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普罗米修斯盗火至凡间,凡人不知其日日受鹰隼啄食五脏之痛,却享其温暖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和新民学会同学合影

01

渐行渐远渐无友

1915年5月的长沙,天气渐渐热了起来。

革命青年罗章龙在长沙司马里第一中学会客室外墙上,看到一则征友启事。

启事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后呼”。

提出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

这个人有意思啊,罗章龙一拍大腿,以署名“纵宇一郎”回信应之。

从这个名字你也能看出来,罗章龙的志向也非凡人。

毛罗二人,一见如故。

每遇周末,约定到天心阁、城南书院、板仓杨寓等处晤谈。

或到郊外云麓宫、水陆洲、猴子石、东南渡等处远足游览。

足迹踏遍了长沙风景名胜。

纵论天下,常常一聊就是一天,不觉天色渐沉。

毛泽东的征友启事总共招来了三个半人。

其中一个是罗章龙,还有两个后来变成极端分子,毛泽东未再提起过他们的名字。

那半个是李立三,见面气场不对,未聊便走。

李后来始终与毛泽东格格不入,他在中共中央短暂掌权的时候,对毛泽东也是打压排斥。

如此渴求朋友的毛泽东,周围逐渐团结起一批能想到一起聊到一块的学生。

除了一起考入湖南一师的好朋友萧子升、蔡和森,还有罗章龙、张昆弟、萧子暲、何叔衡等等。

这些青年组建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团体——新民学会。

他们一起湘江战大浪,一起岳麓淋暴雨。

出则磨砺身心,入则纵论天下。

热血青年们的话题,永远是如何改造中国与世界。

但年少的理想往往更多是没有根基的狂浪,一遇现实风雨的打击,便会偃旗息鼓。

有人因为被现实教育而灰心,有人因为主张不同而分道扬镳,有人因为利益而妥协。

很多人变得越来越现实。

1921年夏季,组建刚刚三年多的新民学会解散了。

解散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救国救民的路线发生了根本性地争执。

解散之前,毛泽东曾与萧子升争论。

萧子升坚持要以无政府主义作为新民学会的指导思想

而毛泽东则认为先进青年可以加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

新民学会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争执到最后,毛泽东对萧子升甩下一句话——

你跟我们走,还是要当一辈子绅士?

毛泽东认为,既然不能一起奋进,不如解散。

道不同不相为谋。

往哪走?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毛泽东是绝不会相让的。

何谓友谊?友谊是建立在共同志向上的情感。

那些因为玫瑰色理想聚在一起的青年,终究因为对人生的不同选择而分开。

从此,毛泽东与萧子升再无交集。

二人结伴穷游湖南大地的友情,也如梦幻泡影消散。

最被杨昌济看好的才子萧子升,在组织湖南学生旅法事务中,被豪绅李石曾看中。

后随其进入国民党,官至国民政府农政部次长。

萧子升抗战结束后去了法国,上世纪50年代旅居南美乌拉圭,老死不曾归乡。

蔡和森,从法国留学归来后,没有再与毛泽东一起在基层奋斗,而是中共中央工作。

1931年蔡和森在广州组织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

罗章龙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后,另立中央、分裂党,被开除党籍。

1925年秋,毛泽东再次来到长沙。

此时的他,被党内同志误解为对国民党态度暧昧,又被反动政府追杀,准备从长沙去广州。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此情此景,睹物生情。

从“携来百侣曾游”,到如今孤身一人眺望湘江。

那些年轻的花儿,如今飘散在天涯,生死两茫茫。

此刻的毛泽东,隐隐感觉到,今后的路,可能会越走越孤独!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历史才能做出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在闽西的照片

02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句话来自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时毛泽东在福建蛟洋养病。

在刚刚结束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掉了前委书记职务。

作为红四军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为何会被自己亲手创立的部队罢免?

触动了传统观念和既得利益!

毛泽东在红四军推行的支部建在连上、士兵委员会制度,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和军内民主制度。

这让很多从旧军队过来的军官不理解,也很难接受。

在旧军队,兵为将有,军官对士兵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军内民主让士兵和军官平起平坐,这还怎么得了。

更关键是是,党指挥枪岂不是把军官的指挥权给剥夺了。

很多军官想不通,觉得决策权归于党委和党支部,不便于指挥。

于是,在极端民主化的红四军七大,一人一票把毛泽东给选下来了。

多年后,在战争实践中,毛泽东的战友们才发现,他确立的党指挥枪制度的神奇之处。

这支部队从来没有一支连以上建制的部队被拉走投敌。

而抗战期间,国民党军投降日寇的多达数十万之众。

那个一手把红四方面军带出来的张国焘,叛变时连警卫员都带不走,只身出逃。

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部队,中央军之间,地方部队之间,面对危难绝不相救。因为部队打没了就意味着自己的权力基础没有了。

而共产党领导的部队,相互配合,从无门户之见。

而军内民主更是极大地激发出士兵的主观能动性。

昨天在国军中还是毫无战斗力的兵痞流氓,今天在官兵平等的氛围中就成了杀敌英雄。

不过这都是后面实践证明了,才让大家越来越觉得毛泽东在制度建设上的远见卓识。

当时,是没有多少人理解的!

