏前,张国华在北京丰泽园与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接受毛主席的接见。
临走时,张国华向毛主席敬礼,毛主席笑着说,不用啦,不用啦。
他一手拍着张国华的肩头,一手紧紧握住张国华的手,对他亲切说道,“我的江西老表,你们此去,山高水险,路途遥远,要多珍重!”
带着殷切希望,毛主席又用力握了一下张国华的手,叮嘱道,“你们要把西藏的事情办好!”
毛主席一向重视民族团结,他将西藏解放和建设的重任一并交给张国华,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看重和信任张国华。
为党求才不辞劳一心建设国富强
周总理与张国华平日在工作上,交往不多。但周总理与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国家领导人,有着许多的交流。
刘伯承与邓小平是张国华的老上司,二人对张国华很了解,也非常喜爱。张国华的诸多事迹,周总理便是从他们二人那里得知的。
张国华有着中将军衔,行军打仗的本领自然很出色。而作为国家干部,他其实更有着良好的人才培养意识。
在红军大学与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经历,使他深深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他非常注重有知识学问的人,认为一定要与有学识的人一起建设国家,党的事业才能有长远发展,祖国才能强盛。
解放战争时期,在张国华的宣传与鼓舞下,当地许多知识分子勇敢地加入了党的军队。
这些经由他介绍加入解放军队伍的同志,后来许多都成为了部队里的文化干部,在文化战线上,为国家与人民作出了许多贡献。
他在川南的时候,曾听人说有一位名叫蒋爱民的私塾先生,是很有学问的人。为了躲避战乱,蒋爱民隐居在乡间当着农民。
为了当地的教育事业,张国华亲自来到山村里寻找蒋爱民,向他述说了党治理川南的决心,请他回城教书。
张国华态度谦和,语气诚恳,感动了蒋爱民。
这位私塾先生说,自己从未见过如此平易近人的官员,他相信了党是真的想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在张国华的亲自邀请下,蒋爱民回城讲学,提高了当地不少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周总理得知了张国华有着重视教育的思想,认为他确实是一位既有勇又有谋的将军,因此对他很是尊重。
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重视的张国华,用他的一生做到了为国家奉献。
他在雪域高原十六年,建设出了藏族同胞们幸福生活的新西藏。
1968年,张国华回到内陆,在四川省处理政务。他在这里也像在西藏一样,一心一意的忙工作。几年后,张国华积劳成疾,病逝于四川。
多年相知,无比信赖的“井冈山”走了,张国华的英年早逝对毛主席而言,是非常痛心的事。
周总理在红军大学时,也曾担任过张国华的教师,加上对张国华的诸多了解,因此他去世后,周总理亲自前往机场迎接他的骨灰,送对这位党和国家的优秀干部最后一程,表达对他的尊重。
老一辈革命家、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感情,便是如此真切,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