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欢是一名初一年级的男生。刚升入初一,阿欢就经常不去学校。起因是数学老师要求严格,会对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点名批评。阿欢害怕被批评,便拒绝上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阿欢妈妈在网上看到了我以前的成功案例,就联系了我。她向我讲述了阿欢当前的状态和成长经历。我也在听了阿欢母亲的诉说之后,逐渐明白了阿欢出现问题的原因。
阿欢身高1.60米左右,偏瘦,说话时声音比较小,习惯性低头,不敢看我,回答问题也尽量用简单的词语,或者仅用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代替,提到与学校相关的事情时,阿欢的情绪明显焦虑,两只手不停地互相搓。
阿欢的父亲50多岁,身体状况欠佳,因此在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并未投入过多精力。母亲30多岁,在公司做财务,收入不高。家中一切全靠母亲一人打理。
父亲有一个姐姐,但两家往来较少。母亲有一个弟弟,经济条件尚可,两家来往较多。阿欢从小与母亲比较亲近,母亲对阿欢较为迁就溺爱。
阿欢的母亲对他提出的要求几乎都会想办法满足。他从小成绩不好,容易发脾气,虽在家里不讲理,到了学校却胆小怕事。小学一、二年级时,阿欢基本能正常上学。
到了三年级,有时没法完成作业,他害怕被老师批评,就开始不想上学。遇到这种情况,母亲会买玩具哄他。到后来养成了习惯,经常得买了玩具才能去上学。
在这期间,母亲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学业上所面临的困扰,恳请教师适度降低对他的期望值,老师答应了。到五、六年级时,阿欢的舅舅劝说母亲不要再溺爱他。于是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母亲就会求助于舅舅。舅舅长得高大,有时会打他。他由于害怕舅舅,学业会稍微认真些。
阿欢有一个比较好的朋友是小学同学,住在他家楼下。阿欢在初中没有固定的朋友,放学回家有时会跟那个小学同学玩。
阿欢的情绪稳定性差,容易发脾气。小时候会为了买零食或跟小朋友抢玩具而生气,哭闹不止。
阿欢的自尊处于较低水平。他很在意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担心他们不喜欢自己,有时会因为没有受到老师的表扬,回家发脾气。再次,阿欢习惯采用负面的应对方式,如在三年级以后,阿欢会因为完不成作业就不想上学。
我了解到阿欢的乒乓球打得不错,在学校喜欢的就是体育课。于是就乒乓球这一话题与阿欢进行了较多沟通,希望将乒乓球作为阿欢自尊的支撑点。
运动会时,体育老师安排阿欢做队长,带领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参加乒乓球团体赛。阿欢很看重这次比赛,每天课后与队友一起练球。
阿欢告诉我乒乓球比赛拿了年级二等奖,班主任让得奖的同学站到讲台上接受同学们的掌声鼓励,对他来说是一次成就感和价值感的重要体验。
阿欢提到班上的阿良同学,虽然阿良学习成绩不好,但大家都很愿意和他玩。他认为原因是阿良同学大方热心,同学遇到困难他都会帮助。例如,有位同学骨折了,阿良就多次背他上下楼。
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阿欢表示很喜欢这种大家在一起分享、说笑的感觉。阿欢提到,在学校文艺汇演时,班主任派阿欢与其他同学去做志愿者,负责后勤工作。阿欢同学工作很主动,被老师表扬了。渐渐地,阿欢的人际关系有了改变。
在学业方面,阿欢成绩一般,学习遇到困难时通常会采用抄作业、不上学等方式。阿欢聊到了学业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自己的主要问题是基础不好,另外还容易沉迷于手机。
阿欢告诉我,通过他学会的方法,他完成了寒假作业,而班上有同学没有完成,被罚放学之后补做。阿欢对自己没有被罚很满意。阿欢比之前有进步,同时作息相比之前有改变。
阿欢表示自己期中考试的生物科目拿了班上的“进步之星”奖,这是阿欢同学上初中以来头一个奖,他很高兴,对学习的信心也增强了。并帮助阿欢看到他的努力所带来的成效。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引发阿欢对自己面对人际矛盾时应对方式的思考。当时他在房间里用手机查作业怎么做,而母亲刚好看到阿欢在用手机,就很大声地斥责。阿欢很生气,按以前的做法,他可能会摔书,并与母亲发生冲突。
他只是大声地冲母亲喊了一句“我没有”,然后情绪慢慢平复了下来。这件事让阿欢认识到,跟母亲有冲突时,自己也可以使用新学会的方法。平时也会尽量多地跟母亲聊聊自己在学校的事情,增加母亲对自己的了解,减少矛盾。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欢的病理性记忆,小学三四年级,母亲在背后教他检查作业,母亲坐在沙发上,他则坐在椅子上,然而他的数学并不出色,母亲讲解了好几次,他还是无法理解,感到非常恐惧,感觉快要窒息了。我对阿欢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他紧张的身体慢慢地放松下来。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欢的自尊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学校里还主动加入了志愿者协会。此外,阿欢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他变得越来越主动思考和面对问题,尝试采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业成绩也有所提升,已不再存有先前的厌学情绪及行为表现。阿欢表示自己会好好学习,对于未来,他虽然不是很有信心,但也会努力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