被误解,是思想者的常态!

在成为中央领导核心之前,毛泽东总是那个不受欢迎的人。

因为他总是不按套路出牌,不按常规办事。

中央要按照苏联老大哥的模板抄作业,在中心城市暴动。

毛泽东偏偏把部队往山沟里带,离中心城市越来越远。

中央要固守苏区寸土必争和蒋介石打国土保卫战。

毛泽东要打游击战,不争一城一地得失。

于是王明、博古掌权的中央,把毛泽东一撸到底,撤销一切职务,就差没开除党籍了。

在苏区有四年的时间,用毛泽东的话说是:鬼都不上门。

无论李立三还是王明,哪一届中央领导都和毛泽东格格不入。

长征前,博古和李德不准备带毛泽东离开,没有把他列入名单。

准备借此甩掉这个包袱。

周恩来知道,以毛泽东当时的身体状况,留下来九死一生。

如果不是周恩来从中斡旋维持,要求必须带上毛泽东,可能中国革命的前途就会被改写了。

毛泽东是刚烈的湖南人性格,长征前经常和中央发生争执,动不动就写封信指出中央的问题和不足。

如果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办,那么就是辞职,不可调和。

长征途中,毛泽东开始转变为人处世的方式,采取更加容易让人接受的工作方法。

无职无权的毛泽东,拖着病体一个人一个人的谈话做工作。

他必须让大家理解他支持他,这样他的想法才有可能贯彻到党和部队的行动中。

一个人思想再超前,如果得不到关键人物中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也是无济于事的。

经过耐心地说服,加上长征途中红军又屡遭败绩,终于领导层中的绝大多数人,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性。

于是有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从那之后,中国革命不能说就一帆风顺了,但基本上就是沿着正确的路线在前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与毛岸英合影

03

虽千万人吾往矣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得知消息的毛泽东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始终密切关注着战局。

果然,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形势急转直下,朝鲜人民军危在旦夕。

毛泽东何尝不想置身事外,毕竟新中国尚未统一,国内建设百废待兴。

他的战友们,没有几个同意出兵朝鲜。

几位中央核心领导都说到,在经过了多年战争之后,人民刚刚得到和平和稳定,国家刚刚开始进入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建设时期。

出兵朝鲜,对美作战,不能不考虑美国向中国宣战的严重可能性。

如果在朝鲜作战不能很快取得胜利,即使仅仅形成两军相持的局面,美国必定会变本加厉地实施对中国大陆的空中打击和海上进犯。

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严重破坏中国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并引起国内的政治恐慌。

就连他的爱将、历史上多次关键时刻力挺毛泽东的林彪,多次谈话也未能说服他。

毕竟不出兵的理由有千万条,哪一条都言之有理。

但毛泽东出兵的理由只有一条,唇亡齿寒,不打不足以立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毛泽东反复说服下,加上周恩来的支持,多数领导最终还是同意出兵朝鲜。

毛泽东知道,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处于观望状态,全国上下还有很多人不理解。

要让已经基本进入和平生活的解放军官兵,再次到异国他乡,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做殊死斗争。

毛泽东必须带头。

自己不能去,就派儿子去。

许多人都来劝阻毛泽东,毛泽东的回答是——

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多么朴素的一句话。

前些年有人写文章,恶意揣测说是毛岸英是被派去镀金。

我就想问一句,怎不见其他领导子女去战场镀金?!

为何要让自己的孩子冒这个险?

你可知做出这个决定,一个父亲的心会有多纠结。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新中国自抗美援朝一战立国。

彭德怀元帅那段话说得好——

抗美援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新中国至此方能安心搞建设,国际上才有了苏联及其他一些朋友。

以将近19万将士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和平,其中就有毛泽东的儿子。

除了毛泽东自己,谁又能体会他的失子之痛呢?

1951年3月,毛泽东的老友周世钊向他问及此事,毛泽东说——

“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

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我的这个动议,在中央政治局的会上,最后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

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

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毛家三兄弟,两位弟弟都为革命牺牲了。

毛泽东一生十个儿女,六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夭折或丢失。

剩下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四人。

长子毛岸英牺牲朝鲜、埋骨他乡。

在中南海毛泽东卧室的一角,有一个不起眼的旧皮箱。

里面放着毛岸英留下的两件衬衫、一双袜子、一条毛巾和一顶军帽。

在毛泽东的晚年岁月无数孤独的夜晚,陪伴他的只有这只旧皮箱,那里面有爱子残留的气息。

行笔至此,不禁潸然。

若百年之后,有幸与润之先生相遇。

我会问问他,如果有机会选择——

你是愿意在熙熙攘攘人群中,获取那拥挤在一起的现实温暖;

还是愿意做那黑暗星空中最明亮的星辰,孤独地忍受寂寞与寒冷?